《淮南子》卷8本经训诗解3圣和天地非仁非礼
题文诗:
情生天地,天地合和,阴阳二气,陶化万物,
皆乘人气.是故情假,上下离心,气乃上蒸,
君臣不和,五谷不为.距日冬至,四十六日,
天含和气,而未降也,地怀阴气,而未上扬,
阴阳储与,呼吸浸潭,包裹风俗,斟酌万殊,
旁薄众宜,相呕酝酿,成育群生.是故不和,
春肃秋荣,冬雷夏霜,贼气所生.由此观之,
天地宇宙,一人之身;六合之内,一人之制.
明于性者,天地非胁;审于符者,怪物非惑.
故圣人者,由近知远,万殊为一.古人真情,
真情气正,同于天地,与世优游.当此之时,
无庆贺利,刑罚之威,礼义廉耻,毁誉仁鄙,
不设不立,万民莫相,侵欺暴虐,犹混冥中.
逮至衰世,人众财寡,事力劳而,不足以养,
忿争乃生,是以贵仁.仁鄙不齐,比周朋党,
设诈谞谋,心怀机械,巧故信失,是以贵义.
【原文】
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人气者也。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谷不为。距日冬至四十六日,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阴阳储与,呼吸浸潭,包裹风俗,斟酌万殊,旁薄众宜,以相呕咐酝酿,而成育群生。是故春肃秋荣,冬雷夏霜,皆贼气之所生。由此观之,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是故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胁也;审于符者,怪物不能惑也。
故圣人者,由近知远而万殊为一。古之人同气于天地,与一世而优游。当此之时,无庆贺之利,刑罚之威,礼义廉耻不设,毁誉仁鄙不立,而万民莫相侵欺暴虐,犹在于混冥之中。逮至衰世,人众财寡,事力劳而养不足,于是忿争生,是以贵仁。仁鄙不齐,比周朋党,设诈谞,怀机械巧故之心,而信失矣,是以贵义。
【译文】
天地混合之气融汇而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陶冶化育万物,之所以这样,全凭这纯一之气。因此,上位和下位如离心离德,这邪气就会上升;君臣不和,五谷也不能生长。从立冬到冬至四十六天,天含有的阳气还未下降,地怀有的阴气还未上扬;此时阴阳二气尚未融合,各自在空间游荡徜徉,逐渐互相吸收并浸润扩散成中和之气,包裹着极大范围,准备化育生成万物,遍及芸芸众生使之各得其宜,和气抚养着酝酿着,最终将会化育众多生命。因此,如果春天像秋天那样肃杀,秋天像春天那样繁茂,冬天响雷,夏天降霜,这些反常气候都是由阴阳之气失调之后产生出的有害邪气所造成的。由此看来,宇宙天地的构成原理与运动变化法则,和人体结构与生命运动变化法则是相同的;所以也可说,明白天性道体的人,不会对天地自然的变异产生恐惧感;明察天象徵兆人事符验的人,不会对天地自然的怪异产生迷惑感。
所以圣明的人能从身边的事推知遥远的事,将万物视为一、千差万别视为无差别,他正气通天地,与整个宇宙世界一起悠闲遨游。在这样一个圣人神明治理的年代,既没有庆功奖赏的诱惑,也没有刑法惩处的威逼,更不必设置礼义廉耻,也无诽恶誉善的事情,百姓们互不侵犯欺凌残害,就像生活在混沌社会之中。而到了社会道德衰败的时代,人多物少,人们付出的多、获得的少,于是心生怨恨,为生活而你争我夺,这时便要借助于“仁”这道德来制止纷争。同时,社会中有人仁厚,有人则不仁,不仁之人还结党营私、心怀机巧奸诈,失去原纯朴天性,这时便要借助“义”来制止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