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导图解读一本书——《人生十二法则》(八)

飞哥说说说 飞哥说说说 2月12日

从《人生十二法则》思维导图来解读,会依据原有章节结构来分别解读,以自己的浅薄的见识,用更浅显易理解的表述书中内容,尤其是精华,要点部分。


法则七:苏格拉底的选择:追求意义,拒绝苟且

一句话解读:

适当的牺牲与分享,获取延迟满足带来的价值;面对天灾,摒弃人性之恶,平衡生活中的秩序与混乱,心怀世界的去活出生活的意义。

法则七.mp3来自飞哥说说说00:0006:04

牺牲的概念:经过苦苦思索,挣扎的人类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正确的牺牲来得到宽恕。

  • 延迟满足的价值

在发现了当下努力和未来回报之间的因果关系后,我们才有了制定社会契约的动力,而这种契约让我们能够放心地储存当下的工作结果。

1、更大的牺牲=更好的未来?

要改善未来,更大的牺牲会带来更好的结果。并非所有牺牲都能换来同样的回报,有时候更大的牺牲之后并不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而且很难解释为什么。

2、分享的本质是交换。

本能驱使人们寻求即时满足。延迟满足的前提是人类文明稳定到能够确保延迟行为在未来会得到奖励。

向他人索取适当帮助的行为是建立社会关系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有比没有好,而慷慨分享你拥有的则更好,比这还要好的是因慷慨分享而广为人知。

3、如何放弃才能更好地拥有。

你需要放下当前的预设和执念,甚至需要牺牲你最在乎的东西,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潜力,而不是始终停滞不前。每个想要减轻世间痛苦、完善存在的缺陷、实现最美好未来和创造人间天堂的人,都会做出最巨大的牺牲。

如果你停止说谎,遵从自己的良心,那么即使面对死亡也能保持高贵。如果你真诚勇敢地追寻最崇高的理想,获得的安全感和力量将远胜于任何目光短浅的自我保护。如果你以正确、充实的方式生活,就能发现你已强大到足以克服死亡的恐惧。

  • 死亡,劳役与邪恶

人们能够战胜地震、洪水、贫穷和癌症,但是人性之恶却为这个世界的痛苦增加了全新的维度。

1、避免陷入故意作恶的恶性循环

一个真正的恶性循环:勉强的牺牲和马虎的奉献被现实拒绝,让人陷入怨恨和复仇的状态,并且更加勉强地牺牲,甚至完全拒绝牺牲,而这种螺旋式下降的最终目的地就是地狱。

2、摒弃权宜心态,走出灵魂的暗夜

为英雄雪中送炭的桥段是故事创作者们最廉价的写作手法,它嘲弄了独立、勇气、命运、自由意志和责任感。邪恶会放大生活的灾难,大大增加我们用权宜之计来应对人生悲剧的动机。

  • 自由需要建立在约束之上

长时间的不自由和对单一解释框架的坚持是自由思想发展的必要前提。

每个人都有天性,而我们必须发现这种天性,只有与之抗衡,我们才能与自己和解。

  • 超越当下,着眼未来

1、为存在找到合适的基石

只有相信自我的某些部分不会因为这一系列死亡而改变,自我才能够开始思考。

想法将世界简化为那些有助于或者有碍于目标实现的部分,并同时忽视其他一切不相关的事物,由此区分形象和背景。想法是一个人格,而不是一个事实。

简洁地说:“如果你自律,并且愿意为了未来牺牲当下,那么你就能让现实变得对你有利。”

如果不好的事情存在,那么好的事情也一定存在。如果最糟糕的罪恶是为了制造痛苦而折磨他人,那么善就是与之截然相反的、阻止这种罪恶的东西。

2、有意义地生活

基本的道德结论:为善、保持谦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永远不要撒谎。

将缓解不必要的痛苦当作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等同于是在完善社会形态和优化个人心态。

遵循这样的道德义务,将改善世界作为终极价值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越发深刻的意义感。

意义的出现表明了你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恰当地平衡了秩序与混乱,让一切都实现了最好的可能性。

意义是终极的平衡,追求意义,拒绝苟且。


一句话解读:

适当的牺牲与分享,获取延迟满足带来的价值;面对天灾,摒弃人性之恶,平衡生活中的秩序与混乱,心怀世界的去活出生活的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