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沪上“好莱坞”,天然“摄影棚” (作者:李克刚)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朱家角:
沪上“好莱坞”
天然“摄影棚”
李克刚
朱家角,一个古老的小镇,原本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地在淀山湖边静静守望了近千年。不知怎的,近年来,人们惊奇地发现这里遗留着的明清老街、老宅、老店,几经沧桑,仍保存得如此完好;这里的古桥、古庙、古弄,是这样的原汁原味。轻手撩开古朴原始的神秘面纱,于是,朱家角名声大振。
搞设计的人来了,说从飞檐翘角中能吸取几分明代线韵;搞摄影的来了,称黑白瓦墙蕴含着永恒的创意;搞绘画的来了,讲这小桥流水分明是一幅幅绝妙的水彩画;搞历史的来了,考证出这一带或许是江南古镇的样本;旅行社来了,小红旗甩个不停,电喇叭讲个不休,连金发碧眼的老外,也纷至沓来。
特别引入注目的是一位接一位中外资深导演,带着一部部影视剧本,驾着一辆辆标着×××摄制组的汽车,浩浩荡荡,一拨又一拨地开进了古镇,于是演绎出一个个台前幕后的有趣故事……
朱家角成为影视拍摄地的历史,可追溯到八十年代。那时潇湘电影制片厂带了部《特殊身份的警官》来到古镇,巡视一遍后,顿时惊喜不已,觉得朱家角处处有“镜头”。最后选在“朱家角中学”的马家花园书城边:月亮门洞、琉璃扶栏、夹竹桃树,请来当校长的徐老师扮演个军官,谁知演来得心应手,惟妙惟肖。后来影片拍好,到镇上一放,着实叫朱家角人兴奋了一阵,面对银幕,指指点点:这是在我们这里某某地拍的。据说有人特地看了二遍,还不过瘾。
朱家角确实拥有值得骄傲的历史人文景观。建于明代,横跨漕港河的“沪上第一桥”放生桥就是取景拍摄最多的地方。桥宽6米,长70米,薄墩薄身,五孔成形,精巧而气势非凡,桥上行人不断,桥下船只穿梭,不愧是理想的“天然摄影棚”。这不,此时桥顶一场格斗正难解难分,两个一来一往,桥顶桥栏,跳上跳下。身穿和服的浪人,一个“黑虎偷心”凶神恶煞般一拳一拳打来还“呀呀”叫个不停,而中国人镇定自如,步步退让,从桥顶一直退到桥坡,突然,只见他一个侧身避过,一拳一脚,干脆利落把日本人撩倒在地,哈叭狗似再也爬不起来,群众叫好声、掌声响成一片……“OK,过了”导演一挥手。原来这是“中华大丈夫”中的一个镜头,这已是第三遍了,导演总算松了口气:“在桥顶上对打,正捏把汗,万一不当心,从桥顶摔下去,可不是闹着玩的。”但朱家角人看得如痴如醉。有时晴空万里,阳光普照,你会看到桥顶银光闪闪,大雨倾盆,几个演员淋得浑身湿透,瑟瑟发抖。原来那一边消防兵正手持高压龙头,制造出的奇特效果。据粗略统计,这里曾拍过“半把剪刀”、“上海秘密战”、“李克农”等不下十多部影视作品,怪不得有导演赞叹:“放生桥上取景,真象喝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
古镇朱家角不同于新建影视基地那样人工痕迹甚浓,她如同小家碧玉,不需任何乔装打扮,依然楚楚动人,散发着一种天然的纯真。所谓“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昧明清街”,大凡要表现老房子、老茶馆、老弄堂,体现二、三十年代情节的影片,精明的导演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朱家角来取景,成本低效果好,准能一次搞定。
上海永乐电影制片厂名导古榕前来拍摄“孔乙已”,一眼就相中“最佳摄影点”的泰安桥。那高耸的古石桥连着两边小屋,乌蓬船穿桥而过,说不尽诗情画意。当远处袅袅炊烟升起,行人都已绕道而行,一声“开始”,泰安桥上两个短打,你来我往,几个招式,一人抵挡不住,纵身从桥上跳下,谁知正好摔在驶过的乌蓬船上,将船上几甏老酒砸得粉碎,“卟嗵”一声又落入水中,此时留长辫、着长衫的孔乙己窜上桥顶扶桥栏呼天喊地:“天哪”……但导演却大叫“重来”,如此三番五次,一次次“格斗”、“跳水”、“嚎哭”,酒甏碎了一大箩,落水的替身禁不住直打寒颤,一个镜头拍了半天才封镜。真是幕前一分钟,幕后十年功。这泰安桥也真吸引入,香港著名演员吴倩莲的“春风得意梅栊镇”、气势磅礴的“大战宁沪杭”、德国Ron horn导演,傅冲主演的“归”都来过。
西井街的75号,是古建筑民居的典范:七埭进深,庭院深深;落地花窗、陈设古朴;曲曲拐拐,充满神秘。拍摄环境好,民风淳,老货更多。守着这份家业的是一对老实巴交的退休老人,老人思路清晰,记忆力特好,能如数家珍一口气道出她家拍的片名:刘海粟、大家族、上海滩之恋、世纪人生……还能叫得出江珊、尤勇、王正军等著名演员的名字。天天接触,日夜拍摄,渐渐和影视人相处如同一家人。这里拍的大多是室内情景感情戏,房内摆设道具尤为重要,这些三、四十年代旧上海的物件,只要导演一说,老人就将家里祖上遗留下来的天然几、老式床、红木太师椅、八仙桌、古钟等一古脑儿搬出来。一次导演需要旧床上的蓝花老布帐,老人家里恰巧“缺货”,后凭她当过居委干部的经历,闯东家,走西家,终于给找到了。导演感动得连声道谢: “你们太热情了,今后如果拍片,我还要到朱家角来!”
一部“捕狼人生”在电视台播放,令朱家角人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这不仅影片本身情节紧张曲折,引人人胜,更令人感到亲切的是片中80%以上的镜头,竟都是在朱家角拍摄的,开了有史以来“拍摄之最”。
这部由毛永明、朱茵等为主要演员,编剧则是从小出生在古镇的曾被评为市德艺双馨著名艺术家陆寿钧。对家乡有着深厚感情的陆寿钧,曾多次在报刊杂志上为振兴朱家角而大声疾呼,这部“捕狼人生”的背景和外景一定程度上是为朱家角设计的。
影片围绕凶残的敌人为图报复,绑架退休老侦察的孙女而展开的。有趣的是戏中老侦察的住地就选择在陆编剧的故居西井街105弄内。请看:当坏人绑架的女孩藏在“马家花园的钟楼”后,到“放生桥”下买鱼,就不知去向。侦察员混迹于“城隍庙”人群中寻找,派人在“民居屋顶”监视,突然发现有恐吓移动电话,于是追踪信号,跑“西井街”,过小巷,穿古弄,结果扑空。最后目标出现在“俱乐部茶楼”,后被发现就落荒而逃,从后窗跳下到“北大街”,直奔“放生桥”,老侦察等紧追不舍,坏人只得从“放生桥”顶跳下,恰巧落人“漕港河”开过的货船仓内,经过一番博杀,坏人终于击毙,小孩也被获救……放生桥、北大街、城隍庙、老茶馆……一个个镜头,一个个场面,几乎囊括了古镇的所有景点,淋漓尽致地展开了古镇全景图,这不能不佩服编导的独具匠心和良苦用心!
另一个与之对应的是宝宜公司的老谢,成了当群众演员的“拍摄之最”。说来恐怕你不相信,他先后已有十几次银屏亮相,频频“触电”。这主要得益于他卖相好,浓眉大眼,魅悟身材,颇有风度,又悟性足,演啥象啥,凡乎每次拍片,导演一眼就相中他。老谢总是笑嘻嘻乐此不疲,茶馆店茶客中有他,穿长衫扮路人有他,拆字摊边起哄的有他,挑担做苦力的也有他……有一次老谢出差有事在乡下,导演得知特地派人去找,请他无论如何出来帮帮忙。其实镇上的群众都十分热情,有时现场缺少群众演员,只要导演和围观的一说,立即会跑出几个。碰到拍摄紧要关头或同期录音,交通封锁,当地行人会自动绕道,停止大声喧哗;哪家电视天线破坏了拍摄画面,哪家主人就会主动将它搁下,连刷白的墙壁为适应过去旧时的气氛,镇旅游公司也会密切配合,派人大片大片地将它涂个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