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泸州城图

用户46659984952622021-03-29 08:44:42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泸州城图 周汝洪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泸县志》载泸州城图见图1,因当时测量水平有限,地物方位、距离等与现代地图有较大出入。笔者根据现存的一些位置确定的建筑如钟鼓楼、白塔、凝光门、西北东三段城垣残迹,以及位置古今基本无变动的街道如花园路、大北街、皂角巷、肖巷子、铜店街等,按现代卫星地图位置对原图做修正。校改后的图见图2、3。

将民国时期泸州城图和光绪时期泸州城图对比,清楚看到泸州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量的祠庙不见了,会馆没有了。出现的是代表近代文明的学校、发电厂(表示有电灯了啊!)、电报局、戏园等等。泸州城真的是改朝换代了。

下面对民国时期泸州城图做一些解读,供读者了解泸州民国时期历史参考。

1. 城垣

因泸州在民国清朝交替期间,没有发生战争和破坏,所以,清朝时期泸州城垣,一直基本完整保存到清末民初,连城楼都基本存在。

图1 民国时期泸州城区街道图(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泸县志)

图 2 校正后的民国时期泸州城图㈠主城区

图3 校正后的民国时期泸州城图㈡南门外

进入民国后,由于城市发展和交通需要,开始拆城墙。1921~1922年,杨森在东城垣城墙上修新马路,这段城墙就压在马路下面了(仅部分城墙体及凝光门门洞保留)。1922年拆除小较场城垣段。1929年拆东门,在城内主要道路扩宽路面。1938年3月,为利于防空和车辆往来,拆除会津门及城楼(西门、南门拆除时间未见到文献记载)。至民国后期,城垣及各城门已基本拆除。

至今,泸州古城垣仅余东、北、西三段残迹(图2上紫红色线标记):东城垣包括凝光门门洞、仁和城垣、会津城垣三段,北城垣包括三圣城垣、大北街城垣两段,西城垣包括枇杷沟城垣和得胜街城垣。现存三段城垣总长千余米,均仅有墙体,其上的城垛等全无。主要为明代所建,少数有宋时残迹。以青砂条石垒砌为主。现均列为泸州市保护文物。

2.街道

清朝中—晚期,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繁荣,泸州市街有较大扩展,城内发展出多处分类经营的街道,如鱼市街、珠子街、钮子街等等;城外则在南门外发展出铜店街、铅店街。辛亥革命后,在以李琴鹤、金丽秋、陈漱云、周循九等为首热心市政建设的同盟会员(因后来(1928年)以他们为主正式组成市政公所,故人称“市政系”)诸公大力推动下,对泸州街道进行了改造:新建中城公园,将原道署南段辟为市街花园,重修钟鼓楼,对原有街道进行扩宽、重新定名等。改造后,主要街道都达到4~6米。小巷子(如皂角巷、肖巷子等)也从原来连人力车都很难进去扩展到宽2米左右。至1930年前后,基本完成了全城街道定型、命名。奠定了今日泸州半岛城区城街道面貌。

以下将一些街道名称涵义简介如下:

大北街 原名大荒市,1939年日军轰炸破坏后,由大北门向里重建街道,取名大北街。此街因建有戏园成当时民众打卡地。

花园路 原西门正街、西大街,民国初期将道署南侧临街部分改建成街市花园,因此路名改为花园路。

迎晖路 原名三牌坊,1947年牌坊拆除,扩建路宽,为表彰时任泸州驻军24军师长兼任泸州市督办的唐永晖对泸州市政建设的支持,将路名改为迎晖路。因路朝正东,早上阳光直照街道,也含有承迎朝晖之意,为双关语。显示当年同盟会诸公的智慧。

关圣殿 原有关帝庙,后拆庙建街,取名关圣殿。

大慈路 原称院前街,民初学院拆除,而路中一座大慈庙尚存,故得名。

南极子 大慈路南端,古传说南极仙翁曾来此而得名。

苏公路 原名水井沟。因该路地势最低,为西北南三面来水宣泄之路,地下水位高,打井取水容易,人家多有水井,故名。后因明末泸州州官苏琼在水井沟迎敌桥至卸甲桥大战张献忠全家牺牲,后人将水井沟命名为苏公路。

治平路 因汉朝时建治平寺(明清时称开福寺)得名,宋时在治平寺内建白塔,故该路也俗称白塔街。

慈善路 因清朝中期,居住此街的士绅蒋秋帆(蒋三公)乐善好施济贫而得名。

新马路 1920年泸州道尹杨森在明清东城墙自宝来桥至耳城段改建成街,后1939年日机轰炸后修复成可行汽车,称为新马路。

馆驿嘴 泸州长沱两江会口处,为水码头,因古时建有接待来往官员的馆驿,故名。旧时出川人众多在此等候出川大船,故旅馆业发达。

黑神庙 祀黑神(传说中的黑色星宿),在濂溪路西端。嘉庆图中无,应为清末所建,现已无存。此外,鱼市街清末尚有马王庙、牛王庙,后无存。

莲花池 因街边大户人家有莲花鱼池得名。

枇杷沟 西门外城墙下小溪,因早先溪边长野生枇杷树得名。为出西门下沱江码头及水夫从沱江挑水由西门进城必经之路,

仁和路 民国时建,因有仁和城垣得名。

朝阳路 原名向阳路,清时建,因街道东西向,整日阳光普照故名。民初改名朝阳路。

黄坡街 原名黄坡上,因黄姓人家得名。

魏家街 北城垣外,因魏姓人家得名。

濂溪路 原称三倒拐(因道路有连续三个直角拐弯),民国时期因路南原有濂溪祠(祀宋朝理学家周敦儒(号濂溪))改为濂溪路。

兴隆街 清朝时建街,因乾隆时忠山出土一石碑,上有“遇隆则兴,天下千古”字,而该街为上忠山主要通道,故名。后围绕衍生出正兴隆街、前兴隆街、后兴隆街、横兴隆街数条街名。

仓街口 清时有社稷仓(国家粮仓)于此,故名。

十八梯 民初取名。因入院有18级阶梯得名。

库房街 因清光绪年间建有盐仓库而得名。

学坎上 今人民医院位置。明朝及以前为学宫,清朝改建成学署,并建奎星阁于坡上,故名学坎上。后女学会设于此。民初改为忠孝路。

白招牌 清末建街,因有白衣庵,山门口常挂白牌,故名。

三星街 原名南角头,为南城墙的半边街(南城垣街)。在“湖广填四川”时期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前后来泸州定居的高氏家族,居住在泸州南城一带。光绪年间,高家一连出了三位进士:高楠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以选翰林院庶吉士任北京巡城御史,賜三品。后任河南、江南、浙江、福建、江西监察御史,刑部、兵部、工部给亊中。他家就在南角头。光绪皇帝賜其宅名为“太史第”。髙树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以翰林院调任兵部主亊,升兵部员外郎,后又任军机章京、孝选御史、奉天锦州知府,官至三品。髙寿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任湖州知县。髙树与髙寿位分别住在火星洞(今忠孝路)和中营沟。民国时期扩建南角头,将南城垣拆除,改建街道,以高家连出三位进士,命名为三星街。

顺城街 南门外顺城墙建街,故名。

铜店街、铅店街 南门外。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为朝廷铸钱币、打造军火的云南所产铜料就在泸州转运(由云南到叙永,再沿永宁河进长江到泸州集散,再转运出川),后来,云贵所产铅锡料,也在泸州中转(云南有被称为“铜都”的东川铜矿和被称为“锡都”的个旧锡矿,中国古时铅锡不分,锡也统称为铅)。铜料主要在耳城码头上岸,铅锡主要在澄溪口码头上岸,因此在相应位置仓储和加工店铺密集成街,分别称为铜店街、铅店街。当时铜锡原料及加工成的器皿东出四川行销中原及北京,西去康藏。而加工后的铜锡制品又沿茶马古道返销云贵。铜店街、铅店街的出现,显示了清末民初泸州商贸高度发达的一个侧面。

上巷子、中巷子、下巷子 铅店街南,上巷子原名春和巷,中巷子原名王爷庙,民初按顺序改为上、中、下巷子。

此外,民初时将清朝街名改了的还有:太平路(原鱼市街)、人和路(钮子街)、贞静路(火神庙街)、武城路(武庙街)、长春路(轩辕街)、宝城路(西门正街)、太平巷(杀猪巷),等等。

3.学校

19世纪中—下叶,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强大起来。而清廷还坚持闭关自锁、愚民政策。欧美都是火车电灯电话了,国人还是五经四书那一套旧式教育,根本不知物理化学数学为何物。满清的愚昧统治,使得中国从汉、唐、宋、明时代屹立千年的世界强国,变成了世界任何一个小小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来任意欺凌的对象!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发动侵华的甲午战争,再一次清廷战败割地赔款。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了维新运动。维新运动的直接成果是旧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设。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开始兴建新式学校。1904年(光绪三十年)正式废除科举,全面改革旧式义塾和书院。泸州以1901年初川南书院改为新式的川南经纬学堂(后改名为川南师范学堂)为起点,先后建设起多所小学和中学校。民国时期泸州城图记载的就有:小学三所,中学(包括县中学、女学会、女子师范学校、川南师范学堂等)7所。其中,以川南师范学堂最有名,成绩最辉煌。

⑴ 川南师范学堂

川南师范学堂的前身,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在废文昌宫所建旧式古文教学的川南书院。清末维新运动中,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为新式学堂,并更名为川南经纬学堂,成为全四川第一所新式学校(也是当时全国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地址由文昌宫迁至花园路原学院道署之考棚。1902年,又更名为川南师范学堂。1903年在水井沟原专城汛署旧址上建设的新校舍落成,川南师范学堂正式落户水井沟(图上川师附小位置,今梓潼路小学位置)。在水井沟存在了32年。

川南师范学当时为下川南道所辖泸州、资州、叙州府、永宁州等属二十五县共有。学生考送和经费筹办均来自各县,是川南当时唯一的师范学校,目的是为辛亥革命后各县大量兴办的新式学校培养师资。按教学水平,课程超出一般中专,接近现大专水平,也是当时川南最高学府。学校以初中毕业生入学,学制3年。分文史、数理和艺体三组专业,学习科目多达28种(其中甚至有英语、法语、日语课程),培养出大量人才。民国时期川南地区所有小学校校长和主要师资基本来自该校。学校还在每年暑假期中召集各县及乡镇中心小学校长来校进修和培训。更重要的是:由于学校重视新思想传播,经纬学堂和川师早期毕业生中,许多成为同盟会员、辛亥革命的中坚人物,如:吴玉章、向楚、陶士、阳汉笙、曾润百、但懋辛、杨兆蓉、李琴鹤、周肇源、陈葆镛(漱云)、黄树中(复生)、谢持、黄方、曹叔实、余泽宏等等。其中,杨兆蓉、李琴鹤、周肇源、陈葆镛(漱云)等人为泸州辛亥革命主力,为民国时期泸州主要领导人。

共产党人恽代英于1921年至1923年初曾在此校任教务主任、校长,传播革命思想,组织成立了泸州共青团。其一些学生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余泽宏。

余泽鸿(余世恩),四川长宁县人。1922年在泸州川南师范学校时经恽代英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毕业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后历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上海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中共中央秘书长、天津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长、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长、建宁中心县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中央苏区彭湃县城防司令。长征时任中央直属纵队干部团政治科长。1935年12月中旬长征途中,由于叛徒告密,被川军包围在江安的碗厂坡壮烈牺牲。

川师出身的人中,最著名的是吴玉章。吴玉章,四川荣县人,1902年2月考入泸州川南经纬学堂(川南师范学堂前身),1903年12月毕业,即到日本留学,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领导内江独立。民国初年到南京任参议院议员、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袁世凯篡国称帝,吴玉章到法国组建华法教育会,1917年回国在北京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预校,选送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陈毅、聂荣臻、赵世炎、蔡和森、张申府等近两千人去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1924年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校长,1925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1945年参加中共代表团随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和谈。之后即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领导四川地下党工作。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1935年,川南师范学堂迁去西城小较场盐道公署(光绪五年建,今行政学院(原市委党校)位置),水井沟原址改为川南师范附属小学,简称川师附小。由于继承了川师的校舍、设备,以及川师的师资保障,使川师附小成为当时泸州最大最好的小学。教学质量高,校风严肃活泼。是许多30—40年代在泸州出生的人的美好回忆。现今梓潼路小学为当年川师附小转化而来,现校址仅占据当年校址东南角一小部分。原赵熙书“川南师范学堂”门额及门墙尚存今梓潼路小学内。

⑵ 女学会、女子师范学校

1911年,泸州同盟会员陈漱云、李琴鹤、温筱泉、周肇源等人组织女学会、女子师范学校。当时由于女子上学为自古以来未有的新事物,为避嫌及打消各界疑虑,由他们的太太们出面集资,成立董事会,并延请泸州著名士绅、时任刚成立的川南军政府副都督温翰祯(筱泉)(泸州筱记温永盛酒厂(现泸州老窖酒厂前身)第十一代传人、老板)和清末曾任泸县教育局长的陈铸领衔董事会。上述同盟会员及陈铁荪等轮流任校长。校址在学坎上原学署(今泸州人民医院位置),女学会在东侧正署,女师(全称“女子初级师范学校)在西侧副署。开始女学会设小学和初中。后来自己以及泸州其他小学有了小学毕业生,才取消小学,改为初中、高中两部。女师为小学毕业生入学,学制三年。1939年,女学会与女师合并改名为育群女中,因避日机轰炸,育群女中迁至龙马潭。解放后迁至今二中—天府老窖中学位置,1950年与峨岷中学合并为泸州二中。

泸州女学会与女师是泸州最早的新式女子学校,培养了辛亥革命后第一批具新式知识的女知识分子,在泸州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县中学 在三牌坊,创办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原行台(前身州判署)改建。

县第一小学 在文庙。原为1910年(宣统二年)在学院行署内创办的蒙养义塾,1911年改名为初等小学堂。1915年改名为模范国民学校。1916年迁至文庙隔壁明伦堂,后学生人数增多,便将文庙也作为校舍。1934年更名为县立第一小学。

县第二小学 在万寿宫。初,光绪二十九年程元结在水井沟施家祠创办体仁蒙养学堂,1910年迁鹤山书院。1934年改名县第二小学,1935年迁大北街万寿宫。

2. 钟鼓楼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所建城楼式大观台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火。1927年,泸州政府重建钟鼓楼,由留学德国回来的工程师税西恒设计,采用四角形岗楼型式,底呈正方形,边长6.45米,高20米,4层砖结构,楼顶5个尖塔,税西恒并向德国西门子公司订购大型自鸣钟4座,在顶楼4面安装,指针同时转动,每天三次自动报点,声及全城。抗战时期,钟鼓楼充分发挥作用,每有警情,便拉响警笛,让市民躲进忠山等地防空洞(称为”跑警报“),听到解除警报响起,才能回家。1938年。日机一次轰炸中,钟鼓楼被炸塌半截,后很快修复。钟鼓楼至今依原样保存完好,为泸州地标性建筑之一。

3. 中城公园和市街花园

辛亥革命后,泸州将白塔以西、大慈路以东,以原州署为中心的地段辟为中城公园,免门票,作为市民休憩场所。30年代后期,更在公园中建有两个网球场,免费使用。院内原还有1930年建成的佘俊英、黄方纪念碑。(泸县志中原图上中城公园在街区中央,实际东边已到韩家坳街边。)

在钟鼓楼西侧,花园路北,原学院行署拆分,将其南部考棚拆建为市街花园,也使县政府和专员公署与花园路之间有个隔离带。花园内种满各种花草,也是市民休闲去处。

4. 戏园

清末民初,在大北街、三牌坊(后称迎晖路)建戏园,供演出用。大北街规模较大,可容数百人。以演出川剧、时装剧为主,有时或作泸州大型活动会议场所。三十年代起,大北街戏园便开始经常放映当时国外开始流行的无声电影。

史载,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川北的新民讲演团来泸州,在大北街和迎晖路戏园演出时装川剧长达半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湖北楚剧团来泸州,在大北街戏园演出长达5年。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泸州驻军团长刘树成在韩家坳路东侧建“新华舞台”,以演出新式话剧为主。此剧院与大北街戏园都保留到五十年代。

四十年代后期,在学坎上原女学会位置兴建电影院,放映有声电影,为当时泸州唯一的电影院。

5. 基督教堂 民国2年(1913年)建,在泸州三倒拐濂溪路,现尚存。

6. 清末的祠庙类的消失

清光绪泸州城图上有近20处祠庙,到清末民初大多已不存。其中部分荒废、消失,部分为做他用而改建了。改建的有:

龙神祠 清光绪年改为征收局,民国十一年(1922年)改为县法院;

会府 民国四年(1915年)改为高法三院(高法三院后迁至花园路);

水神庙 民国七年(1918年)改为公益税局;

轩辕宫 民国四年(1915年)改为印花烟酒税局;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泸州城图,反映了泸州在清末民初时处在全国较先进城市之列。

从文化思想方面说,清末泸州就建立了以川南师范学堂为首的一批新式学校,它的进步文化为辛亥革命培育了干部队伍(同盟会首批会员中就有好几位泸州川南师范的毕业生)。也是早期共产党人较活跃城市之一。

从城市建设方面,辛亥革命后泸州城就有了公园、戏园、电灯、电话、电影。在当时全国城市中,属于较早进入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

作为老泸州人,对此深感自豪!

民国时期泸州城图的街道和范围,一直保持到40年代末基本没有改变。

进入50年代后,由于水运的没落,成渝铁路和成昆铁路都避开了泸州,泸州政治经济地位直线下降,游离于时代发展列车之外,长期发展缓慢。直到70年代末,还基本保持着民国30年代城区范围。不过因人口增加,人口密度加大,50年代起陆续拆除了街市花园、中城公园,全变成了房屋。此外在西门外以义务劳动方式修了广场。70年代修了沱一桥,而使钟鼓楼以北街道略有变化而已。

改革开放后,1983年,泸州恢复了省直辖市地位,开始了城市扩展。90年代末,向西扩展到龙透关。在市区扩张同时,八十年代中—后期大规模城改,大面积修建小高层楼房。虽然大大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但也造成清朝时期和民国初期珍贵的全木结构古建筑全部毁灭的后果。

千禧年起,进入本世纪,由于全国城镇化的加速,泸州城区扩展走上了快车道。泸州四乡以及合江、叙永、古蔺人口大量涌向泸州,泸州城区急速扩张。目前,向西已扩展到和丰—况场一带,向北扩展到石洞一带,蓝田坝已扩展到纳溪。泸州城区范围已超过半岛泸州老城数十倍。半岛泸州老城在现代泸州城区图上已是一个不起眼的很小角落了。而清末民初的建筑则已基本消失,仅存零星残迹而已。

但是,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那风云变幻的岁月联系在一起,使得半岛泸州古城,仍然是老泸州人心中的圣地。白塔、钟鼓楼、大什字、大北街、大河街、馆驿嘴、珠子街、三倒拐、花园路、南极子、水井沟、兴隆街、肖巷子、凝光门、新马路、澄溪口,等等,这一连串的名字,都是2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那几代泸州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和思念,是深埋在他们心中的浓浓的乡愁!

主要参考文献:

《直隶泸州志》,清沈诏兴纂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刻本。

《直隶泸州志》,清田秀栗等纂修,清光绪八年刻本。

《泸县志》,王禄昌/裴纲/高觐光/温翰桢/欧阳廷,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刻本。

历代泸州建置沿革大要,赵永康,未刊,泸州史志网。

泸州地名史话,陈鑫明,2009,泸州市民政局印。

泸州女学会的回忆,金贤(未刊),泸州论坛网。

从川南书院到川南经纬学堂,再到川南师范学堂,江阳沽酒客,泸州论坛网。

(0)

相关推荐

  • 泸州明清遗留下来的老城墙,还残留在那条大河街里

    傅琨女士在离开泸州的最一天,马不停蹄的为沽酒客和热爱泸州民俗文化的朋友,拍摄了一组老城垣的照片,又勾起了一些回忆和思绪,于是沽酒客再次写了一点自己的想法.老城垣.大河街,我总感觉它们快消失了. 今天听 ...

  • 泸州古镇——雨后尧坝更清新

    初旭  图/文 文化一脉相承,文化息息相通,我们有古时候的尧舜大帝,有"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章,也有位于川南一隅的尧坝古镇.泸州的"坝"很多,一个"尧 ...

  • 泸州:江阳“伞里”开街 任凭雨水肆意缠绵

      川南经济网讯(初旭)近日,小编从有关方面获悉,泸州江阳区分水岭镇特色商业街"伞里"将于4月28日举行开街仪式.这标志着川南"宽窄巷子"将闪亮登场. 据了解, ...

  • 《泸州百业赋》来稿选登:《泸州肖鸭子赋》

    作者:初旭 巴蜀福地 ,铁打泸州.两江潮涌卷巨浪,满城飘香说酒城.酒是百年窖酒,城乃千载城池.城墙凸显沧桑古意,街巷抒发诗意江湖.红火锅是食客们之最爱,肖鸭子乃老卤匠之绝技.寒冬腊月做腌肉,冬至前后灌 ...

  • 卫星航拍泸州云龙机场,川南第一大航空港,排名全国第78位

    泸州云龙机场,4C级军民合用机场,是川南第一大.四川省第三大航空港,2019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86.14万人次,排名全国第78位.

  • 这座1000年历史的冷门古镇,未来还能保持纯粹吗?

    @认真胖 就在前两天,绵泸高铁终于开通了! 成都最快约1个半小时到泸州,约1个小时到自贡: 对普通人来讲,意味着可以去自贡吃只兔兔.看个灯会恐龙 :或是去泸州品味地道的白酒. 但除此之外,泸州还能想到 ...

  • 光绪时期泸州城图

    清光绪八年(1880年)泸州城图 周汝洪 在清光绪八年(1880年)<直隶泸州志>中,载有一幅泸州城图,今据原图清绘.校改并略加解读,以飨读者. 图1 光绪八年(1880年)直隶泸州志中泸 ...

  • 清光绪时期和民国时期泸州城图

    周汝洪 在清光绪八年(1880年)<直隶泸州志>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泸县志>中,各载有一幅泸州城图,今据原图清绘.校改并略加解读,以飨读者. 一.清光绪八年(1880 ...

  • ​清朝时泸州城的“九宫十八庙”

    清朝时泸州城的"九宫十八庙" 周汝洪 中国古时的祠庙建筑大致有4类: 1. 神灵类寺庙    供奉传说中的神灵,如佛教的禅寺(典型的就是有大雄宝殿那种).尼姑庵.观音阁.城隍庙.土 ...

  • 清朝时泸州城的“九宫十八庙”

    清朝时泸州城的"九宫十八庙" 周汝洪 中国古时的祠庙建筑大致有4类: 1. 神灵类寺庙    供奉传说中的神灵,如佛教的禅寺(典型的就是有大雄宝殿那种).尼姑庵.观音阁.城隍庙.土 ...

  • 北宋泸州城,南宋神臂城,一段鲜为人知的老泸州筑城历史

    原创江阳沽酒客2020-01-02 11:34:36 本文来源泸州城乡志 神臂城在沽酒客心中非常敬重,而且可歌可泣,但是历史不是写小说,有的时候我们尊重它的同时,不应该一叶障目,否定其他,直到今天还部 ...

  • “状元中的状元”!他是将温州城图写入诗咏第一人

    原创 孤屿志 孤屿志 前天 历任宦游温州的州县长官中 不乏光照中国诗歌史的响亮名字 开了好头的莫过于东晋永嘉太守谢灵运 苏轼点赞: "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到了唐朝 温 ...

  • 多图!近百年前的温州城是什么样的?1933年民国城区地图,告诉你不一样的古城

    2020年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如火如荼,新一年又将给温州人带来新的惊喜. 那么,你知道百年前的温州城是怎样的吗? 三十六坊君本期与您聊聊,1933年印行的<永嘉县城区全图& ...

  • 毛周刘朱四大伟人的一些合照图一:1938...

    毛周刘朱四大伟人的一些合照 图一: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时的照片,毛周刘朱第一次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中 图二:1956年中南海里四位伟人交谈时的情景 图三图四:毛刘朱在机场迎接外交回来的周恩来 图五:主席 ...

  • [古籍书影]乾隆年间绘:广州城珠江滩景图

    此图题<广州城珠江滩景图>是以图中内容拟订.全图以实景方式描绘广州珠江上帆樯林立及沿岸商号.夷馆的分布,随珠江沿岸在图面一线展开,故无法考虑方位的问题.图中生动的绘出江边民居生活及分布在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