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5:被误会的罗曼史
“爱的罗曼史”与“爱的浪漫回忆”,请问:这两种表达的区别在哪里?
今天看来,没什么区别。但事实上是有区别的。
中文中的“浪漫”,原先就有“放任、纵情”的含义,如苏东坡的诗句:“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
苏东坡是宋代人,生活在1037年—1101年。
“罗曼”,则来自于“Romantick罗曼蒂克”的音译。但在今天,“浪漫”与“罗曼蒂克”两者所表达的意思,已没什么区别。
然而,在西文中,但凡出现“Roman”冠首结构词,请记住:它一定与“罗马”有关。
罗曼时代
欧洲的底部文化,就是希腊/罗马文化。正如同中国的底部文化,就是儒/释/道文化。
不要把“罗马时代”一词,遥想成类似中古的“秦汉”时代。实际上,“罗马”一词的时代指称,一直要持续到欧洲“文艺复兴”之前(15世纪)。
“文艺复兴”之前的那段时间,被称为欧洲的“中世纪”。
事实上,“中世纪”特指“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到东罗马帝国1453年灭亡”的这近1千年时段。
相当于我们“从南北朝早期、到明朝中期”这1千年。
东、西罗马两个帝国,都是 “罗马帝国”两个血统纯正的直系后代(于公元395年被帝国皇帝狄奥多西分配给了两个儿子)。
“西罗”灭亡了,不代表整个罗马帝国灭亡了。
相反,“东罗”的版图势力不但非常大,而且还持续到文艺复兴前,是欧洲最富裕繁荣的地区——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是了,记得我们前文提到的:凯撒当年为什么去打贫瘠的高卢?
476年“西罗”灭亡后,西欧地区的神权领袖“教宗”,一度成了最大。教廷将“属于上帝的、和属于凯撒的”两种事务,全都给包揽了,即罗马“教皇国”。
直到公元962年,出现了“以日耳曼民族为主体”的“神圣罗马帝国”。西欧这边才有了“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一说。
因为“凯撒”这时已不仅仅是个“人名”,它还被赋予了“皇帝”这个意思的代称。
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这个人,如果要翻译给那个时候的西欧人的话,就要被翻译成“唐朝·凯撒·李世民”。
从这个时期开始,欧洲出现了自己的三国演义版本,按出现时间顺序是:“东罗”、“教罗”和“神罗”。
自打有了“神罗”之后、直到文艺复兴前、即“东罗”灭亡前,这段近4百年的时间(公元962年—1453年),前半截被称为“罗曼时代”、后半截被称为“哥特时代”。
我们经常听到的欧洲“罗曼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年代区别即在于此。
哥特时代很好理解,因为出现了高尖风格的“哥特式”建筑。那么,罗曼时代呢?
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时期,1096年—1291年,持续了八次。
十字军文学
十字军时代,应运连年征战的时代背景,欧洲出现了一种糅合着“勇气、仗剑、献身、保护妇女儿童、责任、担当”的新男人标签——骑士精神。当然,风车除外。
因为那个时期的欧洲,是没有“募兵制”的。东征,全靠教皇的唾沫启动,然后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凑起来是一场席卷西欧的全民献身运动。而出钱同时又出力、还负责救美的,毫无疑问,那就是模范“骑士”了!
当然,教罗也承担了战争成本——免税。欧洲那时候民间的大部分税收,都归教廷所有。
土地所有权,是封建时代的财富根本。土地的扩张,除了打仗,就剩兼并与联姻,总之不能分割缩水——为了保证家族的基业,欧洲人采取“长子继承制”,不允许内部分家(分地)。长子以后的儿子,只能从家里领点现金傍身,然后凭自己的本事出去混。
教皇发动东征,正好是富家子弟们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贫民们为了免税,打赢了还能分到酬劳;富家子弟们,则是为了远方的新土地梦、和等待自己解救的女人。
在这个背景特殊的时代,欧洲出现了三支最著名的骑士团:圣约翰骑士团(即马耳他骑士团)
、圣殿骑士团、和圣玛利骑士团(即条顿骑士团)。
而记录三大骑士团“承担使命、英勇战斗、及后来衰败”的中世纪文学体裁,其中尤以记录圣殿骑士团“一度崛起成巨富组织、后又被法国国王与教廷联合革灭、终流亡于英法两地至消亡”为主要内容的,就叫“罗曼史”。
“罗曼史”的本意,有着骑士团这个特定目标,阐述那个时代的“传奇”。因此,它最初的核心意思,是指“传奇与责任式的情感”。
十字军东征的两百年,苏东坡早已经去世。所以,“浪漫”与“罗曼史”,原先是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两种东西。
圣殿之名的责任
《达芬奇密码》中,围绕着圣殿骑士团“打捞、拯救与保护”圣杯的历史线索,作者凭借的就是当年一部分重要的“罗曼史”文献。
与“圣约翰”“圣玛利”冠名式的骑士团名称显著不同,“圣殿骑士团”用的是地名——指耶路撒冷。因为它的最初使命,就是留下来保护圣地耶路撒冷。
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针对伊斯兰教势力扩张的战争。
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母亲宗教的圣城就是耶路撒冷。圣城过去属于罗马帝国,但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它已被伊斯兰教势力占领了458年。
默罕默德崛起后于公元638年,其麦地那师团就吞并了1千多公里外(相当于上海—厦门)、当时属于“东罗”所有的耶路撒冷。(耶城距东罗首都君士坦丁堡,则要2千多公里,相当于上海—厦门—海南。)
犹太教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由大卫的儿子、当时的所罗门王,已在圣城建立了圣殿,用来昭示耶和华,以及存放“摩西十诫”的约柜(上帝与人类的誓约)。
圣殿曾在公元前600年左右时,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毁过一次。犹太人重新建起来后,于公元70年时,又被罗马人毁过一次(因一开始罗马官方还信奉着古希腊的多神教,改信基督教那时还得再等240年)。
默罕默德7世纪占领耶城后,其后人在圣殿的残留墙基上,盖了一座清真寺作“镇压”。清真寺名字叫“阿克萨”,意思为“远方”(相对于麦加)。
这段墙基(即阿克萨清真寺的西侧高台围墙),就是今天犹太人著名的朝拜地——哭墙!
而圣殿所在的高地,就叫圣殿山。即最初由所罗门他爹——大卫王攻下异族耶布斯人(巴勒斯坦人祖先)的要塞。
“锡安”的希伯来文原意,是指“防御要塞”。被大卫王攻下后,“锡安山”也成了“圣殿山”的别称。
(后来基督教又把“锡安”做了进一步的概念延伸,泛指“精神领域的耶路撒冷”,有点像中文语境中“信仰之桃花源”的意思。著名电影《骇客帝国》中,不受人工智能控制的那一小波自由人类,他们隐秘居住的大本营,就叫“锡安山”——现在理解影片的深厚用意了吧?人工智能,其实就对应指“重新创世”的“伪上帝”。因为霍金担忧——人工智能,就是人类自己给自己挖的终极大坑。)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以基督教获胜、重新收复耶路撒冷而收场的。三大骑士团中,留下了一支守护“圣殿山”,总部就设在原所罗门的圣殿之上,“圣殿骑士团”之名应运而生。
由于守护的是圣殿山,因此,骑士团当时将阿克萨清真寺的一部分重新改回教堂,剩余部分改为军营、以及马厩。(第三次次十字军东征失败后,阿克萨清真寺又被萨拉丁收回。)
浪漫法兰西
与“圣约翰马耳他骑士团”成员由大量“教罗”拉丁人(以后的意大利)组成、以及与“圣玛利条顿骑士团”成员由大量“神罗”日耳曼人组成所不同的是,圣殿骑士团成员则由法国人和英国人所组成。
因为那时候的英王,其手头还有欧洲大陆本土上的安茹伯国、诺曼底公国,这两个地区今天都属于法国。而那个时期的英王王室家族,又是源于法国安茹的贵族。在早期的英格兰王国,上流阶层也都还说着法语。
圣殿骑士团在守护耶路撒冷期间,对圣殿遗址、以及当年耶稣的受难苦路、被钉十字架处、墓穴等地,都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和维护,并找回了一些早期的遗物,其中包括钉死耶稣的透骨钉、真十字架残片等,另据称还有传说中的圣杯。
后期,随着东征的失败,在撤回本土的过程中,他们又将这些圣物,带回到了法国和英国。
《达芬奇密码》中,这支圣殿骑士团被进一步解析成:他们知道所罗门圣殿下面藏着秘密,所以要求这块地方来作为自己的总部,以便将深藏地下的秘密文件找出来。通过这些秘密,他们掌握了基督教的命脉,因此获得了力量,最后也因此惨遭屠杀。
法国的前身,是由日耳曼民族里一支重要部落——法兰克人,所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演变而来。连今天法国的名字“France”,意思就是“法兰克”。因为拉丁语中的“c”,在德语中发“k”。如:从拉丁语翻译过来的“查理曼”大帝,在德语中又被翻译成了中文的“卡尔”大帝。
今天,德国城市“法兰克福”的原文意思,就是“法兰克人的居住地”。
更早前,古法国地区居住的都是凯尔特人,之后被罗马帝国凯撒所征服。凯撒就此写下了著名的《高卢战记》。“高卢人”于是成了今天法国人的另一种叫法。
凯尔特,是拉丁语的称呼。高卢,是希腊语的表达法。其实,两者说的都是同一个地方。
就像英格兰王国的上流社会一开始说法语那样,罗马帝国帝国的上流社会早期以会说希腊语为荣。因为罗马人自称自己是“古希腊文化的虔诚学生”,而凯撒就是说拉丁语的罗马共和国中的贵族阶层(当时还未出现帝国)。
“西罗”崩溃后不久,法拉克人占领了高卢地区。从那时候开始起,法兰克人与本土的凯尔特人混居。但,他们都不是拉丁人,却接受当时更先进拉丁(罗马)文化。有档次的凯尔特人和法兰克人说拉丁语,就像早先罗马贵族讲希腊语、后来英国贵族讲法语。
被称为“印欧大语系”的欧洲,内部有三大主要语族:罗曼语族、日耳曼语族、斯拉夫语族。
“罗曼史Romance”最初的意思,就是指:本不属于拉丁人、但已经接受罗马文化的那些人。
因此,记录圣殿骑士团的那些文献资料,最早被称为了“罗曼史”。同时又被加入了“骑士精神”内涵——传奇与责任。
16世纪以后,“罗曼法兰西”与“浪漫法国人”, 逐渐在中文里成就了彼此再也解释不清的关系。
如果真要论中文里“浪漫”的最初意思——“放任与纵情”,法国人一定是排在了西班牙人与意大利人之后。
不信?你去问问法国人自己——“浪”不过西班牙人、“漫”不过意大利人。
那么,两百年罗曼时期所孕育出的骑士文化及三大骑士团,随后又给今日的欧洲,带来了什么样的真正影响呢?为何偏偏只绞杀“圣殿骑士团”这一支呢?难道是圣杯带来的魔咒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