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老照片:晚清铁路设计时速30公里,火车出轨车厢散架

原创 老照片:晚清铁路设计时速30公里,火车出轨车厢散架

2021-05-06 08:00

中国的铁路建设始于晚清光绪初年,到清朝灭亡时总里程达到9600多公里,坐火车逐渐成为少部分人的出行选择。我们通过一组老照片,重回100多年前晚清的火车站,看看那时铁路的运行情况。

火车经过北京崇文门。

翻阅本文10张难得一见的老照片,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列车、旅客、商贩、铁路警察,还能看到一场火车出轨事故。当这些细节呈现在我们面前,难免让人感慨今昔变化之大。在此补充一个细节:晚清火车时速在30-35公里左右。

蒸汽列车。

清廷建设铁路起步晚、发展慢。在欧美国家铁路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清朝的王公大臣围绕要不要修铁路这个问题,打了将近20年的口水仗,错失了大好良机。

京汉铁路邯郸车站。

早在187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基于当时的边疆危机,为便于转运军队起见,提出了改“土路为铁路”的倡议。他还游说恭亲王奕訢,希望得到这位首席军机大臣的支持,但奕訢态度模棱两可,没有明确表态。

人来人往的火车站。

1880年,李鸿章旧部、淮系将领刘铭传也向朝廷提出了修筑铁路的主张。他的想法比李鸿章更高远、更具体,说:“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裕国便民之道,无逾于此。”并进一步提出,应该修筑北京至清江浦、汉口、盛京、甘肃四条铁路。

很多小贩在站台上卖东西。

刘铭传有关修筑铁路的主张遭到了顽固派官僚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铁路这种东西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共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君不言利者也”。

火车站卖报的小贩。

具体来说,顽固派反对的理由有四:一是担心铁路开通后被列强抢夺,加深对内陆的侵略;二是修铁路毁坏民间房屋与坟墓,难免“扰民”;三是造成船工、车夫等行业大量失业;四是“破坏祖宗成法”。“帝师”翁同龢、大学士恩承、吏部尚书徐桐等重臣均持此类观点。

火车站的货运列车。

就在顽固派汹汹指责之际,李鸿章悄悄修筑了用于运煤的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仅7.5公里),造成既成事实。另一方面,继奕訢之后掌握朝廷中枢的醇亲王奕譞明确支持修铁路,慈禧太后也在争论中逐渐了解到铁路对国家的益处。

铁路警察。

1889年,慈禧太后下发懿旨,批准修筑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后称京汉铁路),从此铁路事业缓慢发展。在此过程中,由于缺钱、缺技术,不得不向列强借款、雇佣外国工程师,导致约93%的铁路里程被列强控制。

京汉铁路线上的火车出轨事故。

清朝灭亡之前,随着京汉、京奉、津浦等铁路陆续开通,铁路事故接二连三发生。本文所选用的两张火车出轨事故照片,由《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拍摄于直隶顺德府(今邢台)境内京汉铁路线上。

事故很严重,车厢已散架。

清末最后10年,铁路安全事故屡屡见诸报端。究其原因,一是管理规章不完善,相关人员缺乏责任心,安全意识淡薄;二是铁路质量不过关,有不少“豆腐渣工程”。在国贫民弱的时代,修一寸铁路都举步维艰,出现问题在所难免。直到今天国富民强之时,我们才享受到了快捷、舒适、安全的铁路出行服务。

首赞

+1

阅读 (1.3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