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昌黎史前文化与自然环境

河北省昌黎史前文化与自然环境

 (2012-10-26 14:56:34)

转载▼

标签: 

转载文章

 

杂谈

分类: 史前天文地理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考古发现,揭幕了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地区的史前文化史;上世纪90年代昌黎考古新发现,又将昌黎地区的史前文化向前推进到距今1.5万年左右。
   昌黎史前文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遗存与古地理环境

   人类历史上的旧石器时代与地球历史上的更新世相当。更新世开始于距今约300万年前后,结束于距今约1.2万年。全新世是地球史上的现代。全新世早期就是人类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进行生产劳动的时代。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利用天然产物为食物。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张森水先生指出:旧石器文化遗址或地点位于地形复杂的地方,即近河的山前地区或两河的汇合口的附近,多埋于河流的第二或更高的阶地内,或高程相当的洞穴中。被人居住过的洞穴一般高出当地河水面或洼地面20—40米,它常常是背靠山岳,面向平川,身处丘陵,近水向阳。这样的地方,对原始人类生存有利,可提供多种的生活资料,采集多种可食植物,便于狩猎,还可向河谋食,更有饮水之便和有取之不尽的原料。在张先生所描述的地理范畴内,经过考古工作者多年的努力,在昌黎境内发现了多处旧石器地点。
   1990年春,河北省旧石器调查小组王峰、王恩霖、高文泰、石春平等在位于渟泗涧村西北约0.5公里处的响杨树沟发现渟泗涧细石器遗址。其地为海拔333米的晾甲山南麓最高一级台地的后缘。遗址埋于其第二级阶地内。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1999年11月,河北省文物局组织的旧石器调查小组王文全、白日有、王北堂等在杏树园村孙家庵北约300米处,阶地黄土地层内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燧石质石片1枚,及碎屑等。在杏树园村陈家沟东南的碣阳湖(果乡水库)西岸阶地上发现有旧石器时代遗留的文化层,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燧石质石片1枚,及碎屑等。在正明山水库北小东山阶地黄土地层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非常纯净的灰黑色的燧石质石片1枚。在湾里村南大沙河北岸山地土层内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燧石质石片1枚,及碎屑等。
   2009年夏天,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滦河东岸的龙山东侧的台地,黄土地层中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石片、石核等石制品。在两山乡五峰山村水库北侧台地黄土地层中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燧石和玛瑙石制品6件。
   上述旧石器地点的共同特征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都埋藏于黄土地层中。换句话说,在昌黎南部平原的沙土地层是找不到旧石器遗址的。这得从昌黎的地貌类型说起。昌黎的地貌主要有:分布于境内北部地区的碣石山地,及武山、龙山地区的低山丘陵;分布于低山丘陵以南,滦河以东、以北,滨海平原以西的山前平原;分布在海滨一带,海拔0—2.5米的滨海平原;以及与海岸走向一致的海岸沙丘。其中的低山丘陵地区见有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黄土地层。山前平原地表淤积的丰厚的潮土地层是全新世早中期形成的。滨海平原为河海相物质充填而成,其形成年代更晚。所以说昌黎境内的低山丘陵地区黄土地层是寻找旧石器文化遗存的主要目标地。由此,我们可以反过来印证,昌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地貌土质应是遍布黄土地层(相对面积较多,或间有沙丘等)。
   据地质学研究,在距今240多万年以前黄土已经开始堆积。气候干冷时,黄土堆积速度快,形成黄土堆积;气候转为温湿时,黄土堆积速度减缓,成土作用加强,形成土壤层。一般认为这些黄土是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的粉砂颗粒,被风吹扬搬运到冰川作用区外围地带堆积而成的,黄土是冰期的产物,古土壤层是间冰期的产物。
   冰期和间冰期是指第四纪冰川活动,也就是自更新世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的现象。在冰期最寒冷时期,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大陆冰盖。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导致生物迁移和海平面变化。在冰期期间,气候寒冷干旱。如在距今1.8万年为玉木冰期最盛时期,北半球中纬地区气温下降10—15℃,中国多年冻土南界南移到北纬40°。植物则随冰期和间冰期大陆冰盖的进退,发生周期性南北迁徙现象,植被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
   第四纪冰期,海平面有明显的升降变化。冰期来临时,地球表面大量水分以冰的形式积累在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中,海面下降;间冰期时气候转暖,冰盖和冰川融化,大量的水回归海洋,海面升高。据研究,末次冰期(即更新世晚期)时冰川体积约为7697万立方公里,现在全球冰川体积约为2625万立方公里,冰期比现在约多5072万立方公里,相当海水面下降130米。故在冰期内,许多浅海滩露出海面,甚至使原来为海水隔绝的大陆或岛屿有部分相连,为生物迁徙提供了条件。
   昌黎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正好处在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昌黎那时的陆地尽是黄土堆积(或间有沙丘等),海水平面低于现代海水面130米,使整个黄渤海、东海除东部海沟以外的绝大部分以及南海相当大的部分出露为陆地。从碣石山出发可以步行走到日本。
   末次冰期结束后,海面逐渐回升,滦河口外水深25米外海底5—6米的陆相层顶部淤泥14C年代为距今9165年,即距今9000年前海面约低于现代海水面30米。大约到距今6000年时,海平面达到现在的位置。

二、细石器文化与古生态环境

   细石器是指形状细小的一种打击石器。用打击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晚的阶段。这种石器长度一般在2—3厘米,常见器形有石叶、石镞、小石刀、石片等,可作石钻或刮削器、雕刻器,也可镶嵌在骨梗、木柄上作复合工具使用。目前昌黎境内发现的渟泗涧、龙山、五峰山、杏树园、正明山、湾里等几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就属于细石器文化。其中的渟泗涧遗址经过两次正规发掘,获得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
   1991年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昌黎渟泗涧细石器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发掘面积25平方米,共发现石制品461件。昌黎县文物保管所于1992年10月和1993年3月分两段时间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探方面积12.5平方米,共发掘出石制品239件。两次发掘所获得的700件石制品。其中有石核4件(其中锤击石核3件、砸击石核1件)、石片153件、细石核19件、细石叶111件、断块73件、残片99件、碎屑210件、石器31件。石器中有刮削器15件、凹缺刮器6件、雕刻器4件、琢背小刀3件、尖状器2件、石锥1件。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渟泗涧遗址的文化属性与冀东地区的滦县东灰山遗址、玉田县孟家泉遗址和抚宁所各庄遗址等基本一致。其中的孟家泉旧石器遗址是燕山南麓存在的一种特色显明的细石器文化遗址,故被命名为“孟家泉文化”。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谢飞先生指出:孟家泉石制品最为鲜明的特征是:众多的小型打制石器与较少的细石器制品共存,小型打制石器品类齐全,加工精良,而细石器制品比重小,技术较为原始。因此,孟家泉文化被认为具有打制石器(小石器工业)向细石器过渡的趋向。渟泗涧遗址的细石核均为船形,其形制规整,技术纯熟。核身小而低矮,底缘多选择锐棱而不加修整。多数台面由剥片面向后一击而成。台面预制好后,再沿台面两侧向底缘修理核身。由于核身矮小,细石叶也细矮,以致使我们难以理解它们的用途。所各庄的船形石核与渟泗涧遗址船形石核的加工工艺相近。东灰山的细石核也多为船形,其预制品制备方式、加工技术及形态与渟泗涧的颇接近,但加工较粗略,时限可能也应略早些。
   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和末次冰期的影响,使生态环境不断地向半干旱、干旱的温带草原发展,最终在旧石器文化中演化出细石器。一般认为,石器形体大小及类别方面的差异,往往是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文化类型的反映。刮削器、小尖状器等细石器轻型工具主要用于切割和刮削等,反映的是草原环境下的采集与狩猎活动,其中狩猎经济占有相当的比重。
   燕山南麓坡前地区多处发现这种常见于干旱荒漠或半荒漠地区的细石器文化遗存,表明应与这一时期生态环境气候的巨大变化相关。据有关资料报道,最后冰期的最冷期是在距今18000—15000年,在此时期,华北地区,7月平均降温幅度为6—7℃,1月平均温降幅16—17℃,年降温幅10℃。降水量不及现代降水量的30%。晚更新世冷期来临,中国北方耐寒针叶树云杉、冷杉的比重开始增大,温带落叶阔叶树普遍减少以至消失,同时以蒿和藜为主的草本植物大量增加并发展成优势,形成由暗针林和寒冷草原—森林草原组成的冰期植物群。华北平原在距今22700—13000年前的植被是以藜、蒿和禾本科为主的草原。距今12000—11000年前,冷杉、云杉、松和桦木逐渐增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联合对饮马河流域冲积物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距今11000年前,饮马河流域是以菊科、蒿、唐松草、禾本科、地榆、败酱科、百合科、毛茛科、十字花科等组成的草原或半荒漠草原,不见或少见乔木植物生长。
   晚更新世北方动物群以内蒙古萨拉乌苏动物群为代表,中更新世前的一些种类如剑齿虎、三门马、肿骨鹿等至此都已绝灭,洞穴鬣狗、大角鹿、披毛犀等得到发展,并出现许多现生种,如野马、野驴、野牛、骆驼、狼、獾等。这一动物群中包含喜温湿的类型也有喜干冷的类型。玉田县孟家泉遗址发掘获得一批动物化石。化石中以哺乳动物象、原始牛、野马和鹿类最多。经初步研究,脊椎动物化石有3纲、7目、14科、23属种,主要分:鸟纲(Aves)、鱼纲(Pisces)和哺乳动物纲(Mammal)。其中鱼纲包括鲤形目(Cypriniformes)中的鲤鱼

(Cyprinuscarpio)、草鱼(Cteropharygodoridellus)。哺乳动物纲(Mammal)包括啮齿目(Rodontia)、兔形目(Lagomorpha)、长鼻目(Proboscidea)、奇蹄目(Perissodactyla)、偶蹄目(Artiodactyla)和肉食目(Carnivora)中的不同科类、不同种属的动物。如兔科(Leporidae)中的野兔(Lepus),真象科(Elephantidae)中的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犀科(Rhinocerotidae)中的披毛犀(Coelodontantiquitatis),马科(Eguidae)中的普氏野马(Equusprzewalskyi )、野驴(Equushemionus ), 牛科(Bovidae )中的原始牛(Bosprimigenius)、普氏羚羊(Gazellaprzewalskyi),鹿科(Cervidae)中的加拿大马鹿(Cervuscanadensis)、葛氏斑鹿(Cervusgrayi)、四不象鹿(Elaphurus)、麝(Moschus),猪科(Suidae)中的野猪(Susscrofa),熊科(Ursidae)中的熊(Ursus),猫科(Felidae)中的虎(Pantheratigris),犬科(Canidae)中的狼(Canislupus),鼬科(Mustelidae)中的獾(Melessp)。玉田县孟家泉化石动物群组合基本上全为晚更新世华北地区常见的动物群组合。上述动物群化石的发掘表明,晚更新世时期燕山山区的环境演变中期(距今2.1万年前),森林草原中生活着牛、犀牛、鹿、兔、鼠、鸟类等动物,还有食肉动物时常捕食食草动物。到了距今18000—15000年的末次盛冰期,冀东地区生活着耐寒冷的披毛犀、纳玛象动物群,伴生的动物还有野驴、野马、原始牛、赤鹿、转角羊、普氏羚羊、野猪、獾等哺乳动物。到了距今15000—10000年的冰消期,动物面貌与盛冰期有些相近,但增加了四不像鹿、虎、狼、熊等动物物种。这也可从昌黎及周边地区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得到印证。1955年冬,昌黎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现四不象鹿和赤鹿化石。1984年昌黎县朱各庄镇小樊各庄出土两块纳玛象臼齿化石。其咀嚼面形似鞋底状,长约28厘米,宽约11厘米。二者属于一动物个体,具有对称性,其中一块重8.5公斤,另一块重7公斤(稍残)。乐亭县姜各庄老杜庄曾出土过一件披毛犀上颚骨化石;乐亭翔云岛林场也曾出土过一件长84厘米的四不象鹿角化石。

三、原始农耕文化与古生态环境

   最后冰期结束以后,全球处在气温升高的阶段,冰盖融化,海面逐渐上升。据有关资料报道,距今11000—7500年的早全新世气候温和稍湿,北京平原晚更新世末期的草原植被逐渐被以椴、桦、栎等阔叶林和松林代替。随后冀东平原也逐步被阔叶林占据。进入距今9000年左右冀东地区的气候在变暖的过程中可能发生过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使现在燕山地区只在雾灵山海拔1800米以上生长的云杉、冷杉林下降到海拔600—800米的丘陵区。据此推测,此次降温事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5~6℃。在这种冷湿的气候条件下,饮马河河漫滩上发育了40厘米左右的厚层泥炭。随着气温迅速回升,降水量增加,乔木得以迅速繁衍,推测此时的森林覆盖率上升至30%—40%。在河边或一些低洼地沼泽上生长着香蒲、慈菇、蓼狐尾藻、瓶尔小草、木贼、伞形科等沼生湿生植物。
   距今7600—3000年的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温润,华北平原的植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喜温的落叶阔叶林迅速在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发育起来,这一时期的森林成分除松外,阔叶树在森林中占的比例增大,树种也繁多,有栎、桦、榆、桑、胡桃、臭椿、椴、柳等,还有现在只生长在我国亚热带的树种,如枫香、枫杨等。还有大量水生、沼生植物,特别是一种现在只生长在淮河以南地区的水蕨植物,表明当时气候温暖湿润。1月份平均温度比现在高约3—5℃,7月份比现在高约1~2℃,年降雨量可能比现在多200mm左右,是冰后期的气候最宜期。这一时期,饮马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在林下生长着大量的蕨类植物。中全新世中期,即距今5000年左右,华北平原又有一个短暂的冷期,因而喜冷的云杉林又出现在燕山山前地带。
   随着北方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在距今7000年左右,饮马河流域可能已有人类活动,随着人口的增加,先民们在饮马河两岸种植原始农作物,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砍伐着饮马河流域的森林。在距今7000年土壤中乔木花粉含量的一度减少,禾本科花粉的大量增加,可能就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随后先民们可能移往它处,因而禾本科花粉迅速减少,森林植被也再度得以恢复。推测此时的森林覆盖率仍保留在20%-40%以上。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标志农耕文化的开始。人类会磨制石器,以后又会制作陶器,并且有了农业和畜牧业。昌黎及周边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有较多的发现,从对迁安安新庄遗址,迁西东寨遗址、西寨遗址,唐山大城山遗址进行发掘获得的考古资料分析,冀东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受中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东北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影响较大。昌黎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杏黄山遗址;碣石山南麓遗址;西张各庄熊家山遗址(该遗址的文化属性说法不一。《唐山地区文物普查资料》载为新石器遗址,《秦皇岛文物资料汇编》记为商代遗址);泥井镇小庄遗址;条子峪遗址等。由于昌黎发现的新石器遗址的材料有限,目前还不能完全判断其文化属性。也就是说昌黎发现的新石器遗址究竟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或晚期还说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昌黎的新石器文化与冀东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文章作者:石守仁
发布媒体: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1年1月12日
网页链接:
http://www.lhwhyj.org/article.asp?articleid=36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