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必新《学位论文写作指南》| 如何论文写得有独到见解、有创新性
这本书以学位论文的撰写为研究对象,将学位论文写作的具体流程分解为七个环节,涵盖了从选题到答辩的整个过程,教我们如何才能把论文写得有独到见解、有创新性。
作者简介
潘必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曾任文艺理论和美学教研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讲授过艺术概论、美学原理、康德美学研究、黑格尔美学研究、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等课程。学术研究的方向是美学和艺术理论。在《文学评论》和《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审美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艺术学概论》等。
学位论文与学术论文
什么是学术论文?
学术:学,指学问;术,指技术。学术的旨趣在于探究和发现事物的规律。《辞海》对“学术”的解释:学术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专门”说的是专业性,比如艺术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分别是人文学科领域的一个个专门的学科。“系统”说的是整体性,而不是零碎的、片段的,比如学校用一系列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获得关于某一专业的系统的知识和理论。
● 学术研究:对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进行探讨和研究。
● 学术论文:学术研究成果,把它写成论文。
什么是学位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属于一种学术论文,是申请学位而写的论文(学士、硕士、博士)。
论文三要素
荀子认为,宣传自己的观点,想要别人信服,就必须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持之有故,就是说提出论点必须带有论据;
言之成理,说的是有了论据还不够,还要把论据何以能、怎么样证明论点的理由与过程讲明白、讲清楚,而且要讲得有条有理、头头是道,从而让人对你所言心悦诚服。
论证时论点不能自相矛盾,论据与论点要相契合。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与论点互不相关,论点得不到证明,论据则毫无作用。
如何撰写论文?
第一步,选题
撰写学位论文第一步就是选题, 也就是确定学术研究的课题。选题的任务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把所发现的问题确定为科研的课题。
成功机会一半以上就在选题上,选得好不好、对不对,对于研究成果的价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哲学家张世英:“能提出像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对于决定一篇论著的内容和价值来说,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说它不容易,是因为提问题本身就需要研究;一个不研究某一行道的人,不可能提出某一行道的问题,也正因为要经过一个研究过程才能提出像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问题提得像样了,这篇论文的内容和价值也就很有几分了。这就是选题的重要性之所在。”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出问题不仅比解决问题更困难,而且也更重要。
怎样选题才能选得对、选得好呢?
进行选题之前,必须对所研究的学术领域中的学术成果与问题作一番普查。读别人文章要勤于思索,善于质疑。
1. 选题需要依循的原则
季羡林说:“研究一门学问,或者研究一个专题,第一步工作就是了解过去研究的情况和已经达到的水平。要做到这一步,必须精通这一学问或者这一个专题书目。这一件工作不做或者做不好,自己的研究工作就不能开始。因为,如果不了解过去的研究情况,不知道什么问题已经解决,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已经解决到什么程度,而贸然下手,必然会闹出笑话。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而你还死啃不休;别人已经有充分理由证明此路不通,而你还死钻不止,其结果必然是浪费精力,南辕北辙。”
2. 着手具体选题的常用方法
第二步,命题
“题好一半文”, 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见题思义,由题目可以想见文章的内容。精彩的标题会产生磁石吸铁般的效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怎样才能拟出一个好题目呢?
- 题目应是本文内容的结晶。
- 题目的用词力求凝练、简洁。
- 题目力求醒目、有文采。
第三步,材料的搜集、研读与应用
胡适指出:“学问的进步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材料的积聚与剖解,二是材料的组织与贯通。前者须靠精勤之功力,后者全靠综合的理解。”
“积聚”就是搜集,“剖解”就是研读与分析,材料的积聚与剖解是做论文的基础,而且,材料贯通于做论文的全过程。没有材料就没有论文,撰写学术论文,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材料。
学术论文的灵魂是有创见,要想出创见要靠材料和思索。
搜集材料要力求做到竭泽而渔,尽量把选题范围内的材料一网打尽。
胡适提出治学方法“四字诀”:勤、谨、和、缓。“勤”:勤求材料,勤求证据,勤求事实。
搜集材料有两条渠道
1. 查阅文献的几种主要方法
(1)撒大网法
查阅文献,要从查找书目开始,要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书目全部找出来。
(2)滚雪球法
通过追溯法,查看文章的参考文献。这被注明的出处为读者提供了新的书目。依据这新的书目,把新的书籍和文章找来看看,它们又有可能为你提供新书目。就这样书目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多。
(3)推果及因法
只有间接的、隐蔽关系的材料,需要通过推果及因法找到。
使用这种方法,需要具备深刻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思想不深刻,就认识不到某些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知识不渊博,眼界就狭小,看不到眼前有用的资料。
知识的渊博,全靠平时积累,常言道“开卷有益”,平时要多多看书,不仅要看跟自己专业有关的书,也要看跟自己专业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书。单从为写论文而搜集资料的角度说,跟自己专业无关的书籍里可能就隐藏着非常可贵、有用的资料。
2.材料的研读
(1)要做阅读笔记
梁启超在《学要十五则》中说:“无笔记则必不经心,不经心则虽读犹不读而已。”
阅读笔记相当于自己的资料库,便于写作时随时取用。做笔记能对所读材料加深记忆,促进理解,还能促使我们爆出思想火花,蹦出新见新意。
朱光潜讲“分类记卡片”是记录阅读笔记的一种整理方式。可以有意识养成分类记卡片的习惯。
抄录时,一定要注明资料出处,出自哪本书、哪一页,该书作者是谁、由哪个出版社哪一年出版,以便以后查对与使用。随时写下评语,由此资料所触发和引起的感想和联想,这样边抄录边思索,收获最大,效果也最好。
胡适在写给他的学生吴晗的信中说:“札记最有用。逐条必须注明卷册页数,引用时可以复检。”
郭沫若谈到他的读书经验时说:“我一贯的方法是先就原书加以各种注意的标识,再备一个抄本把它分类摘录下来,这样在下笔的时候,便可以左右逢源了。”
(2)要准确地理解资料的原意
正确地理解原意是研读材料的基本原则,包括作者已写出来的话的本意与弦外之音。
研读资料务必要“甚解”,还要对其原意加以分析、批评。
望文生义而不作严密考证,会导致对材料原意误解。
历史学家范文澜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3)分别、裁定,决定取舍
“尽信书,不如无书。” 并不是所有材料都是真实可信的。对材料进行别裁,以区别真伪,权衡轻重,用的时候才能正确的取舍。
区别真伪,权衡轻重
“绝对不引证自己没有从头到尾读过的一本书。”
第一手的材料是最有价值的。原始材料在被人引用而变为第二手、第三手材料的过程中,有被断章取义和遭到误解、曲解的可能。
要区别前后
某人对某个问题先后有两种看法,即前期的和后期的。要分清哪个是人家坚持的,哪个是人家放弃的。
3. 材料的使用
搜集材料,多多益善;使用材料,百里挑一。
搜集材料,求全;使用材料,求精。
使用材料应依循以下几个要求:
(1)真实。传说不能当事实材料用。
(2)切题。选择使用的材料要切合论点,它应是为证明论点所必需的。胡适指出,作为论据的材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真实性和相干性。
(3)典型。就是具有突出的代表性。
(4)孤证问题
孤证就是没有后盾的材料。论文中用孤证是一个忌讳。
哲学家张世英:“在写出的论文背后,还应该有未写出的东西做'后盾’,后盾越强,文章也就越扎实,越有分量。”
第四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
搜集研读材料的目的是从材料中提炼出论点,提炼出创新的见解。从材料中提炼出论点是论文写作的关键的环节。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事实的财富并不必然就是思想的财富。”
把事实的财富转化为思想的财富的契机,就在于从事实中提炼出观点。
从事实中提炼出什么样的观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思想深度。
1. 从材料中提炼论点所应遵循的原则:实事求是
(1)研究必须从既有的事实、既有的材料出发。
(2)要从材料中提炼出论点,而不是把现有的论点放置到材料中去。
(3)从材料中提炼出论点之后,还要继续用经验去验证论点。
(4)论点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终了的结果。
(5)论点是从材料中抽象出来的,并不是事实、材料去适合论点,而是相反,只有论点适合事实、材料时才是正确的。
2. 从材料中提炼论点的方法
胡适说:“大胆的假说,小心的求证”。
要充分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在求证假设的过程中,不要急着下结论。在此基础上,要充分放飞想象力,敢于发奇思妙想,要有突破成规旧说的勇气和标新立异的胆量。创意、创新就孕育在这奇思妙想中。
爱因斯坦就十分重视想象力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意义,他在《论科学》一文中写道:“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3. 怎样进行假说?怎样进行求证?
第一、积累资料;
第二、根据研究过的事实提出假定;
最后,进一步证实和检验所提出的假定。
考据提出假设,必须从实际材料出发,不允许凭空提出的,不允许主观臆断。必须积累更多的证据和经得起反证,才得成为定论。
第五步,谋篇布局,编写大纲
论文要有充实的内容:有创新性的论点、坚强的论据、严密的论证。论文内容的展示方式要要思路顺畅、布局合理、结构完美。
论文的一般形态
1. 论文结构的几种基本类型
(1)并列式
一一进行论述几个问题或方面。
所要论述的几个问题或方面,并无主次或轻重之分,它们各自独立,互不相属,它们之间是并列的关系。
(2)递进式
论文所论述的几个问题之间的关系,从意义上说是前后勾连、层层递进的。
(3)主从式或曰纲目式
文章开头就把内容要点列出来,然后把这些要点逐一展开,详加论述。
(4)连贯式
论文所论述的几个问题在时序上是前后衔接、顺序而下的。
(5)混合式
一篇论文含有一种以上的结构方式。
论文的结构多种多样,一篇论文应取何种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论文的内容,而不能由作者事先决定,也不能凭作者的喜好而定。各种结构无优劣之分,一篇论文的结构,只要是能把论文的观点充分地、有条有理地表述出来,这个结构就是适宜的,好的。只要论文内容完满有序,总会找到合适的结构方式来表现。
2. 编写大纲
(1)大纲的重要性
大纲使得作者对所写的东西有一个明晰的、切实的“鸟瞰”,写长篇巨制“必须先有大纲”。紧握纲领,用纲领统领全文。在落笔之初,对论文的整体,及如何开头、如何铺开直至如何结尾有通盘筹划,做到“胸有成竹”。不编写大纲就贸然动笔,会导致整篇文章思路不清,逻辑混乱。重要的内容没写进去,或者没写透,不重要甚至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倒写进去了,而且写得很多,修改时需要伤筋动骨,费时费力。
茅盾《创作的准备》写道:“须知:写长篇的过程中,作者的心头应当有全部作品的整个轮廓时时在念,——换句话说,他当时手下写的虽然是局部,但他的眼光必须射及全盘,否则,将来脱稿后通篇的精神气势难得一贯。……所以,'大纲’这东西尽管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壳子,尽管在写作过程中时时有修改,但预先写一个'大纲’总是有利无弊的。”
(2)大纲的具体写法
标题式:用单词、短语或短句把要论述的内容简要地表述出来,文末不加标点。
提要式:用完整的句子把论点陈述出来,并标明用什么论据。这是“标题式”的进一步细化与扩展。
大纲就是论文写作的路线图,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现、思考的不断深入,原有的观点不可避免地会有所变化,要适时地修改大纲。
3. 论文结构的几个关节
(1)全局与局部
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核心内容与各个分支部分的关系上。
核心内容犹如统帅,要突出,各个分支部分都要围绕和服从核心内容,而不能分散和削弱核心内容。即使某一观点或材料很新鲜、很宝贵,只要它会分散和扰乱核心内容,那就得忍痛割爱,舍弃不用。堆砌材料,不善于取舍,会导致致局部膨胀而游离于核心。
局部要服从全局,跟主旨无关的材料和观点,都要裁汰,毫不吝惜。如果你觉得那条材料确实珍贵,那个观点确有意义,那就宁可另写一篇文章。初学论文写作者,往往喜欢的情形,这值得注意。
(2)开头与结尾
论文的开头和结尾非常重要,字数不多、但不好写。
开头要一鸣惊人,引人入胜,结尾要言尽意不尽,令人回味无穷。
文章开头:申明写作此文的目的、意义、必要性,宣示论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开宗明义亮出论文的核心论点。
文章结尾:对全文要点加以归纳、总结,从论题联系现实,展望未来或提出希望。
(3)层次与段落
一篇论文除了核心论点之外,还有一些次级的论点。这些论点在论文展开的进程中次第呈现,这就形成了层次。
每个层次的内容还会是相当丰富和复杂的。
把一个层次里面的内容划分成一个个的组成部分,这就形成了段落。一个段落通常叙述一件事情或表达一个意思。
在层次与段落的划分上,要做到层次分明、段落清晰,这样可以使论文有条有理,井然有序。
阅读这样的论文,犹如顺水行舟,流畅痛快。层次不清、段落纷乱的文章,叙事说理常给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历来遭人诟病。
(4)过渡与照应
过渡是处理段落与段落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互相衔接的一种手段。
在文章当中,当意思转折或话题跳跃的时候,就需要用一句话或一段话起到过渡作用,来把两层意思或两个话题联结起来。否则,会让人有文意离散、文脉断裂之感。
照应是前后文互相关照与呼应,从而使整篇文章血脉贯通,浑然一体。
第六步,修改
修改是写好文章的必经步骤。
作家、语文专家叶圣陶说:“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全局和枝节都考虑到,目的在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1. 修改的方法
(1)冷处理
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趁热打铁)。
等到成功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
冷处理的方法,会使作者由“当局者”转变为“旁观者”发现原来没有发现的问题。
(2)虚心求教
(3) 朗读
郭沫若在《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一文中写道:“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要读得上口,多读几遍,多改几遍,先朗读给自己的亲人听,不要急于发表。这也是绝好的方法,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推敲’。”
2. 论文对语言的要求
(1)通顺。文章和语句没有语法和逻辑上的毛病。
(2)准确。要选择最恰当、贴切的词语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要做到词与意契合无间。要使语言表达准确,关键在于炼字、炼句。读词典,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简练。简练在于“删”,把文章删繁就简,其效果犹如披沙拣金。
(4)文采。用比喻使抽象的观点、理论形象化;创造警句名言;巧用典故。
3. 怎样学习语言呢?
老百姓是语言的源泉,语言丰富、生动。
还可以多读书,向书本学习。书面语言是提炼了的语言。从古代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到历代优秀的文、史、哲、经、教著作,合起来构成了一个语言的宝藏,这里面充满了名言、佳句、隽语、成语之类语言的精华。
优秀著作的作者,都是驾驭语言的能手和大师。大量地、广泛地阅读他们的著作,无异于饱览大师们驾驭语言的技巧表演,能大大提高我们驾驭语言的能力。
第七步,答辩
通过精读潘必新教授的《学位论文写作指南》这本书,归纳总结了如下七步,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