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黎烟云》

原来就想要写一点关于《巴黎烟云》这部电影的东西,结果踌躇了好久,不知如何下笔。后来又重新看了一遍,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关于一个相信爱情的男人和一个不相信爱情的女人之间的故事。
如果拍得好的话,我还是很喜欢看那些怀旧的片子的。人都有种错觉,仿佛旧时代更令人安心,因为一切都很确定,没有现在或未来时代那种随时随地会有意外出现的感觉。你可以确定,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正是这种愚蠢的优越感让人都有几分喜爱怀旧。而我看《巴黎烟云》又有一种别样的感动,因为这完全可看作是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的前传兼后记。天知道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有多么迷恋海明威。于是充斥着旧时代腐朽气息的影片瞬间就把我这个无所事事的闲人击垮了。
年轻美丽而又放荡的女孩儿吉尔达为躲避大雨和警卫闯入了剑桥新生盖伊的房间,从此盖伊陷入对她的迷恋,尽管这个女孩儿早已声名狼藉。数面之缘后,吉尔达离开英国到处旅行。钱不是问题,她的父亲是法国富商,母亲是美国名流。尽管他们早就离婚了,但钱仍然不是问题。吉尔达每到一处都会给盖伊写信,每次盖伊的回信到达之前就又离开。她旅行,在不同的地方生活,结交不同的人,尝试不同的职业。盖伊甚至在一场电影里见过她演的一个角色——一个美艳的女奴。
终于有一天,盖伊收到她的一封信,说她已经在巴黎安顿下来,职业是摄影。盖伊立刻连夜赶去和她相见,快得出乎吉尔达的意料。当然,她身边有别人,而且不止一个。除了她当时的情人麦克斯之外,还有她的女伴兼模特米娅。她跟麦克斯在一起是为了办影展,而米娅则是她从街上捡回来的。显然她的生活中暂时没有盖伊的位置。盖伊只能重返伦敦。不久吉尔达就同她那个摄影师情人分手,与盖伊同居。确切地说,是吉尔达、盖伊和米娅三个人同居。他们把友谊和爱情完美地混杂在一起,从不出错。快乐而放荡地过着每一天,天堂和地狱恰到好处地融合,所以一切带来的都是快感。这段短暂狂乱而又美好无比的生活让盖伊萌生与吉尔达结婚的念头,他也行动起来向她求婚了,不过她拒绝,她拒绝一切可能令她改变现有生活的可能。
西班牙内战爆发了。盖伊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的热血青年,尽管同时他也放荡不羁。而米娅的祖国正是西班牙,她在那里失去了所有亲人和一条腿。他们决定要到西班牙参战,而这不可避免要离开吉尔达。吉尔达不解,伤心。她说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世界,为什么要跟着别人瞎搀和。但盖伊和米娅明白,这世上没有谁的世界能自成一体,终究所有人都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一个人无法逃脱自己命运。尽管吉尔达的愤怒让他们非常难过,他们还是走了。
战场毫无疑问条件非常恶劣。盖伊跟着队伍整天与敌人周旋,衣衫褴褛胡子拉碴却毫无怨言。那精神要跟抗美援朝比,我看也差不多少。况且人家是自愿抛弃资产阶级的糜烂生活投入到火热的战斗中去的,你说是不是还颇有点白求恩的风格?米娅在救护队,她在巴黎就学了医护,早就为这场战争准备好了一切。他们偶然在战场相逢,那份惊喜自不待言。吉尔达仍然没有原谅他们,他们寄给她的信从来没有回复。但他们不记恨她,他们怎么能记恨他们最爱的人呢?他们互相妒忌彼此在吉尔达心目中的地位,都想要得到吉尔达最深切的眷顾,却又同时决然离开她。他们明白吉尔达的愤怒,也等待被她原谅。战争无比残酷,一夜相逢后米娅离开时坐的吉普车被炸了,她终于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故乡。这让我更深切地想起《丧钟为谁而鸣》,尽管我已经忘记那个主人公的名字。如果这部电影就此戛然而止我会非常怀疑编剧是否抄袭海明威。不过毕竟时代进步了,电影还有下文。
西班牙战争失败了,盖伊回到英国继续当他的教师。紧接着二战开始,盖伊重新参战。不同的是这次他做情报工作,并且作为一个颇有经验的人材被派到巴黎协同作战。巴黎是给盖伊留下生命中最深刻印记的城市,他一到巴黎,就不可遏制地想念吉尔达。他偷偷跟踪她,却发现她现在和德军军官们交往,如同一个高级军用交际花。她告诉盖伊她知道米娅的死,他们不可能再在一起。但此时的吉尔达实际上有苦说不出,她是法国高级情报人员,身份秘密,决不能暴露。她靠与德军军官周旋探听消息。
盖伊为他的莽撞行动被法国军方着实恼恨加怀疑了一阵子,但战争时期有经验的情报人员还真的是稀缺人材,就算怀疑也得接着有保留地使用。在一次行动中盖伊踏进一家接头的咖啡馆,发现这是个陷阱。乔装的吉尔达经过他身边低声告诉他去洗手间。她在那里藏了一套神父的衣服,让他越窗而出,骑上她准备好的自行车逃走。她走出去与看守门口的士兵调情,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根本没注意一个神父骑着自行车远去。
盖伊被派到其它地方工作,吉尔达继续跟不同的德军军官周旋。而其中的一个居然爱上了她。德军就要溃败了,盖伊明白以吉尔达的身份肯定会被淹没在暴民的围攻中,他没命地往巴黎跑。那个德军军官不顾即将到来的大溃败,跑到吉尔达家里要求她跟自己一起走,却被早已经埋伏好的狙击手当场击毙在吉尔达面前。你看,吉尔达这样的人肯放弃自己的生活去做这样的事就已经很蠢了,她仍然放不下盖伊就更蠢,但这个该死的德国军官居然真的爱上吉尔达那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地蠢。然后愤怒的自卫队员们冲进来拖走吉尔达,没有人会认真听她的辩解,长久的被占领和压迫后人们需要发泄的渠道,而集体的暴行历来无人会去追究。盖伊拼命地往巴黎跑,等不及明天就要到来的胜利,顶着巷战的冷枪和炮火冲进了巴黎市区,终于到了吉尔达的家,却只发现满地狼藉。
开始我对结尾还有点迷惑,不知道他是否来得及救下吉尔达。但马上就明白过来,当然没来得及。如果来得及,他还用得着在那满地狼藉中寻找安慰吗?他发现了吉尔达留给他的纸条,他终于知道她最终原谅他,并且接受了他的观念,并且走出了她自己的世界,并且投身到他的世界中了,只是这些带给她的是灭顶之灾。而这一切是多么的荒谬,上帝从来不给人后悔的机会。所以盖伊只能一个人坐在吉尔达的椅子上五味杂陈地哭泣。
这片子看到一半时觉得和《丧》很像,后来觉得区别还是很大,但又说不上具体主旨,因为叙述的跨度很大。现在想明白了,于我而言,这部电影的主旨就是讲了一个相信爱情的男人和一个开始不相信但是后来终于相信了爱情的女人。只是他们没那么好的运气,最后终于没有了机会。而这样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上演,并不仅仅存在于过去。

(0)

相关推荐

  • 近60岁的巴黎名流,成为德国军官的情人,战后却没被剃光头

    1940年5月,炮声隆隆.德军铁蹄迅速踏过荷兰.比利时,法国处在一片风雨飘摇之中.巴黎惶惶不可终日. 据<二战中的巴黎>一书提到,6月12日下午,收音机里传出命令,要求巴黎所有男人都离开首 ...

  • 【经典重温】浮生乱世一男两女三人同眠的悱恻缠绵《巴黎烟云》(2004)

    巴黎烟云 Head in the Clouds (2004) 想起来这部去豆瓣翻翻评论,忽然觉得豆瓣的影迷都专业的不得了.从历史背景,到道德伦理,再到人生爱情各种高大上的解读和批判.看得我这个五体投地 ...

  • 德军一发炮弹,差点把两个不怕死的著名人物报销了

    1944年5.6月间,美国著名作家兼战地记者海明威十分不爽.第一个不爽是在伦敦跟著名战地摄影师.他干儿子卡帕(他比海明威小14岁,海明威有个绰号叫爸爸,所以他干脆认了干爹)喝得大醉,被人送回家时,出了 ...

  • 背馍

    饥饿和寒冷对于我高中生活的侵扰,远远甚于我的童年时代. 我的三年高中生活是在离家三十多里地的户县二中度过的.八十年代,这是一所著名的省级重点学校,是一个绝佳的学习场所.我的狭窄的眼界和肤浅的认知,在这 ...

  • 关于《背馍》

    我完全没有想到,<背馍>这篇文章发出去之后,会惹起那样的轩然大波. 我也完全没有想到,我的这段回忆,勾起了那段岁月里走过的那么多人的回忆.就像在花生地或者土豆地里,只提起一棵秧苗,居然拉出 ...

  • 【吃在大荔·散文·闫忠录】背馍背出了个名堂来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20 背馍背出了个名堂来 原创/闫忠录 背馍的往事,已时过境迁,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现在回忆起来,虽然有点心酸,但那也完全是为了去中学上学读书.那时的学生 ...

  • 【大荔文学·散文·田健民】背馍上学的岁月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40 背馍上学的岁月 文/田健民 每当说起今天的孩子们上学,条件越来越好,国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建设,有的还选择了更好的学校就读.小学阶 ...

  • 张玉环‖背馍上学的日子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到目前记忆刻骨铭心的饿有两次,一次是一九六零年在幼儿园食堂吃饭,一次是一九六六年在孟塬铁中学校食堂吃饭. 背馍上学是我家在渭南住,渭南铁中一九六六年新成立,房子没准备 ...

  • 【文学】齐蕊妮:再读《背馍记》

    [前言]<背馍记>是礼泉县著名作家马腾驰先生的一部散文集,2020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记录了那个时代乡村的真实生活,因此让很多跳出龙门但时刻关注着农村的中 ...

  • 青年歌唱家杨萍音乐作品《背馍》上线,点击试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离家远的学校去上学,背着馍当干粮.现在的年轻人肯定弄不懂是什么意思.那时候,农村孩子上学离家远,近的十几里路,远的几十里甚至更远,不能在家吃饭,只能背着够一个星期吃的馍去上学了.背 ...

  • 李立新//我和《背馍记》的情感故事

    我和<背馍记>的情感故事 · 李立新 <背馍记>是作家马腾驰新出的一本广受好评的散文集.其中很多的文章扯疼了我的心. 读<背馍记>里的文章,想起了前几年发生在我身上 ...

  • 大荔记忆|那些背馍上学的日子

    如梭岁月,匆匆又匆匆,不知不觉已年届半百.站在岁月的十字档口,总有些记忆永远沉淀在成长的心路历程里,伴我前行.衣食无忧的日子留不下太多的岁月印痕,背馍上学的六年却像是一枚苦难的印章,永远的镌刻在五十年 ...

  • 【陈海峰原创】背馍那年

    ▲ (题图由作者本人提供) 花季 文|陈海峰 时光飞逝,学生时期的记忆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懵懂的年代,二二的青春,时时想起,酸涩中掠过丝丝甜意,味美而又醇香. 最难忘却上学背馍的那段时光. 时光荏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