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书法
王 昱
个人简介
王昱,字子曦,号苍山,别署魏风阁主人,1972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国画研究院河南省分院副院长。
获奖(中国书协)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二等奖
第三、四届正书展获奖
入展(中国书协)
第五、六、八届中青展
第一、三届楹联展
首届隶书展
第七届、八届全国展
首届青年展
第二届行草书展
第五届刻字艺术展
第二届天津艺术节百家精品展
首届“杏花村杯”电视书法大赛
出版
《王昱书法作品集》
《河南书家30人集》
《大河风起七十年代代表书法精品录》
神交古人
——漫谈书法与创作
■王昱
淳古而洒脱、稚拙又灵动的魏碑书体以其清健遒劲的调子,唱出了高古的神韵,这是书法历史长河中的一曲千古绝唱,以致我魂牵梦绕苦苦求索二十余载,对其挚爱始终不渝。
书法与性情
书法的个性源于每个人的天性,按常人的说法天性就是人的“脾气”,我对魏碑的偏好也是性情所致,于此用功最勤,从北魏张猛龙碑到龙门二十品及各种墓志无不涉猎。怎样透过刀锋看笔锋,这是个很难用语言来表述的话题。只有在临池实践中反复观察,心、手、眼经过长期训练,方能达到遗貌取神的目的,从而找到古人的艺术符号化为己有,进而进入创作阶段。
捆绑式创作
大家可能听说过捆绑式发射火箭的高科技,但可能没有听说过捆绑式书法创作。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其实也有不同程度的契合,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升高的目的。所不同的是一个是物理的,一个是艺术的,这种创作的方法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而是历史上大书法家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王铎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走向艺术巅峰的。王铎为探求书法的真意,苦苦追求了一生,王铎的朝圣习古活动,也整整相伴他到生命的终点,可以肯定,书法水平的提高才是书法创作的本意,当然在学书的不同阶段,临摹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而王铎对古人的态度和对传统的精神也达到了极致,同道们问他每帖要临多少遍?他很肯定地回答“一万”,可见王铎的书法创作与临帖活动是结伴而行的。就在他将要告别人世的前夜,他还在做着学习古人的事,而实际上他的书法创作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这种临池与创作捆绑在一起的经验对于我们而言很有借鉴的意义。
百般雕凿与书法艺术的“冷热”处理
一则寓言上讲,同一山上开采的石头,一块雕做佛祖供人顶礼膜拜,剩余石头则作为路基让人踏行。众石块皆感待遇不公允,而质询石佛,石佛讲:你们是四刀切成,而我则是百般雕琢而成,当然不一样。以此来感悟书道亦是同理。
书法艺术实践中“热”处理与“冷”处理同样可贵,当下许多人认可“疯狂的创作热情”,一味追求“痛快淋漓”、“直觉体验”,这只是一面。另一面是冷,冷静地思辨,冷静缜密地把握高层次艺术审美规律。清冷寂寞而艰苦的艺术磨练,酷似千锤百炼的“铸剑”过程,千次的热,千次的冷,没有淬火,没有反复的冷,炼不出艺术之宝剑。
黑白之于书法
其实黑白的精神意蕴体现在书法艺术中更为直接,姑且不谈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飞鸟如林”、“惊蛇入草”一类的象征比喻,就单说这张白纸,它不仅是容纳排列字的地盘,它是我们心灵的空间,我们的感情毫无限制地在这心灵空间中跳跃。字的生命力借助我们的精神在这心灵空间得以永生。至于布局、顾盼、行气、点画、斜正等则随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在话下。文重“言”外意,书法重“点画”外意、书法点画外之情韵,可别把这张白纸看小了。
学古与出古
弘一法师圆笔入魏书而自成面目,独具风骨,不落魏书成规,高人一筹。而清人赵之谦的方笔写得纯熟、流利、循规蹈矩,缺乏苍古之气。人生苦短,但不应有须臾之叹,书法艺术的创作,价值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所留下的点墨片纸,都是书家的灵魂印痕,要想到几百年后人们评品时有无愧色,有无尘杂污垢,有无崇高品位。我常想苏东坡所书,常留大段空白给五百年后人评跋,实乃大智慧者。
我从魏碑书系这块丰厚的土壤中吸取了一些营养,这两幅近作即是在继承魏碑基础上的一种新尝试,在楹联的创作中我以方笔和圆笔相结合,在字的布局上做了一些夸张处理,试图体现魏碑的开张雄强气势,部分的刀凿“痕迹”想从形似的基础上回归到魏书中,使字不致刻板。小字条幅的创作则掺以隶意,想以此来丰富魏书的表现形式,结体以字赋形,或大小,或欹侧,给人以天真烂漫之感。当然,离古人风骨甚远,请书坛同道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