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AMI》:锂离子电池Si/C复合负极中锂离子扩散机理的探讨

编辑推荐:Si/C复合材料因其高能量密度和机械缓冲性能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但由于实验方法和连续介质建模方法的限制,Li在Si/C复合材料中扩散行为的基本机理尚不清楚。本项工作中研究者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Li在简单混合模型和核壳模型的Si/C复合材料中的扩散行为,揭示了Li在Si/C材料中的扩散增强机制,这有助于指导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

Si/C复合材料是目前最有商业前景的负极替代材料之一,通过Si和C材料的结合,可以获得相当高的容量(高达2000mAh/g),并且碳材料的缓冲效应和高导电性分别提高了机械稳定性和耐久性,然而,与纯负极材料相比,Si/C复合材料在Li、Si和C之间产生了额外的界面,这使得在原子尺度上发生的电化学机制更加复杂。
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第一性原理研究Li在Si/C复合材料中的扩散特性,针对简单混合模型和核壳模型提供了Li在Si/C复合材料中扩散机理的基本思路,有助于指导下一代负极材料的设计和开发。相关论文以题目为“Insights into the Li Diffusion Mechanism in Si/C Composite An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期刊上。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acsami.1c03366
近年来,人们对储能技术的需求迅速增长,对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功率密度、安全性和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硅或含硅材料由于其超高的理论容量(∼4200 mAh/g)、低成本、来源丰富而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最有希望的候选材料之一。然而,硅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会导致电极结构的断裂,进而导致安全问题、容量损失和有限的电池寿命周期。
在本项研究中,研究者主要考虑Si/C复合材料的两种主要模型,混合模型和核壳模型,并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Li在Si/C复合材料中的扩散特性。首先,研究了Si/C复合材料在嵌锂过程中的结构演变,然后研究了嵌锂过程中锂的体积变化和扩散速率,同时研究了不同碳层厚度对Li在Si/C复合材料中扩散的影响,揭示了碳材料增强Li在Si中扩散速率的机理。
我们发现碳层将Li在Si中的扩散速率从7.75×10−5提高至2.097×10−4cm2/s.。在简单混合模型中,锂离子扩散速率增加大约50%,而核壳模型中锂离子扩散速率对碳层的原子结构有较大的依赖性。这些研究结果为Li在Si/C复合材料中的扩散行为提供了新的认识,揭示了Li在Si/C复合材料中扩散的增强机制。这种认识有助于锂电池复合负极材料的建模,并指导相应的结构设计,以确保锂电池的结构稳定性和高能量密度。(文:李澍)
图1  (a) c-Si和 (b) a-C的原子结构;(c)、(d)和(e)是不同碳层厚度的Si/C复合材料(Si:红点;C:灰点;和Li:蓝点);本研究中的两种复合模型:(f)混合模型和(g)核壳模型(亮粒子为c-Si,暗粒子为a-C)
图2  (a)Si/Si, (b) Si/Li和(c) Li/Li在不同嵌锂阶段的径向分布函数;(d)c-Si和(e)a-C嵌锂后的最终结构;在(d,e)中,粉色、灰色和蓝色分别代表Si原子、C原子和Li原子
图3  C层厚度为(a)2、(b)3和(c) 4Å的Si/C复合材料(混合模型)在嵌锂过程中不同模拟时间下的Li扩散的结构快照(粉色、灰色和蓝色分别代表Si原子、C原子和Li原子)
图4  C层厚度为(a)2、(b)3和(c) 4Å的Si/C复合材料(核壳模型)在嵌锂过程中不同模拟时间下的Li扩散的结构快照。(粉色、灰色和蓝色分别代表Si原子、C原子和Li原子)
图5 (a) 初始状态和嵌锂状态下的Si/Si、(b) 具有不同C层厚度的混合模型Si/C复合材料嵌锂过程中的Si/Li、C/Li和Li/Li的径向分布函数;(c) 不同C层厚度的Si/C复合材料嵌锂状态下的界面结构,(d) 不同C层厚度的C层中Li原子的分布。(粉色、灰色和蓝色分别代表Si原子、C原子和Li原子)
图6 (a)初始状态和锂化状态下的Si/Si、(b) 具有不同C层厚度的核壳模型Si/C复合材料锂化过程中的Si/Li、C/Li和Li/Li的径向分布函数;(c) 不同C层厚度的Si/C复合材料嵌锂状态下的界面结构,(d) 不同C层厚度的C层中Li原子的分布。(粉色、灰色和蓝色分别代表Si原子、C原子和Li原子)
图7 不同C层厚度的Si/C复合材料(包括混合型和核壳型)的(a)体积膨胀参数的定义和(b)体积膨胀比
图8 纯c-Si和混合模型Si/C复合材料(a)以及核壳模型Si/C复合材料(b)中锂原子的均方位移
(0)

相关推荐

  • 百舸争流千帆竞:2020年度锂电负极关键词

    百舸争流千帆竞:2020年度锂电负极关键词

  • 硅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摘 要:硅基负极材料由于出色的储锂容量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锂离子负极材料,但其较差的电导率及脱嵌锂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导致其循环稳定性较差.本文概述了硅/炭复合负极材料和氧化亚硅复合负极材料的改性方法及 ...

  • 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原位合成硅碳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理想的绿色可充电能源转换装置.其原理是基于碳负极和复合正极之间的锂离子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能量密度大.自放电小.输出电压高.安全性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市售锂 ...

  • 石墨负极析锂的更深层原因解析

    [背景] 在提高充电速率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同时提高安全性是锂离子电池面临的重大挑战.在锂离子电池的充电过程中,随着负极电位不断变负,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金属锂在负极表面沉积的副反应.这一副反应不仅使电池性 ...

  • 碳基储能材料清单

    "天公微微一抖擞,不拘一格降"碳材".碳基材料以其结构多样.表面化学性质丰富.可调控性强.优异的电输运及力学特性等优点,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储能材料之一.近年来,很多研究学 ...

  • SEI膜形成机理及化成工艺影响

    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工艺中,化成是极其重要的步骤,该步骤主要包括电芯完成注液后对电芯进行首次充电过程,该过程将激活电池中的活性物质,使锂离子电池活化:与此同时,电解液溶剂和锂盐发生副反应,会在锂离子电池的 ...

  • 《ACS AMI》:空心石墨烯抑制锂离子电池硅负极的体积膨胀!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在与锂发生合金化和脱合金反应时,硅颗粒的体积变化很大,这是导致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循环性能差的主要原因,抑制硅的尺寸变化是改善硅基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关键方法. 来自韩国的研究人员证明了空 ...

  • 中科大陈春华《ACS AMI》:空心球结构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日前,中科大陈春华团队结合了NaFePO4和Na2FeP2O7在容量.稳定性和成本方面的优点,采用可规模化的喷雾干燥方法合成了碳包覆空心球结构的Na4Fe3(PO4)2(P2O7)/C颗粒用作钠离子电 ...

  • 中科院化学所《ACS AMI》:原位表征有机硫化物基锂金属负极!

    ‍ ‍ 过锂化的有机硫化物,如硫化聚丙烯腈(SPAN),可以形成固态电解质界面,能有效保护锂金属负极,但到目前为止,对其过锂化机制和相应电极表面演化过程还了解较少. 在本项工作中,中科院化学所文锐研究 ...

  • 《ACS AMI》:一种无镉高效量子点及其在LED中的应用!

    由于电子和空穴波函数的分离,II型纳米晶量子点(QD)的量子产率较低,这是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最近,报道了基于镉的II型量子点的高量子产率.因此,寻找无毒高效的II型量子点的探索仍在继续. 在此,来自 ...

  • 为什么挽回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挽回复合过程中的三大阻碍

    大部人在挽回时候,除了心态随时会崩掉之外. 就是关于时间上的焦急等待,像一个随时会被判刑的人,个中滋味最是难受. 会觉得时间过了那么久,怎么挽回呀? 为什么他都还没有回应我? 也许才过一两天而已. 每 ...

  • 聊聊硅负极中这两种粘结剂有何区别

    粘结剂在硅负极中发挥的作用是极其关键的,粘结剂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供强粘结力以保持电极结构的完整性,保证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充放电的正常进行.大多数的研究中所涉及到的粘结剂主要是两种:PVDF(聚偏二氟乙烯 ...

  • 孙学良团队《ACS AMI》:揭示固态电解质离子扩散机制!

    钠离子电池(NIBs)因其无毒.低成本和元素丰富等优点被认为是取代锂离子电池最具潜力的候选材料.固态电解质可提高NIBs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并简化电池设计.最终,采用高压阴极和钠金属阳极的全固态NIBs ...

  • 《ACS AMI》:纳米粒子电子传输层在空气暴露对QLED效率的影响

    来自波兰弗罗茨瓦夫理工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报道了空气暴露对ZnMgO纳米颗粒(NPs)的光学和电学性质的影响,这些纳米颗粒通常用作Cd基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中的电子传输层.分析了空气组分对Zn ...

  • 弘前大学《ACS AMI》:钠离子电池新型有序层状负极材料的合成!

    来自日本弘前大学的学者通过采用简单的水热自组装方法和煅烧工艺合成了一种新型有序层状VMoS2  负极材料,其独特的叠层结构不仅促进了钠离子的快速迁移,为钠离子嵌脱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