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比将心比心更深层的实质,老子说得很清楚

《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没有固定的心,以百姓的心为心。为什么呢?如果人人都是圣人,那么大家都是无心的,世界上就完全不需要一个固定的观点啦,因为所谓观点,仅仅是站在某个角度看问题,反映了某个视角的思考,并不是绝对的,事物总是综合的、多维的、多元的,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着实难以找到一个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因此在智慧的思维里,只是看看现实,了解一下实际,不需要提炼出一个绝对的观点或者立场。

但是呢,在普通人的智慧无法看清这一层意思,无法完成这种思考的时候,圣人又要和普通人共事,因此圣人会在综合观察实际,全面了解现实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最为准确的点,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按照他们的领悟能力和主客观感受,给他们衡量一下实际,为他们找到一个最为准确的点子,或者可以暂且作为一时解决问题的观点,为了问题的顺利解决,需要和百姓融为一体,一起合作,所以需要以百姓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原理说服他们,而且圣人是可以看得清百姓心中到底有啥观点的,其实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有总结也有思考,并且百姓心中必定也存在一些或左或右的观点,甚至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同时存在于百姓心中,于是圣人就可以动手脚了,从百姓日常所思所想中,寻得一个百姓日常思索中的点子,这个点子最符合实际,解决问题最为有效,以此和百姓共事,帮助百姓解决问题。

所以呢,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将心比心”,实则是对人性的难以被理解的一种悲怨,你若是洞察实际,理解过多,这句话非常难以从你嘴中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而患不知人也”这句话是孔子说的,用来形容老子则很贴切,从老子的这句以百姓之心为心的阐述里,可以看出,老子有知人之智。

《老子》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拥有如此知人之智的圣人呢,做起事情来呀,不管是善,是不善,都是充分包容的,因为即使是不善的,这样的圣人也能觉察得出其端倪,并且能够帮助他们改变人生的缺陷,步入一个很好的轨道,所以不管善与不善,老子都不会抛弃,都愿意相助,这是非常的人道主义精神。

因为有些人假使存在某些恶意,或者不良习惯,那也是恰巧人生经历走入了一个漩涡,你不能就此否定人性,而这个人身上还完全存在人性,虽然他存在着不良的一面,但是内在的善的力量依旧存在,不良的一面不过是一时的逆缘,同属于人类的我们,无需过度追究,救人为立世根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