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的标尺

我家乡的小镇开了一间零食超市,装修得很精致,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零食,包括我们常见的网红零食,因为我很少买零食,所以对零食的价格并不敏感,有一次在这家店里买了一大袋零食给家里的小朋友,重点是我觉得这家店的零食很便宜,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这家店的“农夫山泉”标准装的水只买1.2元1瓶,并且放在很显眼的地方,要知道像我这种高频出差的人,买到的农夫山泉从来就没有低过3元每瓶的,实际上,很多地方农夫山泉的售价通常是2元,但这家零食超市只买1.2元,我当时就觉得这家店的东西很实惠,并进一步认为其它商品同样实惠,但是后来,从他人那里了解到他们家的零食价格并不便宜,很多零食和一线城市的价格一致,甚至还有更高的……

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到,这就是商家的报价策略之一:以一个大众所熟悉的产品为价格标尺,这件商品上给予最低折扣。实际上,我们去任何一家大型超市,都能够看到那些使用频率很高的商品,通常会是比较“低”的价格,如矿泉水、酱油、盐等,这些商品的主要作用就是让顾客认为这家超市所有的商品都合理、实惠,进而常年“无负担”光顾;再比如,一般的家常菜餐馆,西红柿炒鸡蛋、酸辣土豆丝往往都是比较低的价格;通常我去一家湘菜馆,首先看他的“农家小炒肉”的价格,往往以这道菜的价格衡量这家餐馆其它价格的合理性。

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在商务宴请中,如果喝的是茅台酒,很多时候,被宴请的人就会认为受到了很高规格的接待。我有个广西的客户,有一次去贵州的一家他们的同行企业调研考察,这家调研的企业居然没请他们喝茅台(事实上晚餐并没有喝酒),他们觉得不太应该,有点郁闷,晚上非要约我出去喝两杯(我当时刚好在贵阳)。事实上,在我看来,并非茅台酒有多好喝,而是上了茅台酒被宴请的人似乎就知道这一餐花了多少钱,茅台酒似乎已经成了餐桌上的一个价格标尺,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知道某个餐馆的消费水平,更不会清楚某桌菜的价格,尤其是粤菜,很多人根本看不懂其价格,而只要茅台酒一上,被宴请者大概就会知道这桌饭的“重量”,因为但凡喝一点酒的人,几乎都知道茅台酒的价格……

较早以前,我给一家民营企业设计薪酬方案,我拿到他们的薪酬数据时,发现一个非常吃惊的现象:同一个岗位的不同员工,薪酬之差居然有3倍之大,举个例子,同样文员岗,有人的基本工资是5K,有人的基本工资是15K,我进一步去了解原因,老板给了我很多原由,诸如那些拿“大值”的人的水平比较高、经验比较丰富等,而一圈转下来,我认为最核心的原因是:那些拿到较高工资水平的人期待的薪酬水平比较高,而他们要求高的一个基本理由是——我身边这个岗位的人的薪酬水平都这样,这些人往往在同一个岗位就获得了较高的薪酬标准。这里有个小技巧,如果是去应聘一些中小型规模的民营企业,填“期望薪酬”时,建议往自己期望的2倍去填,填高了,如果面试突出,会获得一个较高的薪酬,反之,最多大概也就是自己填的“期望值”。

最近,很多企业仍在紧张的计算年终奖,体系制度相对完善企业里的员工也都在盘算着自己的年终奖,据我的观察,员工个人对年终奖的幸福感、获得感往往来自两方面:纵向和横向。纵向主要和自己去年(年终奖)比较,在去年的基础上有增长,往往就会觉得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横向,主要是和身边同等岗位的同事,以及同龄的小伙伴比,同时还会和网络上看到的“城市年终平均奖金”做比较。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无论员工在纵向上获得多大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旦横向上有了不好的差距、或者感受到了不公平,那种幸福感和获得感就会一落千丈、甚至荡然无存。举个例子,小A去年的年终奖,12万,今年是15万,25%的增长,小A是比较开心的,但是当他知道和他同等岗位的小B去年是8万,今年拿了12万,50%的增长,他就会有点失落,而如果小B的总数还超过他,他就会更不开心了;同时,当他进一步在网上看到,在广州,员工的年终奖平均值是15.5万,他之前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会不断下降……

所以,对于我们接受到的报价通常要多问、多看、多对比,而我们报出去的价格,同样要锚定合适的价格,不能简单的想当然,避免吃亏拍大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