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婚礼也可以很神圣!
众所周知,正一弟子并不禁止婚嫁,因而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国传统婚礼的事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本是一件神圣的事情,《礼记·昏义》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故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不仅仅是新娘、新郎两人之事,也是关乎两个家族宗庙、祖先的大事。
按照《礼记》所言,婚礼是与结婚相关的一切礼仪的总称,包括从纳采礼到新妇拜庙礼等一系列礼仪。一般而言,传统婚礼主要包括“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六礼”之第一礼。即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故称。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但是从汉代开始纳采礼的礼物就不仅限于雁,也会用其他具有美好寓意的礼物,如羊、香草、鹿,取其吉祥,以寓祝颂之意;或用胶、漆、合欢铃、鸳鸯、凤凰等,象征夫妇好合之意;或用蒲苇、卷柏等,以激励劝勉夫妇。一般而言,按照历代礼制规定,纳采礼重寓意,轻价值。
问名,“六礼”之第二礼。即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或以为问名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后问名范围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侧面。问名须携带礼物。《仪礼·士昏礼》曰:“宾执雁,请问名。”因而依古礼,问名礼的礼物也是用雁。
纳吉,“六礼”之第三礼。即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纳吉须携带礼物。《仪礼·士昏礼》曰:“ 纳吉,用雁,如纳采礼。”因而依古礼,问名礼的礼物也是用雁。
纳征,“六礼”之第四礼。即男家派使者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使者带聘礼到女方家中。《仪礼·士昏礼》曰:“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玄纁束帛是不同颜色、规制的丝绸制品,而俪皮是成对的鹿皮,在先秦时期这些应该是比较贵重且具有深刻寓意的礼物,然而后世纳征所用的礼物远远超过古礼的要求。
请期,“六礼”之第五礼。即男家派使者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依照《仪礼·士昏礼》,请期要用雁作为礼物。
亲迎,“六礼”之第六礼。即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在亲迎礼中,按古制需要新郎带雁去新娘家祖庙行拜见礼,在经过一系列亲迎之礼后,新郎先行归家,迎候新娘。后世,在一些地方,亲迎之礼演变为新郎派迎亲队伍迎娶新娘,而新郎在家等候。
按照《礼记·昏义》的规定,传统婚礼在新娘到新郎家之后,“壻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依此礼,新郎新郎同吃一个牲牢,同饮一个葫芦的酒水,这就算二人正式成婚。然而这不意味着婚礼的结束。因为按照《礼记·昏义》的规定,还有成妇礼,即新郎新娘大婚后的次日新妇行拜舅姑之礼,三个月后,新妇到夫婿家的家庙行庙见礼。成妇礼完成才标志着婚礼的正式完成。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家庙及其之中祖先神明扮演重要角色。《礼记·昏义》曰:“是以昬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昬礼也。”不仅在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时,女方家的主人需要在家庙中设筵接待男方派来的使者,在亲迎礼中男方需要到女方家的家庙中行拜见礼之后,才能正式接新娘离家到夫家完成婚礼。甚至古代有一些保守人士认为新妇只有在成婚三月之后去夫家家庙行庙见礼之后才算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如果新妇在未行庙见礼之前去世,视为“未成妇”,只能葬入女方家的祖茔,其夫不能执杖送葬,其木主不能进入男方家的家庙。进祖坟家庙对于笃信香火牺牲祭祀的古人来说,不可谓不重要。由此可见,祖先神明在传统婚礼中的重要性。
今天,受互联网的影响,我们对中国传统婚礼的印象只剩下奢华,殊不知中国传统婚礼的核心并不在于服装形制或礼品财货。婚礼之中,作为礼物或者信物的“雁”,以及作为聘礼的“玄纁束帛、俪皮”,即使在上古之时比较贵重,然而秦汉之后这些东西也都有了价值相对较低的替代品,如“雁”的替代品就有羊、鹅等平常之物。历朝历代都会对婚礼作出规定,包括对六礼所需的礼品都会做出详细规定,但平民所需的礼品均不属于奢侈之物。因而财货礼品并不是中国传统婚礼的核心。中国传统婚礼的核心是在婚礼中担任重要角色的家庙以及家庙中的祖先英灵。婚礼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都需要家庙中祖先英灵作见证,因而中国传统婚礼的神圣性是真实存在的,并非仅仅只是用来形容婚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