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圆梦工坊《跟着名篇游北京研学计划》有感
读《跟着名篇游北京
研学计划》有感
◆ ◆ ◆ ◆
周五晚,得知老谢同学在圆梦工坊总部,与他联系后便赶紧到工坊,想请教公文写作方面的问题。
推门进去,已有一大群家长围着茶几边喝功夫茶边聊孩子教育的问题。没有空座,我只得坐到远处的课桌前。老谢同学的电脑还开着,打开的文档正是近期圆梦家长群里的热门话题的《跟着名篇游北京研学计划》。在征得老谢许可后我浏览起来。
看了前面几页,我已惊呼:天,这是去玩还是去读百科全书?这是去游,还是去精读名著?一口气读完,倒抽了一口冷气:还好我不是学生,要不然,几天研学回来,会被扒掉一层皮,皮开肉绽那种。
说这场《上京城》研学是百科全书,边走边看的,上通天文、下识地理。从长城的青砖到国家体育中心的高科技,从商朝的青铜器生产到现代的工匠文化,从“北京猿人”到飞月“嫦娥”,从古代神话到现代“天宫”,不是让你简单玩,而是让你身临其境去观察、去体验,再总结成文。
这场上京城研学,历史厚重处处体现。
来到皇城根儿,在皇帝“家”里做客,感受皇家威严之余,总得对主人有点了解吧?远的不说,是不是得来分清最近这一代的皇帝他爷爷爸爸孙子是谁呢,免得把爷爷当孙子,孙子当爸爸,爸爸当爷爷,好好排排顺序,排排在位时间吧。皇家的气势,皇家的威严又体现在哪里?在服饰上,在“龙”图腾上,在宫殿建筑的富丽堂皇上。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孩子们对故宫有了基本的认识。别说孩子,好些问题对大人来说,也是陌生的。比如太和殿屋顶上那些小精灵叫什么名字,我也只能借助网络才知道。
游着故宫,孩子们心里是不是在想古代如何“高考”?走,到古时的“教育部”——国子监看看,了解什么叫“金榜题名”,了解状元、榜眼、探花如何角逐。从国子监出来,你还敢抱怨现在的高考是“独木桥“吗?
当然了,了解了古代的“殿试”,孩子们也得来了解他们若干年后的“殿试”,到心目中的皇宫“清华园”,走一段小煤屑路,“神侃”大文豪笔下的一池荷花(月光下的荷塘等孩子们考进来,夏天才能欣赏到)。
这场上京城研学,文学脉络贯穿始终。
跟着朱自清欣赏《荷塘月色》,还到老舍院子看他种的花,他养的猫,读他的《四世同堂》。
在老谢同学电脑里,还有东晋谢淑源的《游西池》、沈从文的《春游颐和园》、罗哲文的《长城赞》、祝勇的《紫禁城的雨水》、汪曾祺的《国子监》《胡同文化》《午门忆旧》《老舍先生》……大量与北京相关的名篇,难怪这次圆梦工坊上京城研学的主题被冠上“跟着名篇游北京”了。
曾听说家长经常询问圆梦工坊有没有教阅读。老谢同学非常清楚,家长问的阅读,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的阅读,而老谢同学看重的阅读,更是在提高学员的文学素养上,不单单是分数,将眼光放得更高更远。难怪圆梦工坊一直坚持的,是实现学员“铁嘴利笔”,是学员走进社会后能够“一笔走天下”。
……
离开电脑,我与老谢同学攀谈起来。“一次研学,你想让孩子们扒层皮?还好我不是学生。”
“破茧成蝶,不得不这样。”老谢笑着搭话。“我们过去没条件,连本课外读物都没有,但我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一片田野,就是我们的乐园。一只鸡、一只鸭,我们自己养大,如果写文章,自然会有我们熟悉的素材,信手拈来,言之有物。现在孩子们不同,从书本从网络来的东西多,亲身经历的事少,虽有课外读物,但主动精读的不多。不激发他们的潜能不行。让他们去经历,去挖掘,去积累,是最有效的途径。研学,带着目的去旅行,是最好的方式,只是仅有很少家长意识到而已。
离开工坊回到家,才发现被老谢同学带“偏”了。我将自己的问题给忘记而进入了他一望无际的天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