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大夫讲糖:给自己定个调子,不必追求太完美
人啊,活在世上就不容易。这句话肯定很多人认同。生老病死的人生磨难,起早贪黑的求学历程,尔欺我诈的世态炎凉,上有老下有小的亚历山大,难啊。再得上一种漫无治愈前景的慢性病。“上辈子做了什么孽啊,都让我都赶上了”,这会是很多糖友的诉说。
如果您非常认同上面这些话,那我告诉您,您被满满的负能量包围了。
儿时,唱着“背着书包上学堂”,脸上的阳光多么灿烂;分娩时的痛苦是身体上的,却怎能掩盖将为人母的快乐心情;夕阳西下,增长的年龄与皱纹,何尝不是人生幸福的印记;即使是或高或低的血糖,也是您积累控糖经验的见证。
明天是农历八月十三,也是我49岁的生日。
1990年上班时,还是毛头小伙愣头青。转瞬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将成为过去。不惑之年的尾巴根上,或许已经“不惑”尽绝,转而就成“知天命”。
曾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也曾是一名业务骨干、科室主任;还曾当过业务院长;
曾经按部就班就职,也曾辞职下海欲求更好发展;曾经下乡培训指导,也曾亲临国际上最高学术会堂;曾经锦旗面面,也曾收揽业内殊荣;曾经服务乡里,也曾与国内大咖共事抗糖......
俱往矣。五十知天命。
读万卷书不敢说,但我喜欢读书,买书;行万里路肯定有,一路一风景;阅人无数应该也有,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
一天中午,一位网友发布了一个关于长寿的调查,好像与抽烟、饮酒、劳作、饮食等等都没有明显的关系。我说,健康的获得,应该是一个多方位共同的结果,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健康,有的奔向长寿,有的趋向衰老。关键是一个度。“过则为病”。
我举例说,饮酒,武松喝酒豪迈,醉打蒋门神、武松打虎,那林冲呢?娶个漂亮媳妇也是罪过,被发小陆谦出卖,上司打压、火烧草料场、最后风雪山神庙,都是倒霉事。还好,不喝酒早就冻死在大雪中。
“酒壮熊人胆”与“酒入愁肠愁更愁”,肯定是两码事!
-----------------------
现在的慢性病、老年病,真正能治愈的其实很少,包括糖尿病也是如此。1型或特殊类型糖尿病,或许以后还有治愈的机会,而与“肥胖”更相关的2型糖尿病,不改变生活方式而只是希望一种药物就能治愈,恐怕很难。
但总有那么多糖友做梦也想治愈糖尿病。为此,不惜花费巨资和承受肉体痛苦,四处奔波,寻名医,买新药。吃饭多1克不吃,少1克补上;运动照搬公式,步步计算;有讲座必听,逢医生必问,如若两个医生说法不同,又会上书店翻书、网上百度。很多人整日都在思考血糖,低了加餐、高了狂奔,生活毫无兴趣。
新的指南非常突出的是个体化诊疗。而很多人把以人为本的治病主体,变成了以病为本。原本是自己去治疗疾病,结果变成了疾病控制了自己,成了“糖努”。
从事这行20多年,我也算是糖尿病专科医生了。
20年前的抗糖药物就那么几种,磺脲类、双胍类,1995年拜唐苹中国上市。后来,抗糖新军不断出现,新型磺脲类、格列奈类、胰岛素增敏剂、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以及各种新型的胰岛素制剂,胰岛素注射装置出现了胰岛素专用笔、胰岛素泵、无针注射器,还有代谢手术的治疗,等等。糖尿病监测,从原来的“烧尿”看加号到尿糖试纸,血糖仪的问世与更新,动态血糖监测,以至于目前的雅培瞬感、G5、G6系统,甚至于闭环泵的问世。真好。
每个新抗糖产品的问世,都曾令那个当时还曾年轻的陈刚大夫兴奋不已,立即去参加各种方面的学习、培训,希望能让我的糖友们更多获益。
还记得噻唑烷二酮类刚刚上市的年代,全世界为之疯狂。这个可以直击2型糖尿病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的药物,曾被看做是“划时代”的产品,全球销量,忒牛。但是,“文迪雅”事件为她泄了气。
从现在看来,曾经激起我兴奋的那些事件,也都成了过眼云烟。糖尿病整体发病率仍在高升,糖化血红蛋白的整体控制水平,并没有下降很多,好像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公布她们国家糖尿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了7%以下,7.5%以下的好像都没有。
突然又想起了那位胰岛素问世时就使用胰岛素,伴随糖尿病几十年的先人,看看这些人:
伊丽莎白·休斯,死于1981年4月25日,终年74岁。她养育了3个健康的孩子,她一生注射了4.2万多次胰岛素,连续58年不断。
第一位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美国人吉姆·海文斯生了两个孩子,以画画为职业。他被认为是彩色版画在美国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陈列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大都会美术馆。
最早接受班廷胰岛素治疗的一个病人泰迪·莱德最终成为图书管理员。1992年7月10日那天,他创造了连续注射胰岛素70年的纪录, 直到1993年他以76岁高龄去世。
1型糖尿病患者Gladis Dull在90岁时说:“1924年我开始应用胰岛素,80多年来从未错过一次注射。”
俱往矣,但是这些历史又能告诉我们什么?
科学的进步在告诉我们,有更多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健康。餐后血糖高,我们有了针对餐后血糖更好的药物或治疗策略;肥胖和消瘦体型的糖友,也提供了更合理的诊疗;不同人体的用药,甚至监测方案都更加人性化、个体化。
但是,我更想说的,在这些“高科技”并没有实现大众化完美结局的时候。
我们是否可以转变或重申一下思路?
管住嘴、迈开腿,以及后面的体重管理,永远占据糖尿病大多数人群--2型糖友的关键。
在慢性病管理的认识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提出,医疗技术的贡献就占8%,而生活方式的份额高达60%。糖尿病、肥胖等相关性疾病,就是针对他们的定义。
“大夫,有没有更好控制血糖的药,前提是我控制不住嘴”----我可以帮助您分析再三,还不行,以“无缘”删除。因为,我无良方。
是啊,也有对抑制食欲有帮助的控糖药物啊,比如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等等。
是可以在用药位置安排上提前一些,但是,那只是“治疗”。
五驾马车,驾辕之马应该就是饮食,有人说是教育。
非常好!教育,改变的不应该是知识,更多应该是观念,而饮食只是知识内容的一个方面。
给自己定个调子。
没有精准的控糖知识,何必用清华北大的高分要求自己?
只是想血糖良好而思考或纠结,却没有行动,
一切都是零!
有时候写文章,也是定个调子的,从不希望都能看懂。
“疑是地上霜”,那就是李白喝多的一种自我认识?也可能是思乡情下的余光展现。
就不爱玉米面窝头,感觉“剌嗓子”,那就不要吃!
给自己定个调子。
糖尿病要求饮食如何如何,运动如何如何,都不要去管。您能做到什么?为什么不能改进?当制定了自己的调子,再说其他。
喝了一辈子粥的老人糖了,就必须不能喝粥吗?
女儿大学毕业上班了;我也即将进入“知天命”之年,十一期间就会把老父老母接到跟前一起生活,这就是我现在的格调。
抗糖路二十余年,一直坚持患教科普。因为我坚信,高科技会美丽绽放成果,而抗糖的领军,则永远是:教育及旗下的生活管理。
明天是一个与我特殊的日子。
本末勿倒置!或许是应该总结:找一个节点,顶一个调子,低音歌手永远不要唱“青藏高原”!
理想丰满,现实很骨感。50岁,您或许就会知道。
陈刚,祝您生日快乐!
这叫,自娱自乐。
不说抗糖,能听懂就是知音了,血糖吗,自然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