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好作品的标准该变一变了!

看自己曾经写的作品,时常有种骄傲的心理,觉得写得不错啊,不错啊,不错啊,怎么缺少读者呢?读者也忒没眼光了罢!我想,抱怨是无益的,造成这种局面,大约与纯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了有关;另一方面自己也未必真的就写好了。我之所以会觉得自己写得尚且过得去,大约是在看自己写过的东西时像遇到老熟人,会有种透着亲切的感觉。

有不少作家表示,他们不看写过的东西。也看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之所以回头看自己写的作品,一定是写得还有不少缺陷。我想这是有道理的,我看自己的作品时就时常觉得美中不足。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自己的作品,这仿佛是因为几乎我所有作品都透着一种并不作做的真诚。事实上有不少作家也说过,写作类似于说谎,要说得能自圆其说才有意思。这也是有道理的,大低我也是在通过编写故事“说谎”罢,而我不以为是“说谎”。对于我来说,故事不是最主要的。这很要命,在不少成功的作家看来,故事是小说的命脉,故事不精彩的话小说也就没什么看头了。确实我的小说似乎不是面对普罗大众的,也是较少上大刊的,我自我检讨过,也觉得不改观的话是没前途的。不过想到卡夫卡,博尔赫斯之类的作家,他们由小众化到大众化,我又有些怀疑自我检讨的必要性了。

大约每个人的阅读方向和兴趣不一样,我也确实看过不少发于大刊的小说,那些小说确实也相当不错,甚至也能带来些感动,但在我看起来却总又觉得没有多少新东西,真情感,差不多就胜卖弄聪明了,特别没劲,那种阅读时所产生的感动,多少也就带着些被骗的味道。我知道,一定有人怀疑我这种说法的正确性,确实我也会自我怀疑,因为那些刊物所发的作品几乎是代表着最高的,最好的水平,那些作者也确实下了工夫,且有相当的写作才华,对文学的认识也可谓精深独到,拥有不少喜欢他们的读者——甚至我也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然而我意识到,这很难办到,他们比我更聪明,也更现实一些。聪明加现实,确实是吃得开的,远胜,完胜我这种有些不开窍的。

我一个理想主义的人。在写作上,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流派。现实主义的写作要求作家对社会有种敏税的洞察分析能力,在写作时要使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大时代挂上钩,最好是紧密相关,立体呈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反对对我,反对理想主义,主观主义的,尽管本质上写作都是主观的,理想的呈现,但倾向性不同。现代主义的写作,强调自我的存在,强调人的精神和情感的重要,在真实的人性面前,压根不想要呈现出社会道德思想,历史规律,是去典型化的写作。在他们看来,道德倾向于说教,历史规律容易对人造成误导,典型化人物的呈现方法过于教条,还是个体化的体验,人性的鲜活,自我的发现,更真实可信。两种写作,在当下更具有交互性,就像不少作家既写过现实主义的也写过现代主义的,不过两种主义的写作倾向性却又是明显的,这如一位作家总体的创作倾向是明显的,如刊物的择稿倾向性也是明显的一样。

我也想过,要不要也站到现实主义的一群,去写那些讨好读者,也容易上大刊,容易获奖的作品呢?又或者倾向于现代主义的写作,难道就不能出让人交口称赞的佳作吗?我迷惑过一段时间,现在大致清楚了,继续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吧。尽管在中国的当下,要让好小说的标准需要改一改,不要老盯着那些现实主义的,总是赞扬那种作品是相当困难的,至少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尽管当下的文学环境对不少作家的成长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局面,不少编辑和评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相信的标准应该变一变。

就像没娘疼的,后娘养的娃一样,不被待见的作者有一大批。在当下的文学大环境中,不少人看着他人的成功,自己渐渐的就不自信了,甚至是迷失了。总体来说,在这个被遮蔽的现实世界中,需要各种类型的写作,确实需要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刊物,评论者,最好不要有明显的倾向性,真是没必要,那样无形中局现了自己。网络文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已经以他们的行动提出抗议了——他们甚至不对传统的期刊和评论家报有任何幻想了。

这是一篇创作随笔日记,对也好错也好,文友们,我是有一说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