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卢远良丨“黄河文化·农耕文明”2020首届中国•万荣黄河文化国际雕塑大展入选艺术家

“黄河文化·农耕文明”2020中国·万荣首届黄河文化国际雕塑大展自今年4月20日开始面向国内外公开征稿以来,至6月10日截稿为止,共收到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539名艺术家的1467件雕塑作品方案。其中外国艺术家141名415件方案,中国艺术家398名1052件雕塑作品方案。
艺委会专家从作品的视觉效果、艺术效果、造型效果以及最终落地实施后的现场效果,最终入选23件作品(其中中国20件、国外3件)。
雕塑头条将用若干期来详细介绍各位入选艺术家,本期介绍 入选雕塑家卢远良

入选方案《水天一色》卢远良

《水天一色》  镜面不锈钢  2020年

说明:作品《水天一色》是艺术家对中国书法进行造型研究的系列创作之一。作品以草书“水”字流畅灵动的形态为创作基础,将其转化成空间书写的雕塑造型。值得想象的是,在黄河湿地公园中,流动的“水”演绎着周遭环境四时的变化,并与奔腾的河水一起拥抱未来。

艺术家介绍

 卢远良 Lu Yuangliang  

青年公共艺术家、公共艺术策展人、中国公共艺术研究者;
北京叙述空间公共艺术事务所创始人、艺术总监;
《中国公共艺术年鉴》编辑;
2014年研究生毕业于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获艺术硕士MFA学位;
2015-2017年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2018至今,北京叙述空间公共艺术事务所,艺术总监;
主要作品

《那时花开》,现成品(调羹)、不锈钢

2010-2012年  上海、汕头大学

《那时花开》现成品(调羹)、不锈钢

2010-2012年 上海、汕头大学

说明:将作为日常餐具的调羹转化成艺术创作的元素,构成花环走廊,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中将显得非常有趣。

“那时花开”是怀旧的,也是通向未来的花开景致。

《湖边竹林》

133根高6米的竹杆、LED灯、跨度约200米

2015年 深圳中心公园

《湖边竹林》

133根高6米的竹杆、LED灯、跨度约200米

2015年 深圳中心公园

说明:艺术家将用于建筑的竹子,重新“种植”在深圳中心公园的湖边廊道,同时加入LED灯光的元素,形成篁径。“竹林”发出虹彩,在湖泊边缘形成倒影。一个看似非常规矩的形态,与周围高楼的不规则状态形成对比。“竹林”是我们所熟悉的事物,然而现在又变得不熟悉了。

作品随着自然光线的变化、LED灯光的呼吸闪烁,期望形成有关公共生活空间的探讨,与深圳进行“竹林与城市之间的对话”

《煤之城》 煤炉子、LED灯 2017年 宋庄美术馆

《煤之城》 煤炉子、LED灯 2017年 宋庄美术馆

说明:去年冬,在去往宋庄的路上偶遇一批刚被拆卸下来的煤炉子,随即收藏。煤炉子被置入LED灯光后,时而呼吸,时而闪烁,如同火焰熊熊燃烧。在我看来,这既是一种有关现实的想象,也是一种对于日常生活的探讨。

《新媒体》 十四寸旧式电视、LED灯  2014年  汕头大学

《新媒体》 十四寸旧式电视、LED灯  2014年  汕头大学

《新媒体》 十四寸旧式电视、LED灯  2014年  汕头大学

说明:一组正在循环播放的老电视机,发出了虹彩般的电视雪花。或许这是对“技术发展,生活迭代更新”,所进行的怀旧式表达。

《春暖花开》 诗歌文本、金属、户外木、LED灯  2016年,深圳前海

《春暖花开》 诗歌文本、金属、户外木、LED灯  2016年,深圳前海

《春暖花开》局部 诗歌文本、金属、户外木、LED灯  2016年,深圳前海

说明:《春暖花开》是艺术家卢远良与建筑师尹毓俊共同创作的作品。作品以风向标为基本构成元素,通过解构海子的诗,形成一座具有文学色彩的亭子。其中,诗中文字将随着风与人的流动而逐个转动,诗意与人将一同流散到各个地方。

个人展览:
柜子里的荨麻疹-卢远良作品展,胶走巷一号,2012;
废都-卢远良作品展,汕头大学,2014;
部分展览:
作品《那时花开》,“首届全国大学生研究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上海,2010;
作品《锁与钥匙》,KHORA3中德日艺术交流联展,汕头大学,2011;
作品《全球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研究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上海,2011;
作品《那时花开》,北京798艺术节“主题雕塑邀请展”,北京,2011;
作品《建筑-1》、《观音的项链》等,第二届“公共艺术节”,汕头大学,2012;
作品《Dan Pollock》,中国雕塑年鉴展2013,中国国家大剧院,2013;
作品《柜子的纪念碑》、《新媒体》等,明天当代雕塑奖,四川美术学院,2014;
作品《动物世界》,第三届“公共艺术节”,汕头大学,2014;
作品《新媒体》,“置换·界内界外”当代艺术邀请展,深圳,2014;
作品《湖边竹林》,镶嵌——第三届深圳公共雕塑展,深圳,2015;
作品《建筑发光体》,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项目:N=变形记),深圳,2015;
作品《春暖花开》,前海公共艺术季,深圳,2016;
作品《竹林》,风口2016-第二届青年雕塑邀请展,武汉,2016;
作品《煤之城》,重新阐释——宋庄青年艺术家群体现象研究展,北京,2017;
作品《竹之穹顶》,第五届南方“公共艺术节”,汕头大学,2017;
作品《竹之穹顶》,“海上共明月”公共艺术节,厦门,2018;
作品《柜子的纪念碑》,“大湾新潮:生活交互实验展”,深圳,2019;
作品《见证》,第五届深圳公共雕塑展、中康路艺术长廊,深圳,2019;
作品方案《洞窗》入围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艺术作品公开征集部分,上海,2019
部分获奖:
首届全国大学生研究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创作新锐奖”,2010;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研究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创作新锐奖”,2011;
北京798艺术节“主题雕塑邀请展”作品优秀奖,2011;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3;
第二届明天当代雕塑奖入选,2014;
部分策展/参与策划:
2011年至今,张宇“民居场景展”系列,汕头、盐城、伦敦、南宁、北京等;
2012年12月,第二届“公共艺术节”,汕头大学;
2013年11月,“公共艺术专业年度展2013”,汕头大学;
2014年5月,“炒更摄影双年展”,深圳;
2014年12月,第三届“公共艺术节”,汕头大学;
2016年1月,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华·美术馆,深圳;
2016年3月,“MayBe비B-Space”,草场地红一号院央美国际,北京;
2017年5月,北京坊露天美术馆第二季《城市DADA》,西城区前门廊坊头条,北京;
2017年7月,突进:雕塑中的城市精神——2017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深圳;
2017年12月,第五届南方“公共艺术节”,汕头大学;
2018年5月,动见:公共艺术的新视界——2018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深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