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转角的风景——重庆当代青年雕塑展在原·美术馆开幕,雕塑已进入一个新的未来

2019年1月12日下午3点,《转角的风景》——重庆当代青年雕塑展在位于重庆市南滨路东原1891的原·美术馆拉开大幕。共展出35位重庆青年雕塑艺术家的30余件优秀雕塑作品,是重庆优秀青年雕塑艺术家近期创作成果面对公众的一次集中呈现。

开幕式现场

该展览由原·美术馆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承办。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进行策展,由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唐勇老师、张翔老师担任展览执行。

开幕式现场

众所周知,雕塑在当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早已超越了传统“雕塑”应有之意,这次展览将以具象、跨媒介、器物等多元的概念和丰富的形态,刷新公众对当代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认知。

原·美术馆执行馆长薛薇女士

当天的展览开幕式上,原·美术馆执行馆长薛薇首先进行了开幕致辞,其表示了举办《转角的风景》——重庆当代青年雕塑展的初心:“原·美术馆一直在致力于推动青年艺术的发展,继去年的首届i Art青年艺术计划获得成功之后,便更加坚定了我们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和孵化。所以此次展览我们希望给予当下优秀的青年雕塑艺术家更多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希望将这些优秀的作品推向大众,让大众能感知到受高科技、互联网、新型材料涌现的影响,当代雕塑早已不再是我们传统认知里的那样。”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教授

在策展人焦兴涛的致辞中说到,在现场大家可以看到,本次参展的艺术家作品都是非常具有奇思妙想的,希望在场观众自己去寻找,自己去感受。焦兴涛特别提到“最有意思的展览和最有意思的感受都是你不期而遇发现的东西,因为故事永远在那里,就看你怎么去发现。”

著名批评家、策展人王林先生

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倪飞先生

开幕式现场,著名批评家、策展人王林先生,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倪飞先生也分别进行了致辞。王林先生在致辞中追溯了雕塑艺术从单纯的材料利用,演变到如今综合材料到立体空间的演变,向在场观众大致介绍了雕塑艺术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倪飞先生则表达了对此次展览以及参展青年艺术家的祝贺,同时也表达了在未来意大利和重庆将继续携手推进艺术文化的交融和进步。

青年艺术家代表何春怡女士

开幕式现场的青年艺术家代表何春怡特别提到,布展之前一直比较担心,因为她的作品需要在墙上打一个洞,没想到原·美术馆毫不犹豫就同意了。可见原·美术馆对于青年艺术家以及前沿艺术的探索非常支持和接受,对艺术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高的包容度。

媒体群访(从左至右:王林、焦兴涛、何桂彦、薛薇)

在媒体群访中,著名的批评家、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系主任何桂彦也提到:“本次展览展示了重庆活跃的年轻艺术家们的风貌,风格十分丰富,十分难得。”

开幕式合影

参与本次开幕式嘉宾有:原·美术馆执行馆长薛薇,策展人、川美副院长焦兴涛,南岸区文化委主任雷旺,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倪飞,南开中学校长田祥平,著名批评家、策展人王林,川美雕塑系党总支书记申晓南,著名的批评家、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系主任何桂彦,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系主任李川,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系主任王朝刚,四川美术学院对外国际文化交流处处长曾岳。

本次展览持续到2019年3月2日。

 展览现场 

 展出作品 

从现场来看,本次展览呈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和实验性,既有传统雕塑艺术作品,又有大量跨媒介的装置艺术作品,写实与抽象,观念与超验,现实与虚构,冶于一炉,体现出当代雕塑开放包容的认知与实践。

《触不可及》 装置  300×200×250cm  作者:何春怡

这些作品或探讨生命的本质,如装置作品《触不可及》,“将虚拟影像光球和现实墙洞相结合,当人在感应区域内走动时,光球感应人的运动而运动,当人将光球逼到洞口时,光球随之掉进洞里,照亮洞里的影像,洞中虚拟影像是被埋在灾难之后的废墟下的人们。光球如同手电筒的光圈闪烁,跟随人寻找生命的微弱存在,而生命却已成过去的触不可及。”

《剧院》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作者:胡晓林、张啟山

又或是对司空见惯的现实进行重新审视,洞见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时间记忆和历史追述,如影像装置《剧院》。艺术家用剧院废弃的物件,辅之以屠场宰杀牲畜的影像和戏剧性灯光,试图复原“一座30年代的老剧院”。在现实语境中,剧院早已失去了原初的功能,但艺术家看到并试图表达的却是“残留的巨大幕布和道具能隐隐约约感受到曾经的热闹与喧嚣,而如今在这黑暗的剧场里只有等待宰杀的羊。生命边缘的羊悬空摆动着身体,时而疯狂时而静止,它既是挣扎又像是生命最后的舞蹈,荒诞戏剧化而又充满残忍的剧场让人不禁感到滑稽又疚心。”时间、历史、记忆因此而连接,自我繁衍、指认出新的意义。

《石空系列》 石  100×600cm  作者:祝铭、闫志勇、郭泽淼

此外,展览作品也不乏对传统文化符号的重新解读,如《石空系列》。艺术家在老子对器物阐释的基础上,通过石头这一材质重新思考和界定了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器物性”,即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石头,在功能性之外的精神属性——“它作为一种材料交到我手上时,我想是否也可以在它身上有更多器物性的体现。”艺术家利用灯光强调、放大石头内部空间的可能性、可变性,利用内外空间之间的通道(观看形式、介入形式)让观者更好的介入其中去感受,“在保存质材自有形体的前提下,变循石造型为因势造型,以镂空内雕的方式创作处丰富多样、意趣横生的形象。运用光照处理,强化了石头的透光感,并造就虚实相应、以小见大的视觉效果。”

《时光痕迹》  木、金粉  尺寸可变  作者:刘欣

树木的挺拔修长来自于阳光的塑造,天雷地火又将它陨没为灰碳。我选取自然形态笔直的树材刻削为锥状,呈现光的固化形态。刻削过程中产生的木屑经碳化后落在光与地面的夹角处,化为光的“影”。这一处理方式以求顺应自然,同时表达我个人的生死轮回观。

《不要的脸》  装置  尺寸可变  作者:赵金成  

以自身出发,塑造了24岁本命年中各种的被遗忘表情,利用铝箔袋塑封后,再加上自己创造了和自己身份的相关标签,利用超市的货架进行展示,互动。观者可自动扫码付款24元,带走被遗忘的脸,每当成功互动一次,后台订单号记录了你互动的时间,却没有任何你的个人信息,最终所有订单将被艺术家本人收藏。观者收藏了艺术家24岁的某一瞬间,艺术家收藏了观者互动的某一瞬间,相互产生一种有趣的关系。雕塑与人,雕塑与空间,雕塑与观众的关系,都将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将会有一天》  粮食、食用色素、食用霉菌  尺寸可变  作者:王望

粮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而霉菌对于我来说非常独特。经过对霉菌不断的运用,发现他能以一种非常柔和的方式把他所附着的事物同化。

粮食作物随着人类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植物,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作物,而国旗也是一个区域最典型的标准。通过用不同地区的粮食和食用色素做成该地区的国旗,他们在霉菌作用下相融,分解,消失。这一天将会......

《好的》  装置  尺寸可变  作者:王然

作品《好的》也是艺术家对个体私密体验的一种艺术延伸和表达,是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对母亲敷衍的一个自我剖析和意义追问。这几组橙色作品,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艺术家将作品构思过程中产生的手稿、便签,以板报的形式钉在床垫上,“给予母亲一个具象的回复。”

《充气袋的假期》  塑料、陶瓷、丙烯、空气  尺寸可变  作者:朱相熹

这是一些快递包装会用到的充气袋,我感觉他们吃饱了很可爱,所以给他们一个展示的空间。

《雕刻时光》  树枝  尺寸可变  作者:龙彬

对于用过的东西我一般会存下来,但时间久之后将无处安放,于是我选择用木雕的方式塑造我生活中所遇到的东西,缩小比例雕刻在树枝中,形成雕塑的收藏形式。他们分别代表了我某段生活的经历,用木雕的形式保存起来。

“我借艺术之名,雕刻时光”。

《文化再造系列之天地缓缓》  木雕综合材料装置  尺寸可变  作者:肖枭王

立足于当下中国的时代背景——现代化建设完全胜利的背后,传统文化的遗落以及传统文化与当代发展的不适应……私以为对文化的保护从来都不是传承,而是创造,文化的传承只是底线,依由传承下来的种种合以时代精神再续一线创造的可能,那是每个人参与到作品发出的微薄声音。

《像是系列》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作者:冯韬

《像是系列》,启发于张晓刚的油画大家庭系列,血缘系列,取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照片的回忆,由二维到三维的转换,材料的表达,用当代具象表现手法来表达,出于对旧事物的热爱,特别是老照片的回忆。作品的呈现形式,上部分像是三维的“老照片”,但又有材料语言的表达,旧的麻布、旧的“相框”、旧的人物,所有都是想表现对回忆中的片刻记忆。回到作品整体,更像是一架老相机,里面装着某一个时期的片段。作品系列为三件,男、女、囍,三种形式。也是对老一代的一种追忆。

《城市景观》  综合材料  100×60×90cm  作者:王文亭

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大批农村人从原来居住的院落搬进高楼。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们被搁置在水泥楼的房子里。作品采用玻璃钢、不锈钢管以及钢化玻璃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被压缩的老人站在阳台上,双手紧握栏杆,茫然的神情望着楼下,如吊在“半空中”。

《失格》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作者:闫辉

失格字面意思就是不得体,出圈儿。 也可分为情绪失格,空间失格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怕面对的情绪或者说是带着那个情绪的自己。自我对抗是我能理解到没有流血却是最血腥的战争。集装箱应该是世界上运输东西最常见的包裹,充满神秘、希望、杀戮等。这里残破的集装箱与伤痕累累的自己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生活,人类与自然,所有对抗中,自我的溃败。

《像由心生》  花岗岩  尺寸可变  作者:张达州

《像由心生》这一组作品我将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能吸引人主动伸手触摸的洞,我称其为(wei)‘口’。通过这些‘口’来营造一种神秘、黑暗、深邃的氛围。并在这些“口”的最外缘打磨抛光,制造出一种人为产生包浆光泽的假象去吸引观众进行互动,第二部分是对石头内部进行挖空和加以肌理塑造,如光滑、粗糙等,还植入了现成品的材料如:按摩器、叫叫鸡等,现成品的植入使生活与艺术的界限被模糊化。我做这件作品就是为了把视觉最大化的屏蔽掉,从而通过触觉去得到视觉、听觉等的享受。

《The Wall》系列  装置、行为影像、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作者:马俊、林路涵

由于艺术展厅有一个特殊性,即每次展览都会对展厅环境造成大损坏或被重构,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遗留下来一些先前展览的痕迹,构成了整个展场的历史。展场总是在试图掩盖它们,让它们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但是在特殊环境下,这些细小的东西都能非常醒目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展厅在这个时间轴中所积淀的历史演变在短暂的时间中被定格展示,那么我们看到的展厅都经历了什么、哪一个才是真实而具有现实意义的?就成了一个不好分辨和定义的在地事件。所有作品和观众都将受迫式地成为这个特定时间特定空间中的一部分,展厅中所有元素都参与进来协同完成了整个作品,观众身份和作品之间的关系也被短暂的置换,我们的日常观展经验被改变。这个时空上的展厅、作品、观众被重新定义,光鲜亮丽的展览场所氛围和黑暗破碎痕迹不断变换,旧的历史痕迹和新的作品成分构建出一种荒诞不经又十分现实的戏剧性剧场化展示。

《極》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作者:徐韦

極—遁入虚无: 赛博朋克的外壳里盛放宗教灵魂,于光影处“显灵”,现实与虚拟浑然一体。信息技术时代,当科技摆脱物质和技术的桎梏,变成一种精神文化内涵,将其与生活,信仰,传统文化相结合,碰撞出的作品,必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和文化特性。正如智能设备对生活的“围剿”,信息技术之于人类,无处不在,虚拟与现实早已模糊,则精神文明信仰何处安放?

《子非鱼》 鹅卵石  尺寸可变  作者:江城

做这个作品,主要想深思几对关系,即“活鱼与鹅卵石”、“死鱼与石鱼”、“咸鱼与现代人”。这也正是我雕刻过程中的思考,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则是结论。

《一颗螺丝掉到了地上》  金属,塑料,灯  1.9m x 0.9m x 1.7m  作者:张婉云

在机器轰鸣,流水线加班的夜晚,没有人会注意到一颗螺丝掉到了地上,苦难在辗转中还是倒戈于诗人许立志的生命。

像所有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的异乡打工者一样,机器的工作麻木着所有人的活力。生活晦暗无光,人是没有思想的流水线,组成这庞大机器,生锈的铁水在五脏肆意横流。灵魂被冷硬的现实洞穿,他,一颗小小的组件,终得在一个夜晚逃离,无声地掷地,在大海中树起自己的坟墓。

曾经的南下打工热隐瞒了多少异乡流亡者的眼泪?我的父母曾经也有这样的流亡身份,只是结局与许立志大相径庭。原来在路的另一边,苦难与压榨的机器里人满为患,对生活参差不齐的热忱被规整的机器档位统一规划,生活日渐干瘪。许立志的文字布满绝望,他把理想挂满山的那头,他的心却被生活埋葬,最终他吞下铁做的月亮,终于还是没等到掀开那一片死寂的春天。

他的生活就像无法突破的牢笼,冰冷陈旧,是现实的千万复制品之一,我想传达这种冰冷与扭曲且独立性被泯灭的时代悲哀,螺丝落地无声,我们,不该沉默。

《保持甜蜜》  床,灯管,电线  2mX2mX4m  作者:汪俊宇

彼此之间的联系靠着机械的维持。电线的围绕,思绪的凌乱,两人的联系都被固定在这个地方。看似遥相呼应的温柔却触不可及。但现实的甜蜜不得不依靠这些冰冷的来维持,保持彼此之间的关系。

《暧昧关系》 灯光装置  2*2*1.7m  作者:魏翀璟

以灯管为媒介,探索灯光与电流的微妙关系。灯管在微风中晃动随之产生灯光不断变化,这种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试图扰乱现场视觉的浪漫氛围,每根灯管如同一丝心绪在人的介入之下随风摇曳。纯粹的视觉展示与错综复杂的心绪保持着暧昧关系。

《根,从前的从前》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作者:王琦

对“根”的追溯,是被询问的过去。在祖籍所在地砸下的五根钉子也是过去的重现,自我的追问。将自身的追溯转述为对地面向下负空间的延伸。而这什么都不像,不掺杂任何审美的形体空间就是最本质的呈现。通过这次创作与“从前”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天虹》  光导纤维,伞  直径1.2米×3.5米  作者:许彩婷

彩虹在国内外都有很多不同的寓意,也被当做同性恋的标志,伞面的直径选择1.2米,因为这是无关陌生人之间的安全距离;伞下的安全距离之内,穿过无数光线,是浪漫和美好,也是侵犯和伤害。

《黑色幽默》   综合材料  50cm×50cm×10个 作者:陈应福、张宝天

通过螺丝把海绵进行各种形状的变换,海绵本在使用中多是以配角的形式存在,这里更多地想直接呈现海绵本身的质感与形态,将之从配角转移到主角上来。通过对两种不同加工而来的材料进行一种玩味式的组合,让它们在艺术创作的实验过程中发生更多的可能性。黑色海绵通过人为的挤压和变形并在不锈钢螺丝的固定下显得格外的跳跃,似乎那些被固定的点都有恢复海绵原状的冲劲,海绵的弹力与螺丝之间的收缩产生了一种对抗性,它们相互固定、反抗着对方,最后通过形式上的构成形成新的一种状态。

《两个石头,一个灯泡》  龙门架、电葫芦、石头、灯泡  3mX1.6mX2m  作者:李海达

12年前的一场车祸,或许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如同在庞大稳重的龙门架之上,轰鸣呼啸尖叫前进的电机及巨石面前,小小闪烁着微弱的光的灯泡是如此的无助与弱小。在地上的另一具尸体不知何时会成为他的遭遇,他惊恐无助庆幸。

《初晴》 汉白玉  60*40*40cm  作者:李瀚

从材料的特质出发,以汉白玉的洁白纯净模拟雪的质感,再以树枝的框架结构填充作品的细节,通过用汉白玉这种材料模拟雪的造型与质感,以饱满整体的大体块与树枝的密集纤细形成对比,整体给人安静清凉、纯洁干净的感觉,体现一丝禅意。

《自由归处》 陶  30*40*75cm  作者:陈瑾婷

《聚苯乙烯》 装置  尺寸可变  作者:杨有为

《王师傅的手套》 20cmX15cm  作者:申子叶、张瀚月

《转世之吻·救赎》 玻璃钢  110×100×320cm  作者:张文先

不管雕塑这一艺术形式在年轻的艺术家们手中呈现出何种面目,对公众而言,这个展览显然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种“经验之外让人愉悦的”观展体验,用策展人焦兴涛的话来说,“慵懒和重复的日常是生命感和审美的大敌,每个人都有从日常的平淡中本能地寻求超越经验的冲动和需要。每一个不期而遇的日常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固有认知系统的暂停、波动和惊奇,其中就蕴含着某种强烈的审美,艺术家无非是赋予这种‘中断’以应有的形状和形式,并主动地发现和创造这种经验。雕塑固有认知概念的改变和发展,恰恰是当代雕塑能够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体验的原因。”

他的话可能就是我们顺利理解这个雕塑展的一把关键性钥匙。

『雕塑头条』展讯丨转角的风景——重庆当代青年雕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