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惊天学问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都知道,老子写了一本《道德经》,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书中蕴含的大智慧,至今无人敢说超越。那么老子的智慧是从何而来的呢?《道德经》中到现在也不能说是过时的超前理论知识,又是从哪里得到的呢?有人说,《道德经》作者并非一人,很可能是经过久远年代的积累,经多人之手汇总而成。所以这本书可以看成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有人说,老子是周王朝的图书馆馆长,有机会阅读先贤遗留下来的宝贵书籍,经过老子总结而成《道德经》。所以这本书是学习前人而来;更有人说,老子不过是阅读了“百家之源”的《易经》,得到启发,《道德经》不过是他学习《易经》的心得体会而已。然而在我看来,以上种种,都不过是我们在以“俗人”之心,度老子之腹罢了。老子有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因为人间大道不行,故而顺天应道之人,才会“独异于人”,总是表现的和世俗之人不一样。如此,我们用与老子相背的俗人思维去揣度老子,又怎么可能不出错呢?世人难解《道德经》,原因也在于此了。

一、“群众智慧”是个伪命题《庄子》说:“如果道可以拿来献给别人,人们就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就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人们就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知,那道就绝不会驻留在他心中;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道的规则,那道就绝不会在他身上呈现。”有道的人,难以把得到的道献送给别人;有智慧的人,难以把拥有的智慧赠送给别人;有境界的人,难以把体悟到的境界转送给别人。所以学生能从老师那里继承的,是知识,而非智慧。我们现在,见闻知识超越老子的时代太多了,但智慧,却仍然难以超越。“三个臭裨将,胜过诸葛亮”,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罢了。一个白痴是白痴,一万个白痴仍然还是白痴,并不会因为数量的变化就引起质变,从白痴变成了智慧超群。智慧既然不能继承,也就说明,智慧并不会随时间而累积;智慧既然不能因为数量的变化而引发质变,也就说明,智慧并不会随人群数量而累加。所以“群众智慧”的结晶,不过是个伪命题罢了。古往今来,读过《道德经》的“群众”无数,然而能读懂就已经不错了。

二、知识靠学习,开创靠智慧我们常想当然地以为,一个牛人的背后,必然还有一个更牛的人来教授他。比如:诸葛亮很聪明,那他的师傅肯定更厉害;鬼谷子学究天人,那他师傅肯定是个神人;老子写出了《道德经》,那他师傅又该是何等境界呢?这种思维,其实很可悲。既然我们认为牛人都是由更牛的人教出来的,那么潜意识中,也就认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既然我们认为徒弟都是要比师傅弱的,那么潜意识中,中国的老师是教不出比他更强的学生的,因为他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我忘记是在哪里看到的了,说是中国有一个朝代,师生关系是相当之严峻。老师教你什么,你就只能学什么,学生要是去搞超出了这个范围的东西,相当于欺师灭祖,是得不到学界认可的。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生又怎么不会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我们看到新的学说问世,潜意识就总会去想,他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却不去想这是不是他个人开创出来的。因为我们的开创精神和创新思维,已经基本上被磨灭的差不多了。老子开创道家学说,他就一定是师从古人而得来的吗?总想着承袭旧制,承袭古人,依赖所谓古圣先贤之余荫而生存,却拒绝创造和更新,这与发冢盗墓的蠹虫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我们的祖先也都是这样的人,那我们连汉字都不可能出现。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能学习积累的,只是知识而已。书籍、资料都可以存储进电脑,但电脑却不会创新,因为电脑不具备智慧。知识,靠学习;而开创,却要靠智慧。

三、《易经》指导不了《道德经》《道德经》来源于《易经》之说,相当荒谬,因为这种说法根本没了解《道德经》的理论体系。《道德经》作为道家理论总纲,涵盖了宇宙形成、万物发展、治国、用兵、教育、经济、艺术、技术、管理,乃至个人养生、修养心性,几乎无所不包。正如尼采所说:老子思想“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易经》是在儒家作《易传》之后,才具备了一定的哲学意义,从而作为一种理论思想流传下来。据传《易传》是孔子所作,但孔子是晚于老子的,因此老子又怎么有机会去学习《易经》的哲学思想呢?反是孔子自己,倒有过几次问道于老子的经历。也有人说《道德经》是来源于《归藏》之易。然而《归藏》、《连山》不过流于传说罢了,并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只言片语。甚至西汉学者都没有提过有《归藏》这本书,至东汉时方才逐渐出现。拿一本根本不知道内容的书来证明《道德经》源出于《易经》,这不是很荒唐吗?《易经》早于《道德经》,但《道德经》全文只有一处提到“阴阳”,通篇没有提到过《易经》。因为老子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局限在阴阳乾坤之内,而是在讲“天地之母”的生生大道。老子之道,并非那“一阴一阳”之道。《道德经》讲“愚人之心”,讲“浑其心”,讲“其若浊”,推崇的是像浑水一样的“沌沌兮”的状态。而不是像《易经》一样,动辄分尊卑高下,君子小人,把万物都分裂为二,从而失去了它们浑然一体的本质。《庄子》有一篇讲混沌开七窍,七窍一开即死,正是因为失去了那个浑然如一,而这才是老子所讲之道。按今人所说,《道德经》和《易经》都是在讲天地之道,宇宙规律。但《道德经》所讲的天地之道,上能适于治国安民,下能适于修身养性,兵法谋略、经济民生,甚至宗教、艺术都包括在内。然而反观《易经》,无论是从历史事实来看,还是从它的理论本身来看,并不具备这么大的体量。

四、以天地自然为师所以老子的学问是从何而来的?是以天地自然为师,经老子开创而来的。我们学习,需要读文章,需要老师言传身授。有悟性的学生,读文观画的时候,常常就会有所领悟,引起共鸣。然而天地又何尝不能言传身授、作文作画?这天籁地籁之音声,就是天地之所言;这日月山川之运行,就是天地之所行;这鸟兽鱼虫、山水林木,就是天地之所画;这四季轮换,雨雪风霜,就是天地之所书。如果我们能与天地产生共鸣,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最博学,最智慧的老师。人类的行动力能比得上天地更强大吗?人类个体的实践,能比得上天地万物的运作更丰富、更生动、更全面吗?道行天下而成理,天地至理就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老子所谓“天之道,繟然而善谋”。“繟然”,是展示得很明白的意思。天之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就明明白白地展示在天地间,但却没有人能谋算得过它。所以天地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数据库,只要掌握了开启它的途径,就能从中得到无穷的知识,领悟无尽的智慧。老子所谓“不出户知天下”,“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正是以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