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出1001-2000年间的12位世界“千年英雄”,苏东坡赫然入选,而且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放眼整个亚洲,他也是独一个!《世界报》的副主编在陈述苏东坡入选的理由时说:“苏东坡入选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个自由的灵魂。”就像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陈寅恪先生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这种“造极”又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了苏东坡身上。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又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他的《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他就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在大宋的上空划过六十多个春秋……他一生际遇坎坷,几经沉浮,历经磨难而依然可以笑对人生,诗文是他对人生最直接的表达。他高兴的时候写诗作文,郁闷的时候也写诗作文。他一生勤于创作,在他短暂的生涯中,为世人留下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各种文章约4500篇。他的诗、词、散文里所表现出的豪迈气象和优美情致,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倾倒世人,被奉为天下文宗,死后彪炳后世,“雄视百代”。(《宋史·本传》)苏东坡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文学家,作为一位充满魅力,旷达、幽默、情感丰富的睿智之士,苏东坡的名字家喻户晓。由他那横溢才华结晶而成的作品集,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文化宝藏中一块璀璨的瑰宝。要想认识一个全面的苏东坡,不得不读《苏东坡全集》!
.
他幸福自在的日子,大概是他在故乡——眉州的十几年。那时,他还是“子瞻”。当地流传着一句话“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相传,他是文曲星下凡。从少年时代起,出身于富有文化修养家庭的苏轼,就立志刻苦读书,将来报效国家。前辈的熏陶,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的发愤努力,使他青年时期便具有了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熟读儒家经典,出入诸子百家,谙熟历史掌故,长于纵横议论,文笔气势磅礴。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21岁,弟弟苏辙18岁,兄弟俩一同跟随48岁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初出茅庐的苏轼,凭一篇《刑赏忠厚论》倾倒考官,轰动京师。当时任主考官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为是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为,出于避嫌,把作者屈居第二,以后得知出于苏轼之后,对苏轼的文才大加赞赏,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河南邵氏闻见后录》),“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诚斋诗话》)
这时的苏轼意气风发,总想着在官场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岂料世事无常,苏轼21岁跟随父亲出蜀入仕,一生大起大落,被贬、入狱、又被贬……66岁北归,客逝于常州,最终安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下。
中了进士,步入仕途的苏轼,希望能对露出危机的北宋王朝做出积极贡献。仁宗末年,他向朝廷上制策,提出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主张,请求朝廷“果断而力行”,表现出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家风度。但苏轼的改革思想,倾向于“任贤”,倾向于改善施政方法,反对急进的变革法制。1069年,刚刚即位的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大力推行新法。统治阶级内部因而形成新党、旧党之争时,苏轼也便卷入旧党,受到新党的排挤,并因此而离开京师。王安石急于求成,不能听取一切的反对声音,甚至排除异己,任用小人……他本想富国强兵,但事与愿违,大多的新法到最后都成为了基层官吏盘剥人民的工具。苏轼此时人微言轻,多次上书力陈新法之弊,神宗和王安石都置之不理。他甚至利用主持考试的机会,出题策反驳,但是依然没能起到什么效果。于是他又写讽刺诗,比如著名的《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
这是讽刺青苗法的。农民去城里贷款买种子,放贷的衙门层层刁难,走完一套程序,已过大半年,最后贷到的钱连城里的开销都不够,收获大概就是一起来的儿子学会了几句城里话。官府盲目建设,在根本无法耕种的盐碱地上大修水利,苏轼讽刺道: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四)·苏东坡全集·卷十六
他的诗文一出,总是不胫而走,流传极广,经常掀起很大舆论。在革新派的眼里,苏轼就是眼中钉、肉中刺。只不过,神宗赵顼和王安石都非常爱惜人才,并没有太难为他,只是把他贬谪离京。此后九年中,他先后出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州、徐州、湖州。他在地方官任上,坚持行惠民之政,对新法推行中的某些弊端,常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宋史·本传》)在徐州任上,黄河决口,洪水围城,苏轼亲率城内军民抗洪抢险,冒雨筑堤,与洪水奋战三个多月,终于保全了徐州城。由于政绩斐然,受到朝廷降诏奖谕。后来,王安石被罢相,一群小人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把苏轼的诗别有用心的进行一番解读,想将苏轼置之死地。与此同时,来自政坛和文坛的嫉恨、诋毁,就像洪水猛兽般袭来,这下连皇帝都无法庇护他了。终于,在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那些人以苏轼讽刺新法的诗作为由头,将他逮捕下狱,关入御史台大牢,史称“乌台诗案”。这是北宋的第一个“文字狱”,主角是当时的第一才子苏轼。苏轼几次想自己大概会因此丧命,于是跟儿子约定,如有最坏情况,送鱼为示。岂料,那一日,儿子有事,托亲戚送饭。亲戚不知,为改善苏轼牢狱生活,特地送来熏鱼给他,苏轼吓坏了,以为自己必死无疑。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苏东坡全集·卷二十三
诗写完后,按照规矩,狱吏把它呈交给神宗皇帝。读了这两首绝命诗,神宗感动之余,也不禁被苏轼的才华所折服,他本就没有处死苏轼的想法,只是想借这个机会挫挫他的锐气。四个多月的关押审讯后,在太皇太后及一帮元老重臣的极力营救下,皇帝顺水推舟把苏轼放了,并以“诽谤新法”的罪名把他贬到了长江边的黄州(今黄冈)。然而,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的苏轼,没有消沉,反以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谪居黄州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词文赋,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公元1061年,苏轼26岁,这年冬天他去陕西凤翔做判官,这是他中进士后第一次担任职务。弟弟苏辙送他赴任,兄弟俩从汴京一直相送到郑州。
人生飘忽不定,就像雪泥鸿爪。这首诗本来是苏轼对弟弟的劝勉,却不曾想预言了他飘摇的人生……幸福自在的日子随之而去,后来长长的几十年,他就像落单的鸿雁,一个人漂泊在大宋王朝的版图……被贬黄州后,苏轼彻底正式开启了被贬来贬去、颠沛流离的余生。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升任翰林学士,为朝廷起草文诏,常随皇帝左右。
这时,旧党执政者要废除一切新法,对社会积弊有深刻洞察的苏轼,知道新法的某些措施对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力量有利,因此反对旧党执政大臣的一意孤行,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二首·苏东坡全集·卷四十五)”。这样,便遭到旧党一部分人的攻击,尤其是他的高才,他那不随俗的性格,更使朝廷内心术不正之人不能容忍,接二连三罗织罪名对他弹劾。为了避开政治漩涡,苏轼不得不再次被迫离开京师,出知杭州,后又转知颍州、扬
州、定州。所到任上,他为当地百姓办了一连串好事:在杭州,为受水旱灾害的杭州百姓数次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开仓赈济饥民。他亲自勘察地形,在西湖修筑长堤,疏浚水道,兴修水利。既灌溉了农田,减轻水患,又美化了西湖风景。所筑长堤,世称“苏堤”,为西湖美景之一。杭州百姓非常敬爱他,以至“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宋史·本传》)在颍州,他上表朝廷,请留黄河民夫修境内沟洫,以解当地水旱之患;在扬州,数次为民请命,请求诏免百姓多年“积欠”,减轻人民负担。在定州,他修饬军备,加强边防;为民上表请求减价粜米赈灾。虽然在颍、扬、定三地任职均不足半年,却力行善政,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元祐八年(1093年)9月,高太后逝世,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对元祐时期执政的旧党人士一律指斥为“元祐党人”,株连下罪,苏轼也因而遭祸,被贬谪到“蛮荒”的岭南惠州。此后,再贬“风涛瘴疠”的海南。到这时,苏轼已年届六旬,面对残酷的政治迫害,险恶的生存环境,他乐观的生活态度不变,在惠州和海南的六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这一时期,是他文学创作的又一高峰期。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大赦天下,本以为此生必死海外无疑的苏轼,终于得到回返内陆的机会。但是,他已是65岁风烛残年的老人,回返内陆的长途跋涉,使他染上了疾病,终于在第二年,病逝于常州。噩耗传来,“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轼不是完人,他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在失意、被贬的过程中一步步练就的!
在他的诗词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晰的体会到那个真实的东坡。
妻子王弗去世十年,每逢妻子故去之日,他都哀伤不已。一次,在梦里见到依然年轻的妻子,直到哭醒。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重情义,又不那么坚强的东坡……在被贬黄州的时候,他的内心也是纠结万分,还做不到那么豁达。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糓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皇帝读到这首词,以为他要浪迹天涯,紧急传召让人确认苏轼还在否?在黄州,苏轼的日子非常难。此时的他,没有权力,没有薪水……在朋友的周旋下,他在城东借了一块山坡,扛起锄头种地,跑到田地筑房。大有安心做农夫的架势,从此,他有了一个新称号“东坡居士”。
——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苏东坡全集·卷十一
苏轼在经历过那么多的坎坷际遇后,能及时调整,让自己拥有一个豁达的心胸去面对人世的无常。他在给李端叔的书信中写道: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树上长树瘤,石上有花纹,犀角上有贯通的白线,以此来讨取人们的喜爱,其实都是它们本身的毛病。被贬黜以后,我曾默默自省,回顾三十年以来的所作所为,大多都属于有毛病一类。阁下所看到的都是以前的我,不是今天的我了。
经历那么多的世事沉浮后,一个崭新的苏东坡问世了……我们喜爱苏东坡,是欣赏他身处逆境,却始终能将自己的生活过的生趣盎然的那份豁达……一千年来,他就像个永不过气的偶像,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寻找到自己最向往的样子!而想要全方位了解一个真实的苏东坡,最好的办法是从他的诗文入手。但是,不知道喜爱苏东坡,喜爱苏东坡诗文的您,是否和小编一样,有一种遗憾。想读东坡的全集,却难寻佳本。要么只有文集,要么只有诗词集,要么排版杂乱,整理草率,印制粗糙,不能收藏。而且只有原文,对于古文基础薄弱的自己来说,很不友好……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今天给大家推荐这套《苏东坡全集:注译本》,绝对值得收藏!苏轼的作品自宋代以来,流布甚广,影响甚大,历代注本、刻本繁多。但传本丛杂、异文繁复,编次不一,体例各异,阙漏严重,可以说,传世刊本,没有一种适于今天读者借以全面了解苏东坡本人及其作品的。为使今天的普通读者能全面了解苏轼及其作品,这套《苏东坡全集:注译本》精心挑选底本,审慎整理,多次点校,文本精良。这套《苏东坡全集:注译本》囊括了苏东坡所有的诗文作品,是难得一见的苏东坡全集。编者对所收全部苏轼作品,分类并按写作年代序次编排。全书依次分为赋、诗、词、文、附录五大部分。诗以古体、律诗、绝句为序,词以词牌为类,文以文体相别。各小类中具体篇章基本以写作年代先后为序,年代不确定者置于同类编末。附录收录存疑作品及苏轼生平资料。苏轼的作品典故多、旨意深、文字奥,向来被认为难读难解。对古文基础薄弱的读者来说,障碍很大。这套书为了解决读者的这一阅读障碍,精心做了译注工作。全书所收赋、诗、词全部加注,力求简明准确。全书所收文章,不论文体,作了白话翻译,翻译力求忠实原文,行文流畅,通俗易懂。苏文博大精深,内容富赡,迄今没有注释,翻译难度很大,编者志在为一般读者大众读懂苏东坡作品提供帮助,但限于学力,也许只能是“虽有志焉,而未之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