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对叔叔说:你以后见朕坐着就行!叔叔晚年后悔:我不该当真
古人常说,伴君与伴虎,面对有至高权力的君王,臣子们做事往往处处小心、如履薄冰,即使是皇帝倍加喜欢的臣子,在皇帝面前做事也不可能掉以轻心。
历史上,被皇帝诛杀的臣子并不少见,而在他们之中曾被皇帝恩宠的不在少数。彼时还愿意与自己分桃的皇帝,今日也许就翻脸不认人,昔日自己还是君主身边的重臣,明日可能就成为君王心腹大患。
历史上有不少重臣就是没能把握好与皇帝相处的分寸,最后落得被皇帝指责甚至处死的结局,乾隆的叔叔果郡王在历史上便有这样的经历。
因低调引雍正重用
提起果郡王允礼,许多人想到的就是那个《甄嬛传》中文武兼备、温文尔雅的王爷,但其实在历史上,果郡王为人低调。由于身份的特殊,他年轻时做事处处小心,也反而使他成为了被雍正重用的理由。
出生在1697年的允礼是康熙的第17个儿子,早年间他并不招人待见,康熙驾崩时,这位时年已经25岁的小王爷依然没有封侯封爵。
在那个满族统治的大清王朝里,允礼的母亲仅仅是个出身汉人家族的嫔,这让允礼虽然身体里虽然流着皇帝的血,却和政治王权没有沾上半点关系。
后宫的生活看似平静,但是往往暗潮涌动,在封锁的庭院内每天都在上演争权夺势的大戏,但好在康熙十分重视对众皇子的教育,因此,幼年的允礼并没沉沦于权力的斗争。
九岁时,康熙就常将他带在身边去边关要塞视察,而这也让允礼对游山玩水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在此之后,他便醉心于读书写字、谱诗作文、钻研佛经、学习雕刻,这样不争不抢的性格使他平安顺利的一路成年,但这也使一心挑选继承者的康熙不再重视这个孩子,直到康熙辞世也没有为他封地。
允礼虽然没什么权力,但是皇宫不差他一个人的口粮,作为皇亲国戚,允礼自然吃穿不愁,原本他以为自己会这样不沾半点政治安安稳稳的过一生,可康熙驾崩的波浪却打翻了他现在的生活。
康熙驾崩之后,接手皇位的是允礼同父异母的哥哥雍正。
原本雍正和允礼没什么太大的交集,毕竟雍正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之前也是争夺皇位的有力人选,而排在第17位的允礼几乎是政圈的“小透明”。
但是,雍正刚刚上位,地基不稳,苦于拉拢人心,培养自己的势力,于是这个一直对权力清心寡欲的弟弟便成为了雍正最好的选择。
雍正一开始也不敢交给允礼太大的权力,只是拨给他些钱款,让他负责修修围栏,装饰庭院。
这个工作听起来是个费心费力的苦差事,但其实是一个只要稍微操作便有利可图的“香饽饽”,毕竟当时并没有发票,在材料费上稍微贪一点也无帐可查。
雍正皇帝多半也是想要用这样的方式试探,看看这个远离权力中心的允礼是否真的可信,事实证明,允礼饱读诗书不但习得了其中文采神韵,也养成了读书人的气节。
经过这一番考察,允礼得到了雍正的信任,被皇帝带入了政治权力的圈中。
治国理政
经过一番考察后,雍正对允礼十分满意,1723年4月,他认为时机已到,便借着允礼修建皇宫有功,将允礼封为果郡王,在此之后,允礼的晋升之路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雍正把允礼拉出来不单单是为了让他修修庭院,雍正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要允礼靠着自身的血脉身份在朝中争得一席地位,成为自己的亲信。因此,雍正自然不愿意等允礼靠自己的能力慢慢爬上来,既然他现在是皇帝,必然是要对允礼倍加关照。
两个月后,雍正提拔允礼为右翼前锋统领,到了七月,雍正将正黄旗蒙古都的事务交给允礼管理,不到一个月后,允礼开始接手镶蓝旗的汉军都统,逐渐将汉人的兵权也攥在手里。
就这样,雍正将代表满族的正黄旗与代表汉人的镶蓝旗的军事权力基本都集中在了允礼的手中。
九月底时,雍正又赏赐允礼白银一万两。短短半年时间里,允礼的手里不但拿到了军权,还得到了万两白银,可以说是一下子飞黄腾达。
但是一时间的升官发财并没有冲昏允礼的头脑,他清楚的明白,雍正这一番行动其实只是想借着自己收回兵权。
允礼看似手握重兵,可他心里清楚的很,这些军队不是自己带出来的,和自己没什么感情,而自己现在的这点荣华富贵也全都是雍正一手赏赐的,现在的自己如果不能好好地扮演一个忠心耿耿替雍正管理兵权的亲信,以后必然是死路一条。
因此,允礼在朝中虽然成为了手握重权的红人,但依然做事低调,对雍正也是忠心耿耿,言听计从。
允礼这样的行为无疑是雍正最想看到的,有这样一个明辨情况又没有歹心的亲信,雍正可以放心大胆的借着允礼的手操控权力,让自己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1724年正月,雍正革职了掌管镶蓝旗兵权的伊尔拜,并让允礼接手了他的职务。
五月,雍正又将镶红旗满洲都统的职位交给了允礼,到了八月,雍正又将允礼的俸禄涨了一万两,并按照亲王的待遇给他俸银俸米。
雍正就好像在与允礼做一场交易,雍正借着允礼的身份,将重要的权力收回手中,而允礼则从雍正那里得到了高额的俸禄与尊贵的身份。
依照这样的身份来看,允礼无疑是一个令雍正满意的“合作者”,雍正放心大胆地将许多重要的权力都放在了允礼的手里,将允礼作为自己在朝堂之上压制重臣的一个重要筹码。
难防君王之心
这样看来,允礼已经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如此称君王之心的臣子,但是即使是如此小心谨慎的允礼,最后也因冒犯了君王,一朝交还了自己所有的权力,退出了朝政。
雍正在位时,允礼一直都是他的左膀右臂,而当雍正感受到自己命不久矣时,为了帮助自己的儿子稳固朝政,雍正将自己一直信任的允礼推给了下一任的皇帝,乾隆。
雍正与允礼相处多年,已经对其倍加信任,而且,允礼说到底与自己也是家人,他断不可能愿意让掌管国家的大权落在外人手里,因此,让允礼继续辅佐自己的儿子必然是一明智之举。
雍正去世之后,乾隆成为一国之主,而允礼也谨遵先帝的嘱咐,继续勤勤恳恳地辅佐亲王。
按照辈分来算,允礼是乾隆的叔叔,为了表达自己的尊敬,乾隆免除了允礼在自己面前的叩拜之礼,并承诺自己将永远给自己的叔叔发双倍俸禄。
此外,允礼身体一直多病,腿脚也有些不便,乾隆便让允礼见到自己不必站着,恩赐了他一个座位。这样的恩赐在允礼看来一方面是出自乾隆对自己这个叔叔的尊重,而另一方面也是皇帝对自己的拉拢,于是允礼便欣然接受,没有推辞。
在允礼看来,这就和曾经与雍正所做的“交易”一样,但他忽略了皇帝永远不可能是一个平等的“交易者”。
乾隆虽然表面是是允许允礼不用叩拜,也不用站着与自己说话,但是见到允礼真正执行起来时,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横看竖看都觉得这个叔叔对他这堂堂一国之君没有半点尊敬之意,而允礼此时也敏感地察觉到了皇帝对自己的不满,于是,他借着自己身体不好的理由告病休养,这正合了乾隆的心意。
就这样,乾隆收回了允礼手中的权力,还免去了允礼双倍的俸禄。一生谨慎小心的允礼最后还是出了一丝披露,冒犯了君王,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小结:
其实,相比于其他伴在君王左右的重臣,果郡王允礼的结局已经算得上是圆满的了,他至少及时发现了端倪,全身而退,没有惹得满门抄斩。
允礼生命中最后的几年是在家中赋闲,他利用自己在文学上的造诣赋诗写书,乾隆却没有半点理会之意,因此,允礼最后在家中郁郁而终。
在去世之前,他还在反思自己曾经的所做,悔不当初不该轻信了乾隆。而在他去世之后,乾隆也意识到自己做得有些过火,亲自到允礼家中祭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