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杭州人都不一定说得全的杭州变迁史

近日,全杭州人都在热议一件事,那就是杭州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大伙儿一直以来关心的行政区域问题终于得到了官宣回应。此次调整后,杭州市下辖10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体建制数不变。
不管你自诩是地地道道的老杭州,还是因为种种原因留在杭州发展的新杭州人,都应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曾经经历过怎样的发展变化。今天,杭小博用尽洪荒之力,整理了这份杭州变迁史。

01

春秋战国

吴越之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杭州地处吴、越接壤之地,当时吴越争霸,杭州在历次纷争中数易其属。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伐越,越军大败,勾践退保会稽(今绍兴),俯首称臣。当时吴、越两国以钱塘江为界,杭州属于吴国,钱塘江以南是越国。吴山据说就是春秋时期吴国最西南的一座界山,也因此而得名。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了吴国,逐步成为春秋末期的五霸之一,杭州又成为了越国的疆域。杭州虽处于动乱之地,但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工艺精湛的玉器、青铜器、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等,也表明杭州在动荡中也曾有过热闹与繁华。其中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战国水晶杯”就诞生于这个时代,同时出土的还有玛瑙环、蜻蜓眼琉璃珠、鸡骨白玉器等。

战国玛瑙环(杭州博物馆藏)

02

秦汉

初置钱唐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秦始皇25年(公元前222年),在杭州地区设立钱唐、余杭两个县治,隶属于会稽郡(郡治在今苏州市)。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这是钱唐之名最早见于正史的记载。当时浙江水面颇为辽阔,西湖还没有成形,现在杭州的大部分市区在那个时候还是海滩沙洲,甚至是大海的一部分。
西汉时,钱唐县一度成为会稽郡西部都尉治所。王莽时(公元9—23年),更名杭州为泉亭县,余杭县为进睦县。东汉光武时,又恢复钱唐、余杭故名。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钱唐属吴郡。
三国东吴时期,杭州一带仍称为钱唐县,属吴郡,直至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至陈后主祯明元年(公元587年)改置钱唐郡。

西晋越窑青釉狮形辟邪瓷烛台(杭州博物馆藏)

03

隋唐

始现杭州

公元589年,隋文帝废除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这是“杭州”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城垣东临盐桥河,西临西湖,南面到凤凰山,北至钱塘门,城门有12座。
隋杭州城附近形势图
黄元寿 绘制
公元602年,文帝仁寿二年,置杭州总管府,湖州武康县划属杭州。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总管府,改杭州为馀杭郡,郡治钱唐县,辖钱唐、余杭、富阳、於潜、盐官、武康6县。六年,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到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
运河图(局部 ,清雍正年间刻《行水金鉴》)
“杭”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在会稽大会诸侯,曾在杭州地区“舍杭登陆”,所以称这一地区为“杭”,“杭”的意思就是方舟。隋炀帝为了漕运和游乐江南,诏令开凿江南运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而杭州作为大运河南端起讫点,地位日益显耀,经济逐渐繁荣。唐朝建立后,为避国号,改“钱唐”为“钱塘”。
唐杭州夹城形势图
黄元寿《唐代杭州筑了夹城(下)》
唐德宗时,李泌出任杭州刺史,在涌金门至钱塘门之间开凿了六井,引西湖水入城,解决了居民的用水问题。从此,杭城中心开始从钱塘江畔逐渐转移至西湖之滨,这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金书铁券(复制品,杭州博物馆藏)


04

五代十国

富庶安定

公元907年,李唐王朝终结,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浙江境内随着临安钱氏的崛起,钱镠在两浙地区建立了吴越国,定都杭州,称为“西府”。吴越有国72年,一共传承三代五王。在“保境安民”的国策下,对外拓展贸易,对内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弘扬佛法,直到钱弘俶“纳土归宋”为止,浙江一带的经济并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受到影响,反而因多年免于兵戈之乱而富庶安定,奠定了杭州城市规制、经济富庶和政治地位的基础。

吴越国境图(摄于杭州博物馆)

钱氏是在隋唐杭州州城基础上扩建吴越都城的,在筹措规划建设时,必然受到历史遗存和城市现状的约束,也受到襟江带湖、西南多山的特殊地理环境的制约。为了规划建设好城市,必须面对现状,以历史、地理的客观存在为依据。

钱镠选择城南凤凰山麓隋唐州治扩建宫城,既考虑到凤凰山麓面江依山,水陆交通方便,形势险要,有利安全保卫等地理条件,也继承了隋唐以来杭州“南宫北城”(政治中心居城南,市井民居在城北)的基本城市格局。在修筑夹城、罗城,确定周围城墙的走向时,根据历史与现状,改变了我国传统都城城垣方整、布局严谨的格局,而是根据地形采取依山傍水、顺势自然弯曲的布局。

“日朝天门,在吴山下,今镇海楼;日龙山门,在六和塔西;日竹车门,在望仙桥东南;日新门,在炭桥东;日南土门,在荐桥门外;日北土门,在旧菜市门外;日盐桥门,在旧盐桥西;日西关门,在雷峰塔下;日北关门,在夹城巷;日宝德门,在艮山门外无星桥'
吴越备史杂考·吴越国治考
从上述文献记载的罗城十城门,可大致勾勒出吴越杭州罗城的界线范围:东至今东河西侧,西抵西湖,北到今武林门北湖墅夹城巷,南达净寺、雷峰塔和六和塔西。故其城“南北展而东西缩',被称为“腰鼓城”。为了保护东南临江城垣免遭海潮冲蚀,又在六和塔至艮山门筑捍海石塘,这完全是杭州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致。

五代缠枝花卉纹葵边铜镜(杭州博物馆藏)

纵观五代十国这段历史,钱弘俶根据先祖“善事中国”、“如遇真主宜速归附”的遗训,审时度势,主动上书“纳土归宋”,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钱弘俶将13州86县11.5万兵卒全部归献北宋王朝,成为十国中唯一一个不通过战争手段而完成的“和平过渡”的国家,使杭州百姓避免了战火的侵袭,钱王也因此被杭州人民怀念和谨记。现在在西湖南岸,还建有钱王祠用以供奉。
钱王祠旧影,旧名表忠观
祀吴越王钱镠等三代五王
原在龙山,明嘉靖间移建于湖畔
现祠前池塘已填为草坪,祠院内部设施均已毁
民国初年摄,二我轩《西湖风景》

05

南宋

建都临安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建立了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公元1129年,宋室南渡逃到杭州,定为行在所,后升杭州为临安府,取“临时安置”之意。公元1138年,高宗正式下诏定杭州为行都。下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九县。南宋时期的杭州由“东南第一州”一跃而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第一大都会,更是杭州城市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期间,杭州的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并为后世所沿用。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杭州城垣大肆扩展,分为内城和外城,按照前朝后市的格局规划,以御街(现中山中路)为主轴线,皇城位于最南端。
宋朝京城图
乾隆四库本《西湖游览志》卷1
南宋临安城,是典型的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代表,呈东西窄、南北长的腰鼓形,西临西湖,东靠钱塘江,南倚凤凰山,北靠武林门,开旱门13座,水门5座,皇城在城市南面,城市街区在北面,开创了“南宫北市”的先河,利用自然地形布置宫殿、园林和亭阁,城市建筑与周围风景完美结合。城内主要街道为纵贯南北的中心御街,城内有四条大的横街,横街间是东西向的小巷,主街东南有两条运河,主干大街多与人工开凿的运河并行。
临安坊巷分布示意图
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西泠印社,1986
北宋太平通宝金钱(杭州博物馆藏)

06

元明清

欣欣向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至元朝。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即宋恭帝德祜二年),元军攻占临安府,设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由此开始。
元代的杭州在政治上不在是一国之都,而是作为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在经济、文化上延续了南宋的繁华景象,“城宽、地阔、人烟稠密”,令远道而来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为之倾倒,称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钱塘县境图
明万历《杭州府志》
明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攻占杭州,改杭州路为杭州府,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府。明朝省、府之间设道,杭州府隶浙江布政司杭严道。杭州府治钱塘、仁和,下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临安、於潜、新城、昌化、海宁9县。
会城图(雍正本)
清 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纂
雍正《浙江通志》卷1
清顺治初承明制。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置浙江巡抚,驻杭州。顺治七年,于杭州建旗营,置镇守将军署。总占地1436亩,成为杭州的“城中城”。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开埠后西方资本的注入及新的技术、理念的传入,推动了杭州城市的发展。
清康熙款青花釉里红莲花瓷果盘
(杭州博物馆藏)

07

民国

初具雏形

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大量产业人口开始聚集,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居住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推动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开埠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了近代杭州城市与建筑发展的起点。
HANGCHOU 1906
英国安立甘会杭州主持穆雅德绘制《在华五十年》
(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藏)
1928年6月,浙江省政府公布浙江省街村制。同年11月,杭州市就原有城区,将全市划为6区、22个街村,六区为城区、西湖区、江干区、会堡区、皋塘区和湖墅区。次年,经浙江省政府委员会第一百七十次会议决议,将街村制改为村里制。
杭州市区疆界图
浙江省土地局制
1929-1930年杭州市六个区行政建制
1930年5月,国民政府重新公布市组织法,定为区坊闾邻制。因此,杭州市参酌人口多寡、社会组织、经济状况及地理形势,改编为13 个区,下分58坊、858闾、6129邻。原城区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6个区,第七区即原西湖区,第八区即原江干区,第九区即原会堡区,第十与第十一区为原皋塘区,第十二与第十三区为原湖墅区。
杭州市分区形势图 石印
杭州市改编区坊闾邻委员会编
《杭州市改编区坊闾邻图说》1931
1930-1934年所实行的杭州市区级行政区划建制
1934年,杭州市撤销坊公所,改为乡区保甲制,因行政管理上的不便,开始将13个区重新划定为8个区,从第一至第八次第编组,最后于1936年编组完毕。
1937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杭州沦为日寇统治区。抗战胜利当年的9月,杭州市又重新划区,恢复各区区公所,并调整坊、保、甲组织。自1946年起,复经市组织法规定,裁减各坊公所,同时将原有十进保甲编制,改为十至三十编制。

1921年齐白石清香图、童大年隶书成扇

(杭州博物馆藏)

08

还看今朝

优化发展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设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郊区为西湖区、江干区、艮山区、笕桥区、拱墅区8个区,当时的中城区位于上城、下城之间。此后的30年,杭州几乎都是在这8区的基础上,向北部和西部扩张。1996年12月,划西湖区浦沿、长河、西兴3镇,设立滨江区,基本奠定了今日的格局。

杭州市行政区划 202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