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沙陀人入主中原为什么没有遭到汉人的反抗?

说起【沙陀人】,很多人其实不了解他们曾经有多牛,也不怪大家没什么印象,毕竟他们大放光彩的“五代十国”太乱太杂,没几个国人能搞得很清楚。

除去那些专家、那些资深历史迷,一般人即便看到这段历史,甚至都不会想到沙陀人。因为这些沙陀人比汉人还汉人,姓名是汉族姓名、制度是汉族制度、嫁娶是汉人伴侣,人家这番模样自然就不容易导致汉人反抗。

一个典型的例子,【石敬瑭】经常被骂为“大汉奸”,只因他为获得北方辽国支持,把“幽云十六州”割让出去,让中原失去北方屏障。事实上,石敬瑭是沙陀人,你骂他大汉奸,其实并不贴切。这也从反面说明,入主中原的沙陀人,已经相当地被汉人认同。

补充一点“五代十国”的背景知识,简单来说,在公元10世纪前期的中国,有5个称帝的王朝叫“五代”,周边还有10多个自立为王的割据势力(绝大多数没有称帝)叫“十国”。

从称谓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五代”比“十国”更厉害,前者毕竟是有模有样的王朝,后者是占据一方的地头蛇。定都中原的“五代”,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它们全都跟沙陀人有着密切关系。

后梁是被沙陀人攻灭,后唐、后晋、后汉是沙陀人政权,后周是跟着沙陀人打天下的【郭威】所建。甚至后来的宋朝,根本离不开郭威打下的底子,也就跟沙陀人有着某种渊源。

沙陀人,本是西突厥别部,唐初生活在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东部巴里坤一带,临近大沙漠,故号“沙陀突厥”。作为西部的小族群,在受到吐蕃等强势政权的控制和排挤下,沙陀人有着向往唐朝的心愿。

自从踏上中原的土地,沙陀人一直有着强烈的汉化倾向,逐渐在晚唐的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沙陀人首领【李克用】,在镇压“黄巢起义”中立下大功,被唐朝任命为“河东节度使”。

李克用,多次向唐朝表明自己跟皇室血脉相连,属于李唐后裔。这样做,一方面是向皇帝表明沙陀人跟其他藩镇不同,沙陀人是皇帝的家人、是大唐的忠诚;另一方面也是向天下表明,沙陀人跟皇帝的亲厚关系,争取有利的生存形式。

公元907年,朱温杀哀帝,以“后梁”取代“唐朝”。沙陀人立刻兴兵,李克用表示誓灭朱温,至死不背叛唐朝。他死后,其子【李存勖】建立“后唐”,供奉李唐皇帝为其先祖,并且攻灭“后梁”。

沙陀人一副唐朝死忠粉的样子,确实能获得更多人支持,特别是汉人的支持。其后,沙陀人继续汉化的操作,自然不容易引发汉人的敌意。应该说,沙陀人是很懂得把握趋势,通过主动认同华夏,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政治空间。

但是,沙陀人的汉化也存在矛盾心理,跟历史上其他民族面对汉化一样,始终隐藏着少数族群在汉人社会的弱小心理。不过,与汉人相比较,沙陀人毕竟是胡人,民族意识不是太强烈。他们更注重于现实需要,会灵活多变地采取措施,最终主动认同并归类于华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