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这首词,为什么仅凭一个比喻,就能千古传诵?
在群星璀璨的古代词坛上,李煜算是一个奇葩。身为南唐后主,他在政治上懦弱无能,却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仅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宋词的发展亦有深远影响,后人更是称呼他为“千古词帝”。那么李煜的词究竟有何艺术魅力呢?
虽然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是在内容上,李煜的词却更为广阔,含意也更为深沉,尤以用情真挚最为人所称道。即李白的词具有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能够率真地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那首绝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值得一提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既是传诵至今的千古绝唱,也是李煜被毒死前的一首生命绝唱。纵使李煜在这首词中的故国之思,甚至他的人生之不幸并不值得同情,但不影响它在艺术上具有非凡的魅力。而在很大程度上,《虞美人》能够千古传诵的魅力,就在于结句的绝妙比喻上。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多少人曾因为它内心的愁思汹涌翻腾了起来。虽然每个人的愁思不尽相同,但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艺术形态。愁思本无具体形象,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它写得如此形象化,这就使得我们可以产生广泛的共鸣。
我想这就是李煜的《虞美人》凭借这个比喻,就能够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当然,它远不止这些。诸如它曲折回旋,却又流淌自如的艺术结构,使得我们可以得到词的艺术美的享受。下面我们便来看看李煜的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首先,词的开篇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吐露的是李煜被囚汴京的心境。对于常人来说,春花秋月是美景,可对于李煜这个亡国之君而言,却是勾起他伤痛往事的罪魁祸首。毕竟一国之君和阶下囚的身份转变,是会让人十分悲苦和愤慨的。所以李煜便迫切企盼春花秋月早日了结。
可紧接着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说明李煜的企盼最终还是落空了。并且,从这里的“又”字来看,李煜在悲苦和愤慨中又过了一年。如此一来,李煜自然就会更怀念故国的美好往事。“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即我那精美的南唐宫殿应该都还在吧,只不过里面的人已经换了。
显然,这是李煜作为亡国之君的感慨。但同时,它也是李煜对自己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怀念。就这样李煜怀着满腹的愁恨,道出了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果你问我心中愁恨有多少,它就像那东流的滔滔春水一样无穷无尽。
尽管我们做不到真的感同身受,但是通过这两句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李煜心中愁恨的长久深远,还可以体会到一种情感汹涌翻腾的力度。总的来说,李煜这首词能千古传诵,除了得力于他本身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最重要的便是字里行间充满着的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