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被全国崇拜的才女,怎么成了初中辍学的未婚妈妈?
14岁被央视称赞为 “天才少女”,藏书12000册,领奖领到人民大会堂,和文豪巴金通信,有领导人亲笔题词。
90年代红极一时的少女作家庞秀玉,想必不少人有所耳闻。
多年后,再有消息出来时,庞秀玉没成为作家,反倒初中辍学,生活潦倒,成了3个孩子的未婚妈妈。
人生境遇反差巨大,借用微博大V“作家叶倾城”的话来说,“林妹妹流落街头的震撼,也不过如此。”
庞秀玉到底经历了什么?她的故事对我们又有着怎样的启示?
少女作家到未婚妈妈
如果不是叶倾城旧事重提,庞秀玉或许早已被人遗忘,像那些年每个被短暂热议又迅速消失的网络红人那样。
不同的是,庞秀玉的故事后续格外让人唏嘘。
昔日的少女作家—庞秀玉
她的人生巅峰来得很早,小学3年级开始发文章,全国作文赛奖杯一路拿到手软。14岁入选《中国青少年图鉴》,15岁获“全国文学十佳少年”,到人民大会堂领奖。
同时,她也是第一批“宋庆龄基金会奖学金”获得者,初中就获得出国访问的机会。庞秀玉回顾那段日子,“去日本前后,我简直比电影明星还要红。”
在学校里,有同学拿笔记本让她签名,放学后,还有远道而来的家长带着孩子等她放学,让孩子见见自己的偶像。
90年代中期,庞秀玉被邀请出席各种签售会和演讲活动,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她的学习成绩一路下滑。
初二、初三的学业压力升高,社会活动占据了庞秀玉的多数时间,为数不多的空余时间,她发现自己再也找不回原来的学习状态了。
眼见成绩排名逐渐靠后,学校领导也曾为她换班,却没有换来显著效果,她和学校里的同学没有共同语言,读了2年初三,比同级生年长不止一岁。
这时,庞家家庭矛盾日渐加深,母亲朱莉莉告诉《每日新报》的记者,庞父长期家暴,“(他)整天和我们娘俩吵,动不动拳打脚踢,实在过不下去了。”
1998年3月,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庞秀玉和母亲逃命似的跑出门去,一个月后,父母正式协议离婚,父亲庞毅走了,母女俩得到4万元生活费。
那一年,母亲朱莉莉被医院诊断出糖尿病。
曾经的灯光掌声早已散去,家庭遭遇变故,长期成绩不合格,这种落差感或许是庞秀玉出现厌学情绪的原因,重读初三,她中考也没参加,匆匆退学。
如果故事只说到这里,不过又一个“伤仲永”的典型。
对庞秀玉来说,退学不是悲剧的结束,而是开始。
初中还没毕业,双手无缚鸡之力,庞秀玉能做什么呢?离校后,她去当饭馆应聘服务员,月薪500元,母亲朱莉莉当保姆,两人住遍天津的城郊结合部,那里的房子最便宜。
当服务员期间,庞秀玉遇到一个大她16岁的男人,表面对她嘘寒问暖,提出供她读书。一次吃饭后,男人哄骗她喝酒。酒醒,庞秀玉发现自己被强暴了。
不知为何,庞秀玉和母亲没有报警,那个男人允诺,会为母女俩租房,每月给1000块钱,未来一定会娶她。
涉世未深的庞秀玉信了,偶尔也察觉有异,男人从不提自己的过去,对从前支支吾吾,直到男人的妻子找上门,她才知道,自己无意中成了第三者。
但此时,她已经有了3个孩子。
庞秀玉在破旧的出租屋里,抚养着三个孩子
起诉过程中,男人离婚了。庞秀玉发现男人家产颇丰,足足700万,然而离婚时,男人将全部身家全转给了前妻和前老丈人,什么也没给她和孩子留下。
法院判决男人给她和孩子每个月1200元抚养费,庞秀玉就靠着这1200元度过了接下来的几年。
靠抚养费度日的生活也没有持续多久,2005年前后,男人委托朋友告诉她,自己的工作和身体大不如前,无力再支付抚养费。
同时照顾母亲和几个孩子,庞秀玉自觉走投无路,也正是这时,26岁的她向天津当地报社求助,后续故事才为大众知晓。
令记者惊讶的是,庞秀玉求助的目的不是找份工作,也不是寻求好心人资助孩子上学,而是再次把希望放在一个能够养她的男人身上。
“我只希望借贵报一角,能找到一个有能力帮我分担养育子女重担的有缘人。”
庞秀玉没有预料到的是,报道发出后,没有几个读者对她的故事展露同情:
“她真的很苦吗?我在照片上可看不出来。”
“她有今天全是自找的,根本不值得同情。”
光环之下
通过这次征婚,一个年长她不少的南方男人联系上庞秀玉。南方男人表示不介意庞秀玉的过去。
此后5年,庞秀玉一家的生活费用也由这个男人承担。庞秀玉原以为他将是自己将来的归属,谈婚论嫁前,男友提议,“把3个孩子送人吧。”
庞秀玉最终选择分手。也是通过这段恋情,她意识到未婚妈妈的艰难处境。
庞秀玉再度露面已经是2010年了,她在天津网发帖《中国“著名”未婚妈妈庞秀玉创办绿舟组织》,细数多年经历,并称自己将成立帮扶未婚妈妈的公益组织。
网上再无这个组织的消息,这也成了她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有不辨真假的传闻称,庞秀玉后来生了第四个孩子。
世间日日有新事,庞秀玉的故事很快被人遗忘。
直到今年5月初,叶倾城提及,庞秀玉的故事才又一次被讨论,微博评论区的声音与当年的报社读者相似:
“她不是真的有才华,只是伤春悲秋。”
“庞秀玉的悲剧在于,连自己都养不活,还依赖别人养。”
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
庞秀玉没有把握住当年名声,借读书改变命运,反倒自暴自弃辍学打工,几度在不健康的婚恋关系里育儿产子,受骗后,仍然依赖男性供养自己和家人。
在女性讲求独立自主的今天,她看上去不值得人们同情。
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仅仅嘲讽或者谴责就够了吗?
这也是一个女孩在大众视域下如何被毁掉的故事。
造成这个结果,纵然有她自身选择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苛刻的父亲、年少被成年男人性侵、无力的母亲,不良的“亲密关系”。
庞秀玉是棍棒教育下的“神童作家”,父亲庞毅对她严厉得“近乎有些苛刻”,记事起就要求她每天背诗、认字、写读书笔记,稍有差池就会被打骂,一年365天每天如此。
有人说,庞父自认怀才不遇,是将未竟的理想压在了女儿身上。
在庞家,彩电、洗衣机、冰箱等电器一样都没有,破旧的老房子里堆满了密密麻麻的书籍,满目尽书,不见四壁。
记者问庞秀玉,小时候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压力,泰山压顶一般的压力。”
在庞秀玉的记忆里,自己没有童年,也没有放声大笑过。退学前后,她多次做同一个噩梦,她站在实验中学的操场上,看着嬉闹的同学,当她走近,同学们一个个离开了。
“没有人可以交流,(我)好像生活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罐中,繁华世界看似触手可及,实际却咫尺天涯。”
庞秀玉往年笔迹
父母离婚后,庞秀玉终于离开父亲的控制,几次重大人生选择,却无人替她规划和判断。母亲朱莉莉在其中所做的,更多是为女儿“没日没夜的哭”,哀叹她的命运。
辍学太早,庞秀玉没有正常的社会认知,刚离开学校,又投入了一段充满谎言、扭曲的亲密关系。
这样的成长环境与生活经历,让庞秀玉成长得尤为缓慢,与同龄人格格不入。她接受《城市快报》的采访时,记者记录眼前的庞秀玉,32岁依然“女中学生打扮”,别亮色发卡,穿格子短裙,靴子缀粉色蝴蝶结,称呼大儿子为“哥哥”,几个孩子叫她“小玉”。
“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我的心智一直不太成熟……这些年,我没有朋友,没有社会交往。”
与她接触过的《每日新报》记者任桐,曾为她做出系列报道“少年作家的成长轨迹”。在任桐看来,庞秀玉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头脑简单,有些小聪明,内心非常脆弱,也很偏执,很好面子,说出的话又常常让人瞠目结舌。
被制造出的“神童”
庞秀玉的故事在天津乃至全国被广泛讨论,天津工业大学教师韩秋月认为,庞秀玉原本就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因为社会过多关注,多年前,她被神化了。
翻庞秀玉的早年作品,文笔稚嫩,和她的名气并不相符,小学毕业时,她的分数也压根上不了实验中学。
实验中学工作人员说,当时校方并没有见过庞秀玉本人,只听过她的名声,之所以录取她,想让她作为少年榜样为校争光。
八九十年代盛行少年作家,各类杂志、学校都悄悄在培养自己的“明星”,庞秀玉不是个例。
14岁的庞秀玉出版了自己的作品:《希望——庞秀玉习作选》
《少年文艺》出身的韩寒和她年龄相仿,比她年幼的蒋方舟亦是一代少女作家。
三人起点相似,境况云泥。
制造少年天才从不是个新现象,八九十年代有少年少女作家,七十年代盛行早慧神童。
来自江西的少年宁铂是那个年代最负盛名的神童,13岁被江西冶金学院的老师倪霖推荐给时任副总理方毅。
信里称,宁铂2岁半背30首毛选诗词,3岁识百数。6岁学《中医学概论》,用中药开方,下围棋超过成人。
方毅批示,“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几天后,中科大派2名数学老师去探寻究竟,宁铂确有才能,老师口试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中医化学,宁铂对答如流,被破格录入中科大。
宁铂的故事被编入各个版本的《神童故事》,被有心人看见,各地以选出神童为荣,神童风潮持续多年,甚至有传闻称地方领导撂话,“我们这里一定要出个神童。”
人们津津乐道神童故事,却少有人知这些神童的结局。
宁铂入中科大后,曾反映,自己希望学天文,不想学理论物理,班主任向学校申请为他转学,校方没有同意。留下的宁铂,成绩跟不上,性情很古怪,喜欢待在角落。
往日同窗评价他: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
1998年,《实话实说》有一期节目“评说神童”,宁铂坐在最右侧,提到超前教育时,他不时情绪激动地说,“不能拿他们做实验” “那会害死人的”。
宁铂沉迷过气功,进过收容所,2003年,两度出家,后又还俗。
多年后,他告诉前去拜访的《三联生活周刊》记者,“从前外界也都认为我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没有人说你其实是个很普通的孩子,你应该做个正常的人。”
天才少年谢彦波和庐江神童干政与宁铂的成长路径相似,曾在中科大少年班鼎鼎有名。
后来呢,宁铂出家了,干政与世隔绝,谢彦波被同事称“精神出了问题”,往日神童们一个个坠落。
庞秀玉事件刚出时,一些学者将她和宁铂、谢彦波等“神童”并论,不解这些曾被万众瞩目的小天才,为什么都成了现代版“伤仲永”?
其实,哪里有那么多“天才“,更多的不过是超前学习和过度开发。
父母,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占据重要角色。
作家吴若增认为,之所以有这么多“制造神童”的悲剧,正是因为“许多父母自己活得不如意,便把理想放到了孩子身上”。
破局不易
与那些常被当作“伤仲永”案例的少年神童们不同,庞秀玉故事的特殊性在于:
她是位女性,还是个有着三、四个孩子的未婚妈妈。
对于庞秀玉而言,破局谈何容易?
现实没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她需要面对童年时的心理创伤,低学历造成的就业限制,照顾常年生病的母亲和几个孩子。
她没有健全的对社会的认知,凭着从前的生活经验,依赖于感情中的供养关系。
这样的供养关系固然不牢靠,但她难以摆脱。
就像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写道: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不论在成年还是小时候,他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
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通常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无论是2005年,还是2010年,庞秀玉的两次公开露面,她的经济处境都极其艰难。
窘迫的经济状况是庞秀玉难以破局的原因之一,父母离婚后,本就不富裕的庞秀玉母女生活急转直下。
为了供3个孩子上学,她卖掉了自己唯一的房产——早年父母离婚留下的4万块钱购置的。
为什么不出去工作?央视记者曾问她。
庞秀玉对此显得自卑又自矜,她担忧出去工作,会受到同事和上司的异样目光。
同时,她还存留些许爱惜羽毛的念头,看不上时下畅销书 “如果从我庞秀玉笔下写出来一些可能会热卖的书,那些作品比我今天我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我更难接受。”
无需苛责庞秀玉的个人选择,日本NHK在2014年曾推出纪录片《女性贫困》,节目组走访了多位处境艰难的年轻女性,得出结论:
“贫困并非只是金钱的缺乏,也是信息的缺乏,在这种环境中无法做出真的改善生活的决策。”
纪录片里,有人比庞秀玉祖孙三代的境况更糟糕,租不起房子,在网吧、漫画房过夜。
纪录片:《女性的贫困:“新型连锁”的冲击》
其中有19岁的年轻女孩,小学一年级父亲去世,贫困的家境使她初中毕业开始工作。对未来生活最大的期望,是像个普通人一样朝九晚五地上班回家。
还有43岁的单亲妈妈,同时做几份工,白天在录像出租店打工,下午五点后去快餐连锁店上班上到晚上九点,一个月加起来也不到150000日元(8878人民币),无法支付养老金的保费。
纪录片:《女性的贫困:“新型连锁”的冲击》
节目表示,除去照顾孩子,偿还贷款,女性的收入普遍低于男性,正式派遣率更低,靠四处打零工很难缓解贫困状况。
这种贫困像基因一样,容易遗传给下一代。
庞秀玉和母亲的故事,印证了这种贫困的代际相传,甚至可能延续在她的子女身上。
2005年,记者第一次采访成年后的庞秀玉,她住在天津河东区一个不到10平米的平房,“环境像是垃圾场”,庞秀玉母子三代睡在一张破旧的小床上。
几个孩子五六岁,没有一个上幼儿园。
那时庞秀玉卖了唯一的房子,勉强供孩子上学,此后孩子们的读书生活费用倘若欠缺,她再没有房子可卖了。
而今算来,庞秀玉的孩子们过了高考的年纪,他们是否弥补了庞秀玉在读书方面的缺憾?这个疑问随着庞秀玉的销声匿迹,或许也再难有答案。
结语
庞秀玉的故事,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过度褒奖与过度打压孩子都不可取,童年时的经历会对人的一生造成不可磨灭的伤痕。
一个个“神童坠落”的例子,不断向家长们证明:
成才远没有成人重要。
教育家朱清时说过,对待教育要少一些干预,多一点敬畏。
对女性而言,婚恋也不是生活的避风港,庞秀玉以为这能让她脱离底层体力劳动,未曾想到,让她陷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沼泽。
庞秀玉曾说,自己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步田地。而经历过社会的险恶之后,31岁的庞秀玉终于对社会和生活有了认知。
在2005年接受采访时,她表示,目前生活的重心是母亲和三个孩子,她想要找一份在家能够完成的工作,用劳动把三个孩子培养成才。
希望,一切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