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至清中叶的诗词文
文/肖旭
先讲清初诗文,即顺治、康熙、雍正时期的诗文。清代学术界的先驱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这些人既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文坛的主将。
顾炎武主张文章应该有益于世。他写了一系列的诗篇,记录了清初的抗清斗争,如《京口即事》写史可法督师扬州;《秋山》写江阴、昆山、嘉定抗清失败后所遭受的屠杀。他的诗颇有杜诗的锋芒,他的散文朴素自然,论理清楚。
黄宗羲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他写了很多传记文,所作的《柳敬亭传》在当时流传广泛,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王夫之是一个卓越的思想家,论诗著作有《僵斋诗话》,这是比较有名的诗话。
清初散文三大家,是指侯方域、魏禧、汪琬。这三家主张学习明代的唐宋派,他们的创作是对唐宋派文风的继承,并有所发展。
侯方域是大家较熟悉的《桃花扇》中的男主人公,他的散文学习司马迁\韩愈、欧阳修,同时又吸取传奇小说的笔法,以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李姬传》,写金陵李香君事迹的。还有《马伶传》,写金陵一位姓马的戏曲演员,都是有名的散文。魏禧的散文学习欧阳修、苏轼,创作以论理论事为主,人物传记也佳,他写仁侠之士的有《大铁椎传》,流传很广。
清初,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都是由明入清的诗人,被称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的思想比较复杂,充满着矛盾。在文学创作上他反对复古,提倡在诗法前人的基础上应该有所创新,他的很多诗歌都倾注了对明王朝的悼念。在江左三大家中,吴伟业的名气更大一些,他在诗歌方面的影响最大,他的诗歌反映社会面比较广,也多触景伤情之作,他的七言歌行最有名。《园园曲》是写陈园园与吴三桂事迹的七言歌行,通过陈园园的事迹反映了明代亡国的部分史实。
康熙时期诗坛的领袖人物王士桢,号渔洋山人,他论诗以“神韵”为宗,“神韵”是指诗的境界,王认为境界是出自人的个性。
清初词坛的词家很多,其中以纳兰性德的成就最高。纳兰性德是权臣明珠的长子,由于他目睹了顺治、康熙时期许多宫廷内部斗争,又经历了家庭的矛盾和丧妻的哀痛,因此多低沉哀怨。他的《长相思》(山一程)由眼前景写出思乡之情,写的十分真切。
朱彝尊是浙西派词家的代表,他的词艺术性比较高。陈维松的词效法苏辛,风格豪放,他有些词反映民间疾苦,较有现实意义,如《贺新郎》(纤夫词)。
清中叶后随着政权的巩固,思想统治的加强,很多的学士脱离了现实实际,埋头于古纸堆中,因此考据之风大盛,这就使得诗文创作中的复古倾向越来越严重。这一时期作家流派很多。
沈德潜代表了这时诗风的变化,沈认为诗歌应温柔敦厚,在艺术上讲求比兴,含蓄蕴藉,重视格律声调,他创了“格调派”。沈德潜又是著名的选文家,他选诗有《古诗源》、《唐诗别裁》等,对古典诗歌的流传有很大影响。
郑燮,号板桥,他继承徐渭放荡不羁,反传统革新精神,诗歌推崇杜甫、白居易。他的许多诗篇,同情人民疾苦,他听到风吹动竹子出来的声音,就想到老百姓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地方官吏都应当关心。“屑小五湖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袁枚,字子才,他继承了公安派,主张写诗要表达性灵,写真情实感,他主张诗歌可以自由抒写男女之情,但脱离现实,因此他的诗作流于浮华。袁枚创性灵派。他的《随园诗话》有一定见解。
翁方纲,是嘉庆年间的诗坛领袖,他所创的肌理派是在考据学影响下产生的,他的论诗主张是以“肌理为准”。所谓肌理,指学问材料。他要求思想内容和组织结构、学问材料统一起来。所谓思想内容,即他所说有义理,组织材料是文理,学问材料是肌理,他主张将“义理、文理、肌理”三者统一起来。
这时词坛上有著名词人张惠言,他是常州派的创始人。他强调词应有比兴、寄托,他编辑的《词选》,对清词体格的变化很有影响。
这时散文家有全祖望和桐城派。
全祖望的散文多写传记墓志,《梅花岭记》热烈歌颂了抗清斗争中死难的史可法等志士的爱国精神,流传很广。
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是桐城派。这是因为这个流派的主要人方苞、刘大魁、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他们提出一系列的古文理论,论文讲究“义法”。所谓“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是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所谓“法”指文章的结构、语言的雅洁。 方苞的《狱中杂记》写其亲身经历,对官场中互相倾轧与狱吏舞弊的丑态,揭露得很深刻。姚鼐的《登泰山记》描写了登泰山的经过,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景象,是游记中的名篇。
桐城派的影响很大,阳湖派是他的一个旁枝。
清代的骈体文很流行,著名作家有汪中、袁枚等。汪中的《哀盐船文》,以准确精练的笔墨描写了盐船失火时烈焰冲天,群声四起的情状,富有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