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不可思议,即“极柔软而后极坚刚”...
太极拳的不可思议,即“极柔软而后极坚刚”。“极柔软”的标准是什么?达到“极柔软”境界的路径何在?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14)。
十三势行功心解言:“极柔软而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注解:“练十三势要用柔法,然后功成就生出柔中含藏内劲;呼吸者,盖吸能提得人,能使敌后足离地,再呼气力从脊内发出全身之劲放得人远出,呼吸灵通,身法然后才能活无滞。”
允升园:
太极拳的灵魂,极柔软而后极坚刚。这是太极拳者的终身追求,也是太极拳界争论最多的问题。许多关于太极拳的误解,也是缘起于此。
体悟几个问题,愿与拳友们有所帮助。
体悟之一。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
极柔软而后极坚刚,符合“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太极思维。诸多拳者皆能出口成章,侃侃而谈。
然纵观百年太极拳史,有几人能做到“极柔软而后极坚刚”?现代太极拳人,又有几人仍在坚持这个传承?
吾辈须努力。
体悟之二。
极柔软的标准是什么?
是松开双胯、松开脊椎、松开十二大关节,松开全身各个关节?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极柔软指的是“以意行拳”吗?还有比意更柔软的吗?
我的观点,关节的松柔是外在的松,心神的松柔是内在的松,内外一体的松柔,才是真正的松柔。
体悟之三。
怎么做到“极柔软而后极坚刚”?
我的体悟:
甲:
腰带手,是不能达到极柔软的境界的。因为,意为阴,想哪紧哪。腰带手,一点意念不作用于腰,那是不可能的。
腰为第一主宰,不是用把腰作为劲源,而是通过松腰、空腰,使人体成为上下贯通的整体,而不是拦腰截断。
现在,许多人都在打“半截子”太极拳。
乙:
唯有心神的松,才是真正的松。心紧,全身皆紧。比如,看见害怕的东西,人自然会紧缩一下。为何?心紧。行拳也是一个道理。
打拳时,一个人独处行拳,自然很放松。假若一群人看着你打拳,几乎每个人都会稍显僵硬。关键原因还是心神作怪。
行拳时,心里想着松脚、松踝、松膝,等等,感觉好像松了,实际效果正好相反。有意无意的松,是真松;心里想着的松,永远是紧的。
丙:
以“手带身”且循经走脉的缠丝法,是让身体松柔的重要外在方法。
比如,形意拳的横拳,走的是上下竖轴的双螺旋(注意,这个竖轴是前方倾斜的,不是垂直的,故横拳的运行轨迹稍微上旋),对于人体上下贯通的松柔极佳。但是,若走不出上下双螺旋,就不会有多大效果。
怎么练习上下竖轴双螺旋?站立面对一棵粗树,你要打树后面的靶子,怎么打?一试就找到感觉了。
站桩,静坐,是心神放松的重要路径。这个最重要。只是现在能坚持的人太少。对方一拳打来,若你内心感到一收一紧,这就不行。
做到心神放松,需要时间和实战的磨练。太极拳实战,讲究“打死不退步”,实际也是心神的训练。
丁:
“极柔软”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劲路畅通,不是舞蹈般的高踢腿。如此才能手带身,“形于手指”,达到“极坚刚”。
何谓极坚刚?
坚刚不是坚硬,坚硬就会出偏,切记。鞭稍劲,也不是极坚刚,怎么抡胳膊也不是。棚劲更不是极坚刚。
真正的极坚刚,是手带身打出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向心力是点打的穿透力,离心力是体打的浑圆撞击力。
学习拳,下手处是自强不息;练好拳,成就处是至诚无息。——自勉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
——允升园记之太极篇(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