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弄懂一个观念,分清谁是智者,谁是愚者!
在生活中,我们都希望做个受人尊重的人,但是,有的人少言寡语,却很受人尊重,有的人夸夸其谈,能言会道,反而让人反感;那么,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有什么特点?《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并且说出了如何分辨智者和愚者的观念。
这个观念通俗易懂,但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这句话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简单明了,但却把“知者”和“不知者”的画像,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的特征让读者一目了然。那么,为什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之所以不言,少言,是因为他们深刻的认识了事物和把握了人性;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万物面前很渺小,所以把姿态放得很低;又因为他们认识到,无论说什么,说多少,对自己都不会有多大帮助,只有踏踏实实的去做,才能让自己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有收获;他们只用行动证明自己,而少用语言来表达自己。
另外,他们洞悉了人性,一方面,他们知道懂的人,不用说太多的话就能懂得,不懂的人对他说再多的话也不会被他接受,同时,还会受到他们的嘲讽;另一方面,他们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因为言语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是非常不值得的,所以他们宁愿默默的去做,让结果来证明自己,任凭他人评说,也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为自己辩护。
不言或者少言,是智者的标签;他们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事物,认识了人性,知道语言的作用有限;因此,《道德经》提出“知者不言”的观念,并认为有这个特征的人,都是智慧的人。那么,为什么《道德经》又提出“言者不知”呢?老子洞悉了人性,人人都有受人尊重的欲望,现代人如此,古人同样如此。
“不知”是无知,或者一知半解的意思;因为无知,他们弄不清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总是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并且夸夸其谈的标榜自己;因为一知半解,对事物有所认识,便喋喋不休,用言语来展现自己的智慧,证明自己是很重要的人,陶醉于此,才会说个不停。
老子的智慧,通天彻地,在《道德经》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简短的话,给智者和愚者打上了标签;这也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如何去分辨判断智者和愚者;及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智者提供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