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光明委员:大力推进构建“中国电影学派”

“中国要有自己的电影学派!”

这句话,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讲得信心满满。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电影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表征,更肩负着对内弘扬核心价值,对外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任。侯光明认为,推进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弘扬中国核心价值,推动中国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开创新时代中国电影文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 侯光明

具体来说,推进构建“中国电影学派”,就是要在电影创作的指导思想、电影教育的学科建设、电影理论批评与学术话语等方面突出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艺术传统,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推动中国电影在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方面的全面繁荣。

推进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信心源于中国电影令人骄傲的成绩单。

近几年,中国电影创作成就不俗,《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战狼2》《红海行动》等一批优秀影片相继推出,电影界热情高涨,形成了硕果累累的生动局面。中国电影票房更是一路高歌,2017年总票房达到559.11亿。目前,全国共有影院9914家、银幕53824块,已经赶超美国。5年来,国产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我国已经成为民族电影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而刚刚过去的2018春节长假,内陆电影市场2月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刷新了全球单月单市场票房纪录(13.95亿美元)。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电影市场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

在中国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关键时期,北京电影学院适时提出,大力推进构建“中国电影学派”。

“大力推进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中国电影创作及研究面临的问题。”

侯光明认为,虽然中国电影票房成绩一路高歌,但在对外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尚有较大的努力空间。在电影创作中,如何将电影思维和电影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经验融汇共聚,进而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代表作品,尚有一定开拓空间。同时,在研究方面,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中国电影研究近些年来受西方影响较多,导致对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关照不够。

“我们应反思中国电影走过的历程,在面向世界的同时,回归中国艺术传统,建构中国电影自身的理论表述体系。让我们的电影作品既融入国际主流趋势,更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质。”

为此,侯光明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凝聚力量,加大对“中国电影学派”的支持力度,推进“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建议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牵头召开全国性的“中国电影学派”研讨会,集中会商“中国电影学派”建构的核心问题,研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话语,推出一系列代表性研究成果,并通过主流媒体宣传“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成果。

二是加强电影人才的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素质培养。在专业人才的学习中,加强对青年电影工作者的文化、艺术传统教育,培养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在高校的电影教育中,提高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精神等内容的比重。

三是整合资源,推广“中国电影学派”品牌形象。每年优选能够代表中国电影艺术水准、具有中国文化美感和艺术特质的影片向国内外以“中国电影学派”品牌进行推广,并在国际电影节等相关活动中,集中进行展映、推介和研讨,强化“中国电影学派”品牌。

“只要我们不断践行具有鲜明民族精神和审美趣味的电影创作与学术研究,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电影学派,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将大为加强。”侯光明说。

    (本刊记者 王瑛)

[责任编辑:潘兴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