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言殊,名校名师整理的文言知识清单请查收!

古今言殊,这份文言知识清单请查收
中国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语音、词汇和句式都有长足的发展和神奇的演变。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但是,这种发展和演变对学生老说,这可能是迈向多彩古文诗歌神奇世界的一大障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古今语言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在句式特点方面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一、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一)现代汉语语语法常识

1、主干结构:主语+谓语+宾语

(1)主语:动作的主要发出者,一般有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特殊情况有主谓结构充当。

(2)谓语:表述主语发出的主要动作,或主语的性质和特点。一般有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充当。

(3)宾语:动作的承受者。一般有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2、修饰结构:定语,状语,补语。

(1)定语:名词(或代词)前表示性质、领属、数量等的修饰成分。一般有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词语充当。

(2)状语:动词、形容词前表示状态、程度、时间、处所等的修饰成分。一般有形容词、副词、时间词、处所词等来充当。

(3)补语:动词、形容词后面的一种补充成分。用来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3、完整句子结构的结构形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1)例:(善解人意的)他[很快]猜<透了> (我的)心事。

记忆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重点难点讲解:

1.难点——学生中小学阶段往往没有接触过系统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却先入为主地系统学习了英语语法。因此,如何排除英语语法干扰,对学生学生来说是种挑战。

2.重难点——形容词作谓语,是现代汉语极其常见的语法现象。例如:北京的房价很高。他身形瘦削。夜静谧。月色皎洁。花红。人美。

3.重难点——状语用在谓语前,补语用在谓语后。如何理解现代汉语的补语,对学生来说难度相当大。

比如,文字完全相同的句子:

他飞快地跑。(“飞快地”在句子作状语)

他跑得飞快。(“得飞快”在句中作补语)

确定某些成分是状语还是补语,先确定谓语中心词是哪一个,在谓语中心词之前,不是主语和主语的定语的成分就是状语,在谓语中心词后边,不是宾语和宾语的定语,则是补语。

二、古汉语特殊句式

高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者也”判断句,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①用“……者,……也”表判断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用“……,……也”表判断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用“……者,……”表判断

如:粟者,民之所种《论贵贮疏》

④用“……,……者也”表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动词谓语前加副词表肯定判断

①“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③“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④“皆”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全是”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⑤“悉”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全都是”

如: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⑥“本”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本是”

如:臣本布衣《出师表》

⑦“诚”表肯定判断,可译为“确实是”

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⑧“素”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原本是”

如: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素”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原本是”

如: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⑩“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如:梁父即楚将项燕《鸿门宴》

(2)动词谓语前加否定副词,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3)用谓语动词是表肯定判断

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4)无标志判断句,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被动句

被动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和“于”搭配表被动

①主语+动词+于+名词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为”和动词搭配表被动

①主语+为+名词+动词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②主语+为+动词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③主语+为+名词+所+动词如: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④主语+为所+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主语+为+动词+于+名词如: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吴世家》

(3)“见”和动词搭配表被动

①主语+见+动词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主语+见+动词+于+名词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4)“受”和动词搭配表被动

受+动词+于+名词

如: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5)“被”和动词搭配表被动

①被+动词+于+名词

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

②被+名词+动词

如: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③被+动词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6)动词本身表被动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3、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2)介词宾语前置

①疑问中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常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②介词“以”的代词宾语,为了强调常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再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为强调宾语,借助“之”把宾语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为强调宾语,借助“是”把宾语前

如: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4、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定语+者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中心词+之+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中心词+数量词

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5)中心词+而+定语+者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5、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

如: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6、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贤哉,回也《论语》

再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7、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蒙后省

如:(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③对话省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事)甚急!”《鸿门宴》

(2)省谓语

①承上文谓语省略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蒙下文谓语省略

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歧路亡羊》

③形容词性谓语省略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廉颇蔺相如列传》

(3)省略宾语

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

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秦王不怿,为(之)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省略介词

①省介词“于”

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②省介词“以”

如: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5)省略兼语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重难点知识讲解

初课文中《愚公移山》中的句子,“甚矣,汝之不惠。”常被认作是谓语前置句。其实是“不惠”的状语“甚矣”前置。但这又不能被称作“状语前置”,因为状语本来就该在谓语前面,只是谓语的修饰成分被前置了。也被笼统称作谓语前置。

03文言词类活用
词的活用是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即某类词(名、动、形、数)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注意要在一定的语境中。这在文言文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起因:古时词汇没有后代丰富,句法不像后代那样严格,于是分工就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多,那样明确。)
一、名词的活用
1、活用为一般动词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既表示动作,又表示原来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充当谓语能带宾语、补语。例如:
左右欲刃相如
范增数目项王
陈胜王
乃使其从者衣褐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并没有同宾语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
翻译格式:使(叫、让)+宾语+使动词
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鸿门宴》
乘势,则哀公臣仲尼《韩非子·五蠹》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名词的意动用法
活用为有“以……为” “把……当做”意思的动词。其特点也是必带宾语。
翻译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
例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戴风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
友风而子鱼  妻梅鹤子
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孔子师郯子 、苌弘、师襄、老聃。
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以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例如: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吾得兄事之
卒廷见相如
操军破,必北还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蚕食蛇行
二、动词的活用
1.活用为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或主语中心词,宾语中心词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后面或前面有谓语动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了下来。)
予我千金,吾生若(给我一千两银子,我让你们活下来。)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三、形容词的活用
1.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武器。)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艰险遥远的地方)
兼百花之长(长处)而各去其短(短处)……
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不知将军宽(宽容)之至此也
素善(善待)留侯张良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春风又绿(使变绿)江南岸
足以荣(使光荣)汝身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削弱,使变弱)秦
形势喜(让人欢喜)人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以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成以其小,劣(认为低劣)之。
则耻(感到羞耻)师焉,惑矣。
且庸人尚羞(感到羞耻)之
顷之未发,太子迟(认为迟缓)之。
吾妻之美(认为美)我者,私我也
渔人甚异(感到诧异)之
四.数词的活用
六王毕,四海一(数词活用做动词,统一)
且贰(数词活用做动词,有二心)于楚也
五、为动用法
君子死(为……而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等死,死(为……而死)国可乎?
重点知识讲解
1.除了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要想学好高中文言文,还必须熟练掌握120个常用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文化常识是放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考查的,该板块也需要大量积累。重点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中国官场文化(什么职位做什么事以及官职的任免升降等)再者就是中国古代的记时和传统节日、节令、节气。
3.文言知识的积累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课文文言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再者就是课后习题、考试文言文段中出现和考查的文言知识。
4.全国卷文言文都是传记阅读,传主均为正面形象,多选自“二十四史”。
5.虽然如今的高考不直接考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但文言文阅读拿高分,尤其是文言断句和文言翻译拿高分,全都建立在熟练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的基础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