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书籍的感受
今日花了将近六个小时整理老家的图书,这些图书是读大学及研究生的收藏,后来花了上千元将其邮寄回了老家,一晃就是八年,八年之前将它们寄回家,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直到现在。
收拾这些书籍,其实是对于自己的过去的整理,看自己那时候的阅读轨迹,想那时候翻看书籍的感动,想法,追求。
从这次整理中,有颇多感受,记录下来。
1,生命最宝贵,生命具化为时间与金钱
我对书籍是有松鼠病的,宁可买错,不愿放过。而这么多的书,自然是大多数是没看过的,而且大概率很多一辈子也不会看,但好像总想留个念想一般,也许以为可以传诸孩子?
但大概率,我愿意留,孩子还嫌弃呢!这不,我看到父亲保存下来的中医中药的书,也是一脸嫌弃。
其实保存书是有个计较的,这个计较既有禀赋效应作祟。
书一旦被买到,就觉得其更有价值,而如果逛二手书店,则非常吝啬,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值。好不容易看中了一本书,还要与老板讨价还价半天。
我理智上一直知道,书籍如果不阅读,阅读的内容如果不思考,思考后如果没有行动的改变,那么书籍其实没有什么作用。
就像金钱其实是满足效用的手段,达成幸福的工具,但很容易就异化了,金钱本身变成了巨大的刺激源,本身就带来满足与迷恋。
对于我,则书籍似乎也有类似的效果。至少在整理书籍的时候,这种葛朗台数金币的满足,却是相差无几。
所以,从理智上,我是知道要让一本书籍发挥作用,需要投入的成本可远远不是购买书籍的价格以及保存书籍的空间,而是自己的生命,这份生命具体化为时间,无论阅读,还是思考,还是行动与改变,无不需要时间。
而这一切,拥有书籍其实只是第一步。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其实禀赋效应尽管强大,也还是很有限的。我记得三年半之前,从美国归国,在美国的四年多,我又收集、打印、购买了一堆书,最后这时可承受不了再将其运会国的运费,于是大多数送给相熟的朋友,能够带回国的十不存一,但是真的影响自己的生命么?
答案是并不会!我甚至忘记了三年半前我都拥有哪些书,而那些书与我的生命也并没有什么更深的羁绊与牵扯了。更不用说这八年没看的书籍了。
但是我仍然舍不得丢,究其原因,大概是觉得保存在父母家中的空间成本还是远小于书籍的价值,但却又不值得再次邮寄到新家去的成本。
晚饭的时候,与爸妈聊天,聊到他们保存的许多书都可以丢掉,因为在我看来没有什么用,然后想到,其实还要加上第二个条件,就是我对那些书也没什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