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伟大的政治家曹操为何未能一统天下?只因领先时代太多

三国虽然分魏蜀吴,孙权、刘备看似可以和曹操相较量,其实,他们都只是被推出来的利益集团代言人罢了。曹操,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他们,曹操一辈子都在和他真正的敌人作战,但最终,他还是失败了。

曹操和他真正的敌人缠斗一生

作为一个失败者,曹操仍然是三国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其地位是被严重低估了的,后世甚至被逐渐丑化成为了一个白脸奸雄。而曹操的伟大理想,直到四百多年后,随着时代的进步,才终于得以实现,实在令人感叹。

一、谁是曹操的真正敌人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陪曹芳到高平陵扫墓,起兵控制京都,至此曹魏的军政权力尽归司马氏,史称高平陵事件,17年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代魏称帝,随后统一全国,三国尽归司马氏。

司马家能够夺得曹魏政权的背后,并不仅仅是司马家的胜利,更是世家的胜利。是世家对曹操多年战斗的胜利。而三国最伟大的政治家曹操为何未能一统天下?与刘备孙权无关,根本还在于世家的阻挠。

世家一直是东汉的毒瘤

而世家,就是一颗中央集权帝国的毒瘤。东汉就是因此而亡。

记得那句名言'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吗?意思就是说,自古政权更替大多都是因为国力衰弱,军队无能导致被外族入侵而灭亡,而东汉却是在国力强盛之时,因为内部原因导致灭亡的。

这个内部原因主要是,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当时薄弱的小农经济崩溃,东汉王朝的执政根基被毁。最终爆发的黄巾起义只是压实东汉这个强悍的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世家。

曹操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历经崛起、称霸乃至失败,其间一直伴随着与世家这个真正的敌人时而相互缠斗时而又无奈合作。

有人对我给曹操这个三国最伟大的政治家称号觉得不正确。觉得曹操配不上,其实,为什么我会这么称赞他呢?因为曹操的想法领先于时代。他一生致力于联合中小士族,抑制大世家兼并,结束乱世。最终,要建立一个以中小士族为基础的统一中央集权帝国。

下面,让我们看看曹操那与世家战斗不息的一生。

二、与世家格格不入的曹孟德

1、世家看重什么曹孟德就缺什么

汉代察举制是促进世家形成的重要制度。初衷是“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而很快,世家发现这是扩张自己家族势力的最好途径,他们相互勾结,很快把持了推荐官员的权力。而世家推荐官员,自然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例如哪怕是世家子弟,真正有才能的也很少,怎么让大多数世家子弟上位?推荐标准就得是家世好,有名望(相互捧臭脚很容易弄到名望)以及懂礼仪的。这样能快速把寒门子弟刷掉。试想如果现代公务员面试看你老爸是谁,看你是否名闻乡里,是否庄重威严,打扮得体,寒门如何竞争?

所以,家世、礼仪、名望成为了当时选才最看重的。例如,当年,引领世家风尚的年轻一辈领军人物袁绍袁本初,就是按照这一模板量身打造的。

袁绍生而孤,幼为郎,容貌端正,威仪进止,动见仿效。

世家模板——袁绍

有家世、有声望、相貌端正威严。世家的最爱。

2、曹操一样不占

而悲剧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曹孟德,基本一样不沾:家世,爷爷是宦官,哪怕名声很好的宦官,那也是宦官。爹是花钱买来的太尉,怎么说呢,属于官二代中被人最瞧不起的吧,可能就有俩臭钱。家世和名望就这么样了。

曹操本人呢?三国志,这本以曹魏为正统的史书上,对很多历史人物的外貌都有过比较简短的描述。比如描述孙权:“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就是形体魁梧,相貌奇特,骨架不凡,有大贵之相。

再比如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诸葛亮:“身长八尺”等等,却没有对曹操的长相有过只字的记载,孟德长什么样就可想而知了。只有在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等编著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容止》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南匈奴使者来拜见曹操,曹操“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就是自认为长得不咋地,就找了个帅哥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者,他自己拿把刀立在床边。

曹操相貌复原图

可见,曹操长得不咋样,内心还是对自己的相貌举止很自卑的。

综上,曹操和世家流行的价值观,完全不吻合。所以,他不被世家接纳。当然,曹操本人还是很上进的,跟着袁绍后面转,拼命想融入世家的大部队。

但一件事情,让他看清了世家的真面目。

袁绍做大将军何进的幕僚时,建议何进召外兵入京震慑何太后,逼迫她同意杀宦官。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这招站在何进的立场上来看,非常不靠谱,连当时的小弟曹操都看出来了。他天真地发表意见:灭宦官只要一个狱卒就解决了,何必召外地军队进来呢? 当然,他人微言轻,肯定被无视了。而袁绍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盼着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打起来,最终达到削弱皇权的目的。皇权弱了,世家的权力就强了。就这么简单无情。

世家利益高于一切

至于过程中带来的生灵涂炭,对不起,跟我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世家最大的弊病——家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曹操可能就是从那时开始,真正地知道了什么是世家。而他,被时人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阿瞒,第一个站出来回乡起兵,第一个站出来要组建反董联盟,其实一腔热血真的想平定乱世的。这样,他和世家一开始就不在一条路上。

三、与世家纠缠斗争的一生

随着董卓涂炭汉室。天下正式大乱,曹操也终于发现匡扶汉室无人呼应,面对现实的曹操热血冷却,开始自己打天下。而这个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曹操经历了无数次朋友、部下反叛悲剧,让他再也无法信任世家。而他的反击也无比犀利,真正的打击到了高傲的世家。

1、痛失老友,世家让曹孟德知道,友谊在家族利益面前一文不值

曹操刚打下兖州时,非常信任曾经的老朋友张邈。当年。袁绍、曹操和张邈三人都是彼此之间的发小,史称“太祖、袁绍皆与邈友。”

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后,张邈、曹操也都参与了进来,并共推袁绍为盟主。但袁绍当上盟主后,变得飘飘然起来,张邈为此而面责袁绍。此事过后,袁绍对张邈恼羞成怒,便让曹操诛杀张邈。

张邈

面对袁绍的这一要求,曹操果断加以拒绝,并劝说袁绍以大局为重,力保张邈。关于此事,《三国志·张邈传》中记录“绍使太祖杀邈,太祖不听,责绍曰:”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

在张邈生死之际,曹操并没有迫于袁绍的势力而选择辜负张邈。而且张邈投靠曹操后,曹操对他非常信任,经常是他领兵在外征战,留下张邈、荀彧、夏侯惇等人守家。

曹操领兵出征前,对家人说:“我如果回不来,你们可以去投靠张邈。”

后来曹操凯旋而归,见到张邈,两人见面就相拥而泣。两人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亲密。

太祖之征陶谦,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后还,见邈,垂泣相对。其亲如此。——《三国志·张邈传》

可结果呢?由于曹操杀了兖州名士边让,引起了兖州世家的不满,再加上袁绍让曹操杀张邈(被曹操拒绝),张邈担心曹操是否继续保护自己。张邈的弟弟张超,与兖州世家代表陈宫、许汜、王楷共同劝他背叛曹操迎接吕布,张邈左思右想,还是站在了世家利益上,反叛了曹操。

陈宫

张邈的这次背刺,让曹操损失惨重,地盘损失大半,只剩三个县,手底下的士兵连饭都吃不上。曹操被迫舔着个大脸向袁绍借兵借粮,渡过难关。

甚至于,曹操一度还萌生放弃创业的想法,打算投奔袁绍拉倒。

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于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信任张邈,可张邈却背叛自己。如果不是袁绍的帮助,再加上曹操的能力。曹操大概在195年就已经退出群雄争霸的舞台了。张邈,在友谊和家族之间,毫不犹豫选择了家族,让曹操再次看清了世家的真面目——家族利益至上,友谊靠边站

所以,平定兖州之乱,赶跑吕布后,曹操也就再没信任过世家将领。

2、曹操的反击之一——屯田

屯田是真正帮助曹操做大做强的根本性政策。它完美滴契合了当时的环境:百姓变流民无地,战乱好多土地无人耕种,军队无粮。

屯田政策直指核心:土地被大世家私有,而流民流离失所。多年战乱,屯田将无主或敌方的土地划归国有,让流民耕种,流民的收成六成交给曹操养军队,剩下自己吃。固定了流民,让他们不再流离失所,给了他们一口饭吃;养活了军队,吃饱饭的军队才有战斗力。因此短时间内就使地方“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曹操屯田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

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曹操这些政策,究其根本,就是恢复秩序,人口归国家。而人口归了国家,国家实力强了,却抢了世家的人口,世家自然削弱了。只是曹操凭屯田兵强马壮,世家暂时无法发作。

3、曹操反击之二——分化世家

世家是历经几百年的庞然大物,单凭曹操,以及他身后的中小士族是无法一下战胜对手的。他采取了两招:扩大自己基本盘,与分化世家——挟天子以令诸侯

两汉有天下四百年,统治深入人心,不可否认,虽然有袁绍这些野心世家,还有很多忠于汉室的世家。怎么辨别他们,吸收他们,从而扩充自身实力呢?

曹操的答案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通过这一政策,成功地将荀彧等忠于汉室的大家族用这个高大上的口号团结起来,给了他们一个袁绍以外的选择——众所周知,老袁不怀好意,目标是要取汉室而代之的。跟着曹操,除了能力出众,最起码还能让汉室延续下来。

曹操本人,和袁绍相比,除了家世相貌不如以外,治政水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袁绍出身大世家,不敢得罪世家利益,执政以宽治宽。就是随豪强世家折腾,只要你们支持我就行。最终“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让原本支持他的荀彧等人大失所望,纷纷转投曹操。

而曹操则不然,他治下严厉,对投靠的世家也从不惯着,不听话直接干掉。这样,曹操成功地取得了一部分世家的支持。

3、曹操反击之三——扩大基本盘

曹操的拥护者,就是渴望结束乱世的大世家和广大的中小士族们。而中小士族过去无法进入被大士族垄断的官场。曹操自然要打破这一桎梏。他提出了石破天惊的政策:唯才是举。

这在当时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要想在太平时节实行,千难万难,但现在天下被世家自己玩乱了,兵强马壮者为王。曹操可以放开手脚实施了,他一生三次求贤:建安十五年下《求贤令》,第一次正式提出这个方针,而之前只是个人的行为看到了这个政策的影子,这次彻底制度化了。随后建安十九年,二十二年,先后发表了《取士无废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

提出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可以被任用,曰:“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

曹操就是这么一个实干家。

五、世家的反击

通过几次碰撞,大家感觉曹操能力强,执行力强,压得世家喘不过气来,肯定可以统一天下,实现理想了吧?然而并没有。世家表面臣服,却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1、七年平定河北,给了其他势力崛起的机会

大家看史书,仿佛官渡之战,曹操立刻灭掉袁绍,随后一统中原。其实,过程哪有那么简单,公元199年官渡之战后,袁绍随后败退病亡,支持他的世家们可不甘心认输。他们辅佐袁绍几个儿子,和曹操整整打了七年,让曹操无心他顾,直到公元206年,才平定河北,这七年,其他势力崛起的机会。

在此期间,刘表顺利整合了荆州势力,坐稳荆州牧的位置;孙策公元200年被刺身亡,孙权刚刚继位,主少国疑,要是曹操此时有空,哪里能有后来的赤壁之战呢?而七年后,孙权通过联姻、与大世家共享权力(江东的世家连军权都可以私有世袭,孙权待世家比曹魏大方多了),成功地将江东打造成稳固基地。让曹操无隙可寻。

2、赤壁之战,曹魏世家出工不出力

在关键的赤壁之战中,其实支持曹魏的世家,更多的是冷眼旁观。并非全心投入。

举个简单的例子,曹操四大谋士,荀彧、荀攸、程昱、贾诩,对其讨伐江东态度迥异:

世家出身的二荀,采取避而不出的方式:

荀彧,经营后方,此时,由于自身是铁杆保皇,与曹操也开始渐行渐远;荀攸,经常随曹操出征,一生屡献奇谋。可是奇怪的是,赤壁之战时荀攸也未出现,咋回事?看看《三国志·荀攸传》就知道了:“十二年……转为中军师。”《晋书》里对此也作了说明:昔魏武帝使中军师典刑狱。”

中小士族出身的贾诩、程昱,都纷纷表达了劝谏的态度: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程昱也提醒过曹操一次。

所有的大世家其实完全不愿意看到一个强盛的中央集权国家成立,特别是对世家不友好的曹操作为皇帝。所以,出身大世家的谋士,或主动或被动,没有尽到自己提点主公的责任。

而小士族的二位,则明确提出让曹操谨慎,但也只是点到为止,为啥?关系不到那一步。他们与郭嘉这种和曹操引为知己的谋臣比,还是影响力差了一些。

最终曹操兵败赤壁,狼狈逃窜时,曾大哭奉孝,说但凡郭嘉在,必不至此。怀念之情溢于言表。郭嘉和曹操关系,见我前文(透过细节看历史,官渡之战,解读郭嘉荀彧对比曹操袁绍背后的深意),那是理想一致,可以托付后人的战友。

以上只是从谋臣这个角度分析,以小见大,其他方面世家的掣肘和小动作肯定更多。

而孙权一方,掌握实权江东四大家族顾、陆、朱、张(代表人物分别:顾雍、陆逊、朱治、张昭)以及孙权的姻亲周瑜,基本还是支持孙权。

最终,曹操在赤壁一败涂地,就此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时机。

六、结语

回到北方的曹操,也发现了内部大世家的人心不齐,专心于整顿内部。建安二十四年秋天,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杀了弘农杨氏的代表杨修,并且将杨彪驱逐走,永不录用,后来又杀了孔融,逼死荀彧。曹操的这些行为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曹魏政权中不安分的世家,加强了对世族的掌控。

但当时的各方面资源都集中在世家手中,曹操所代表的中小士族虽然竭力压制,但仍然无法阻挡世家的坐大。

《资治通鉴》记载:'建安十八年(癸巳,213年),冬,十一月,魏初置尚书、侍中、六卿;以荀攸为尚书令,凉茂为仆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为尚书,王粲、杜袭、卫觊、和洽为侍中,钟繇为大理,王修为大司农,袁涣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陈群为御史中丞。'

悲哀吧,曾经的世家又慢慢开始在朝堂上占据主流了。而在他死后,儿子曹丕也立刻和世家媾和,九品中正制的推出,宣告了曹操事业的彻底失败。但这一切,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相反,和世家、世家代理人的残酷搏斗,给了北方一个安定的环境建立一个强大君主集权国家,正说明了曹操的超出同时代的眼光和能力。几百年后的发展,也验证了他的眼光,在唐太宗、武则天、宋太祖等杰出后辈的或有意或无意地推波助澜下,曹操的理想终于实现了。那是又一个故事了。

曹操的整个大半生,都在同世家大族的势力做斗争,在夹缝中挣扎,在痛苦中生存,在磨砺中成长,在妥协中消亡。曹操发现自己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消灭了一个又一个反对自己的世家大族势力。但到了自己晚年,这群世家大族的人又来到了自己的身边,自己终究不能摆脱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和既定的命运,并不是自己能够创造历史,而是历史创造了曹操。

他的理想,终因领先时代太久而无法实现。但他奋斗的精神,值得后人知晓。最后,用曹操自己的龟虽寿纪念一下这位大人物。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