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们面前,国产“大女主”是怎样一步步被秒杀的?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间,就我和你。
前不久,微博上“官宣”了一组《流金岁月》的演员照。
一身素白的刘诗诗温婉明媚、一袭黑裙加身的倪妮艳光四射。
虽然张曼玉、钟楚红的经典究竟无从复刻,但是这一版蒋南孙与朱锁锁也的的叫人期待。
《流金岁月》,改编自亦舒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儿——蒋南孙和朱锁锁,从青春烂漫到饱经沧桑,彼此陪伴、共同成长的故事。
说起来,亦舒也算是个传奇人物。
出身“名门”、少年出名、意气风发,其创作的小说,影响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女性。
“一个人的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到的”、“我就是我自己的归宿”、“人要自爱才能爱人”等等金句,成为多少人的人生格言。
如今古稀之年的亦舒创作小说散文达三百余篇,而且依旧笔耕不辍,令人叹服。
虽然情节常常类似、作品成色参差不齐,但也不乏经典之作。
比如《玫瑰的故事》、《石榴图》、《印度墨》、《人淡如菊》等等。
与其不辞劳苦、一心一意写作颉颃的,是她始终对于女性独立自强的执著。
随着时代变迁,女性在社会当中扮演的角色日趋复杂及重要,女性也赢得了相当的话语权,亦舒小说的魅力,也更加凸显。
但其小说真正被搬上荧屏的,少之又少,大陆出品更不用说。
这几年才慢慢被人挖掘。
比如即将与观众见面的《喜宝》和《流金岁月》。
17年的《我的前半生》,也算是一次“可圈可点”的尝试。
虽然较之于原著当中鲜明体现的“女性独立”思想,马伊琍版罗子君显然“重心不稳”。
而最让亦舒粉“怒不可遏”的就是罗子君与唐晶两好闺蜜为着男人“反目”的狗血戏码。
大家都在心怀忐忑地揣摩,同样描述“好姐妹”情谊的《流金岁月》,会不会“步此后尘”。
*
事实上,情谊甚笃的好姐妹同时爱上某一个男人,这样的剧情也并非多么天方夜谭。
因为两个能成为至交好友的女孩儿,内心深处肯定有着某种“惺惺相惜”的质地。
这种“惺惺相惜”,大可能体现在衣品、兴趣爱好,以及择偶观念上。
人们对于类似情节的抵触,正侧面反映了它存在的可能性。
大家只是不甘,只是遗憾。
既是对注定“残缺”的爱情而遗憾,也是为不得长久的友情的遗憾。
人们对于类似戏码不买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这都什么年代了,一部影视作品还在“为男人撕X”的角度执迷不返?
人们渴望看到更有血有肉的女性、更能配得上“独立”、“大女主”这顶冠冕的女性——
其实就是更大的格局、更明朗鲜活的价值观、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毕竟《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代,早已是历史的残简断章(至少在中国)。
而对于这种题材的“痴心不二”,某种程度上依然是对于现代女性的一种“精神束缚”,是在毫无节制地抹黑,像是一种遮天蔽日的咒语,将好容易解放舒展的社会风气往回拉扯。
爱情、婚姻,都负载不得生活的全部,男人,也早已不再是身骑白马的王子,或者一言九鼎的皇帝。
女性,可以在各种维度、各种生活方式当中活出自己的夺目风采。
*
事实上,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在这个层面堪称翘楚。
比如《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当时国内许多宣扬这部剧的公号都打着“美国版《我的前半生》”的旗号,但事实上,《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真正远超《我的前半生》好几条街。
同样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主妇因为丈夫出轨而被迫离婚、同样是面临单亲家庭抚养孩子的社会压力、同样是在骤然投身“职场”的种种挣扎中摸爬滚打,《麦瑟尔夫人》显然更加真挚。
比起罗子君凭借各种“关系”平步青云,做几次市场调查、淋几次雨、熬几次夜、做几本笔记就“呼风唤雨”——勤奋和实干、吃苦耐劳是值得提倡的,但基本功不扎实的罗子君的“职场之路”明显空中楼阁、不足以服众;
麦瑟尔夫人在“脱口秀”的“追梦之旅”中屡屡碰壁,却凭借着自身的天赋与毅力一往无前,一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气概与韧性更能打动人心。
没有那么理所当然,没有那么如梦如幻。
想要在一个男性更受追捧的领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就得牢牢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就得竭尽全力。
哪怕在同一天要辗转于一座城市的不同酒馆咖啡厅,甚至要来一次跋山涉水的跨州“破卡车之行”;
哪怕在表演的中途被人质疑嘲笑、污蔑羞辱;
哪怕在外辛劳,回到家还要对着一屋子的狼藉心乱如麻。
没有被编剧捧在手心里呵护,没有恰如其分的“神补助”。
观众看到的只是一个追求梦想的离婚女郎如何在鸡飞狗跳、冷酷现实的生活里一步一步掷地有声地走出自己的柳暗花明。
不是说麦瑟尔夫人就没有借过男人的“势”,但男人终究只是点缀,她始终是自己的主心骨,这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吃亏学乖,毫不含糊。
到最后,一个有事业有品位有深情的男人出现,麦瑟尔夫人在心动之余,也没有“缴械投降”。
经历过婚姻的洗礼的麦瑟尔夫人,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相夫教子、为丈夫的梦想鞠躬尽瘁、为着守持丈夫的爱而竭尽所能地“保持完美状态”的妻子。
她终于明白,比起自我成就,一个男人的爱、一段看似佳偶天成的婚姻显得太过轻薄无力、脆弱梦幻。
当麦瑟尔夫人“醒过来”,其实是万万千千亟待“醒来”的女性在浮浮沉沉。
等待一个王子披荆斩棘、爬上暗黑城堡、吻醒沉睡中的自己的浪漫故事,终究只是童话当中的糖衣炮弹。
女人真正的觉醒,是发自内心的蜕变与成长,根基于自我的破裂与重建。
这种觉醒,才掷地有声,才无可比拟,才经得起物是人非。
这种独立,才值得被歌颂,被宣扬,被骄傲地打造成王冠,戴在自己的头上。
这才是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应该具备的情感张力和人生内涵。
同样的,还比如《宿敌:贝蒂与琼》。
在它“好莱坞知名女星撕X简史”的皮囊下,其实深藏着极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精神内核。
在这部聚焦好莱坞老牌女星琼·克劳馥与贝蒂·戴维斯两人“恩恩怨怨”的8集短剧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两个“红颜迟暮”的女星为了“争番位”而各种“明枪暗箭”。
我们更看到了灯红酒绿、生杀予夺的娱乐市场的种种野蛮——对于女明星的苛刻、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的残忍;
我们更看到了一个女人想要牢牢把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想要在职场和家庭当中求得“一席之地”的艰难与坎坷。
在这一点上,无论贝蒂还是琼,其实都无法摆脱同样的命运。
为了追求在演艺道路上的闪闪发亮,而在母女关系上步步受挫;
即便是演员之路,也走得艰辛蹉跎,年轻时候凭借着青春美貌霞光万丈,还能具备一定话语权,等到红颜迟暮只能承受市场的无穷“切割打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一边是幻灭薄凉的娱乐市场,一边是时光飞逝带来的无穷悲哀。
两个女人,曾经斗得如火如荼,后来才发现,其实彼此命运出奇相似。
都是经历过数段婚姻磋磨的单身母亲、都曾在演艺生涯中有过神采飞扬的高光时刻、都对于生猛凌厉的影视圈有着复杂的爱恨执念、都在岁月的滚滚流逝当中承受着物是人非的落寞与感伤。
都看似“身先士卒”其实被迫沦为了娱乐行业的牺牲品、光怪陆离的人生的受难者。
《贝蒂与琼》当然不止是在讲女演员之间的爱与恨,还有女人在世间想要追求自己渴望的东西的舍与得,还有一个人的一生终将面临的色与空。
花团锦簇有多好看,午夜梦回就有多心酸。
贝蒂与琼,孤独如一。
《贝蒂与琼》更大的意义在于,它不只是在唠唠叨叨、加油添醋地讲述两个好莱坞女明星的落寞人生故事,它其实是在讲更广泛更深刻更具有普适意义的人生幻灭。
它不只是在投喂观众对于娱乐圈所谓“内幕”的猎奇心理,更是在刻画一种繁华事散逐香尘的心酸人生群像。
多少活在镁光灯下的人们会在这一部剧当中,感悟到人走茶凉的悲哀。
饱负盛名的女演员尚且如此,平平凡凡的你我她更何以堪?
它的辛辣、它的凌厉、它的真实,令人寒毛直竖。
你以为名利场只有鲜花和掌声吗?
那是你没有看到台下的冷清和凄惶。
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这是鲁迅所说的悲剧,却也往往是许多人的人生。
这样的影视作品,让人在阵痛感伤之余,分外警醒。
*
什么叫“大女主”?这才叫“大女主”。
大女主不是一边靠着男人赐福而逢凶化吉,而睥睨红尘、不可一世;
大女主也不是矛盾丛生、自我折磨地叫嚣着企图在一个男性扮演重要角色的社会里“鹤立鸡群”、“我花开后百花杀”;
大女主是在男性话语权依然难以撼动的社会里,栉风沐雨、忍辱负重地活出自我,靠着自己的努力去求取人生的各种满足,并且从容坚定地承担起一切选择带来的因果。
像贝蒂·戴维斯墓碑上刻的那句话:
她步履艰难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
一部好的展现“大女主”的影视作品,不是让人嘻嘻哈哈、云里雾里一场,最终头脑空空,什么也没留下。
要么让人积极地改变,要么让人悲观地清醒。
不是没节操撒糖,不是无节制造梦。
没有宣扬捷径、没有刻意美化、没有制造幻觉。
人生的诱惑,不多不少将始终伴随,而“大女主”,总是能够逼近自己内心的“真相”。
这才是我们内心,威风凛凛、神气活现、光彩熠熠的大女主。
这才是我们渴望看到,以及应该看到的“女性题材”的影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