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孩子,关他禁闭,可以吗?
前段时间在看一个综艺,名字叫做《告诉世界我可以》。其中有一期,4岁的小女孩球球,因为不愿意给弟弟分享自己的饮水机,跟弟弟发生争执而大哭不止。面对哭闹的女儿,球球爸爸在多次讲道理之后,决定把球球关进小房间冷静。
球球爸爸隔着门一遍遍告诉关在屋子里的孩子:什么时候不哭了,认错了,就可以出来。
在爸爸的坚持下,球球停止了哭闹,走出房间,在爸爸的监督下跟弟弟道歉。
站在爸爸的视角来看,孩子不哭了说明她冷静了;孩子认错,说明她反省了。问题得到了解决,姐弟恢复了和睦,皆大欢喜。
和这位爸爸一样,很多父母也会把“关小房间”作为管教的一把利器。但这种方式真的好吗?很多家长也跟我咨询过这个问题啊,他们问:
托德老师,我知道不能打骂、体罚孩子,但有时候他太不听话了,我把他关屋子里,让他自己反省,可以吗?
我的答案是不可以。
为什么?原因有三个:
第一:这种方法容易被滥用。
关禁闭或者关小房间的效果不用说,立竿见影,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来说。节目里的球球,被关小房间,还没熬过10分钟,就立马认错屈服了。所以父母一旦尝到了这个甜头,很容易在情绪失控或者愤怒的时候滥用它。
滥用之后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你想孩子为什么那么容易就屈服?因为在这个被关小房间的过程中,体验到的是一种被抛弃、被排斥的感受,这种情绪感受是所有感受当中最可怕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充满危险的原始森林里探险,却被队友抛下,心中是会多么的绝望与恐惧啊。一旦你开始滥用这种方式,孩子就会常常体验到被排斥、被抛弃的感觉,大脑就在反复的体验中对这种感受习以为常。
所以,你可以思考一下,这是你所希望的吗?
第二:关禁闭,并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
我想绝大部分父母都不会把惩罚当做最终的目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反省自己,然后做出更恰当的行为。不好意思,让你们大失所望了。被关在小房间的孩子们,基本上只会觉得爸爸妈妈太讨厌了,居然把我关在这里,甚至还会哀叹为什么自己这么倒霉,摊上这样严酷、又不公正的父母。
我们可以从视频镜头切到球球的角度看到,被关进小黑屋的球球并不认为自己有错,面对爸爸让自己道歉的要求,她起初是反抗的。直到拍门、哭喊都没用,球球才开始把负面情绪内化,对着紧闭的房门沉默,趴在床上独自难过。最后,为了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环境,她妥协了,跟弟弟道歉了。
为什么她的道歉,不意味着她知道错了呢?因为关禁闭与他所做的行为没有一点联系。举个例子:如果孩子丢三落四,把伞丢在教室里,那么下雨天就会被雨淋湿,这种全身湿哒哒的不良感觉就是丢伞的自然后果。不用我们再说教,孩子自己就能明白下次出门之前要检查一下随身物品。
如果孩子犯错,你采用关禁闭的方式,只能让他口头上认错,但下一次可能还会继续做错,很容易变成了父母口中常说的“死猪不怕开水烫”。
第三:破坏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不用我多说,大家都明白一个好的亲子关系对于教育以及孩子的成长来说有多么重要。我们来看看孩子在犯错,通过关禁闭来管教他,我们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
小朋友通常为因为心理压力很大,然后才会用以过激、无礼而叛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比如:他大喊大叫,也许只是因为饿了、累了;他看见葡萄汁被姐姐喝光了,内心愤怒地向姐姐丢玩具,只是因为他感觉被侵犯了。
而这个年龄的他,真的还没有学会更多的发泄愤怒的方法。
这样的时刻里,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安慰和陪伴,然后再讨论该如何做。如果我们使用关禁闭的方式来对待他,就好像在告诉他,你糟糕的样子我真讨厌,你只有开开心心我才愿意跟你待在一块。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朋友,在你最落魄难过的时候躲着你,只有在你发达开心的状态下,才会亲近你。这样的朋友你还会想跟他继续交往下去吗?
既然关禁闭的方式不可取,在孩子犯错情绪失控时,我们该如何做呢?
第一:从愤怒到平静,情感支持是关键。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犯错或者哭闹,第一时间想的是如何制止他或者惩罚他。但我们换一个视角,你把此刻的孩子当成在工作中失误或者感情上失意,而情绪崩溃的朋友。你会怎么做?你不会责骂他,也更不会关他禁闭,对不对。你或许会安静的陪在他身边,给他递递纸巾,或许会抱抱他。这种方式对孩子来说也同样受用。
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聊起孩子时,说他的儿子个性特别倔强,自己做错事,但死不认错,怎么说都不行。我给他出了一招,我说:
下次他再出现这种情况,你什么都不要说,只需要把他抱在怀里,轻轻拍拍他。
再见到他时,他告诉我,这招真神奇,本来嚎啕大哭,怒气鼓鼓的小孩,这一抱,不到一分钟就平静了下来,然后自己主动说,他把事情搞砸了。
这就是情感支持的魅力,在崩溃的情绪得到安抚后,孩子的理性脑就会占据上风来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然,如果你在处理这类事情时,自己本身的情绪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那么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和稳定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多做几次深呼吸,或者离开一会,感觉到胸口闷着的一块大石头消散了后,再去安抚孩子。
第二:指导孩子做对的事情,反复体验积极的行为。
等到儿童的理性脑开始工作时,我们的“可教时机”就到了。可以问问他,做错了事,他打算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比如:如果他把牛奶打翻在地上,可以提示他,自己把污渍清理干净。接下来还可以继续讨论,下次如何做才能避免把牛奶打翻在地上。
或者如果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我们可以直接教他怎么做。比如:哥哥总是对弟弟态度不好,与其责备他不懂事,太嚣张。不如要求他在每天睡觉之前做三件对弟弟好的事情,带弟弟读绘本,玩乐高,帮助弟弟学会刷牙等等。
第三:把关禁闭变成冷静区。
前面我们说过关禁闭不能让孩子学会反省,那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呢?有,那就是把关禁闭换成冷静区。这两种有什么区别呢?
关禁闭是一种惩罚和威胁,是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但冷静区是当他需要时间和空间使自己冷静时就可以去那里。找玩具、书本或者最喜欢的玩偶做伴。给孩子提供一种选择、一个空间,让他能够把积压的沉重情绪排解出去。
对家长来说也是一样的,你也可以为自己设立一个冷静区,弄点巧克力、杂志、音乐、红酒什么的。当你看到孩子的行为,情绪马上要爆发,即将失控时,可以待在自己的冷静区,吃点巧克力,听听音乐,做一切自己喜欢的事情,注意力转移之后,情绪也就慢慢平复下来了。这个动作就是训练孩子的内在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是未来孩子社交、情商的重要基础。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
关小房间,或许是因为孩子“不听话”,我们不得已才使用的方式。但“不听话”恰恰是孩子成长需要的样子。允许孩子不太乖,他才能在一次次“试错”中真正学到经验,明辨对错是非,慢慢学会正确处理问题、处理情绪的方法,这也才是我们真正想要赋予孩子的能力。
小黑屋可以让孩子更顺从,但无法让他更明智。
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坏习惯,而是孩子的心灵成长!如果是这样,你还要继续吗?
(本文作者:托德老师、紫微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