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中是独立发展的主要哲学类型之一,与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①封建时代的哲学有比较充分的发展。中国哲学起源很早,历史悠久;先秦哲学内容丰富,学派众多,在同时期的世界哲学中,属于少数较高发展形态的哲学之一。进入封建时代,即西方所说的中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随着社会思想及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哲学也在殷周哲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繁荣和丰富,形成了历史久远的、具有较高形态的封建社会的哲学。这一时期,在其他多数国家,哲学处于相对贫困状态,文艺复兴之后,哲学才逐渐复苏。
②中国封建时代的哲学主要是同经学结合,而不是同神学结合。中世纪的欧洲,神学在思想领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充当着神学的婢女。唯物主义思想因素不披上宗教神学的外衣或作为宗教异端出现,便难以得到发展。中国封建时代,宗教神学也比较活跃,但始终未能占据统治地位,正统思想一直是儒学。道教、佛教学说中反映出了不少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儒家哲学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儒家学派以经学的典籍为依据,因袭“天命”一类传统观念,但却没有树立一个主宰世界的人格神;他们不注重彼岸世界,而着眼于现实社会;不是进行宗教说教,而是实施道德教育。而且其学派内部对“天命”一类概念也有不同理解,唯物主义思想家可以自称“正学”来攻击宗教。
经学
中国一门包含有丰富哲学内容的古老的学问。研究对象是儒家经典,即《易》、《诗》、《书》、《礼》、《春秋》五经。经学产生于西汉。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致大量先秦典籍丢失,所以汉初儒生们即以传习、解释五经为主业。汉武帝即位后,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从此儒学独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人必读的经典。经学主要就是注疏经书,即直接对经典的文字的意义等加以解释说明。后代人为注再作解释,称作疏。
③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学的联系极为密切,本体论、认识论往往同道德论相互渗透,表现出浓厚的伦理色彩。先秦时代,儒家、墨家、道家都以天道观作为伦理学说的理论根据。秦汉以后,董仲舒以“阴阳”来论证“三纲”,王弼以“体无”为圣人的最高境界。宋明理学中,这一点更为显著。唯物主义从人物同属一“气”来宣扬仁爱,唯心主义则直接认为世界本原的“理”即是人伦的最高准则,二者都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此外,孟子所谓“思诚”、荀子所谓“虚壹而静”、程朱的“格物致知”、陆王的“发明本心”等等,都既是求知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方法。本体论与伦理学、认识论与修养论都密切结合。关于社会历史的变迁,往往以某种伦理道德原则作为论评天下“有道”与“无道”的准绳。
④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中国哲学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传统,许多学派用不同的术语表述了他们关于事物或观念的矛盾、运动、发展、转化的辩证思想。他们把宇宙的演化视为一系列的生成、转化的过程,把天地、万物、动、静、形、神视为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⑤中国哲学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等,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先秦时代,儒、墨、道、名、法诸家各自提出自已的一套范畴,内容极为丰富。魏晋时期,学者们乐于辩名析理,概念范畴的运用又有新的发展。宋元明清时代,概念范畴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许多传统范畴被赋予新的涵义,更加明确,更加深化了。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中国哲学特有的传统概念和范畴,以鲜明的特点区别于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
中国哲学对于人类文化史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在日本、朝鲜、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欧美一些国家,有比较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正文参考书目
1.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979
链接参考书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2.李振纲.中国古代哲学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