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挨饿也不曾下田,殡仪馆里送别袁隆平的这个年轻人,为何方式如此特别?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张秋盈 欧阳婷 潘晶慧 实习生 雷昊
撰文/陈泱
5月23日,长沙大雨未歇。
在最初的错愕、震惊、悲痛后,一大早,人们纷纷赶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送别袁隆平院士。
不舍。
舍不得这个蹲在田埂间,晒在烈日下的老人。
舍不得这个语气坚定,说人民“不可能”再挨饿的老人。
舍不得这个语重心长,劝诫人们不要再浪费粮食的老人。
我们从未谋面,为何会如此深爱这位老人?
因为人最庄严的情感,莫过于对生命的热爱。
袁隆平院士将一生奉献给稻田,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供给养分。
他拥有对中华儿女最深沉的热爱,将人民的饭碗,当作自己永恒的战场。
人民会记得,谁是最可爱的人。
关于花
在现场,我们看到了太多真诚的瞬间。
“我没买到花,看到路边有野花,就摘了几朵。袁爷爷一辈子在田里跟农作物打交道,他会喜欢。”有人说。
有小朋友没买到花,一个路过的孩子从自己手里抽出一朵来:“给你,我们一起送给袁爷爷。”
还有人拉来了一车花,免费提供给前来悼念的人们。
有个小女孩准备了自己画的花,妈妈告诉她:“到了灵堂,要跟袁爷爷说,'我吃饱饭啦’!”
治安巡防员们,也在胸前别上了一朵小小的白花。
现场还有很多外卖员。他们说,今天的外卖单格外不一样,绝大部分是鲜花单。“江西、四川、福建的,全国的都有。”
人虽不能亲至,但心意跨越千里。
关于悄悄话
花是思念的载体,心里话却得用文字方能表达。
我们在簇拥的鲜花中,看到了许许多多情真意切的肺腑之言。
湖南师范大学的一名女同学说,昨天晚上,好多网友找到她,请她给袁爷爷带个口信。她便把大家的话写在便签上,整理在一起,放在了灵堂前。
有人在卡片上写道,袁老走好,吃过您所培育的大米。落款是“贵州山里一家人”。
还有人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送给袁老。
诗中写道:“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人说,再见了,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
有人的落款,是“愿为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瓦的小雷”。他/她写道:“我所看到的星陨落了……而黑夜里的星光,终将一颗颗亮起。”
关于送别
因为现场交通管制,人们基本都在步行。
有坐着轮椅的人,被家人推着过来了。
有行动不便的老人,一瘸一拐地走来了。
有本在旅游的外地游客,临时改变行程过来了。
有益阳、醴陵等周边县市的人们,连夜赶来了。
从长沙南站打车,一些的士师傅说,“只要是到明阳山的乘客,打车不要钱”。
未曾谋面,但受百恩。
如今相送,却是永别。
关于青年
人生终将一别。
我们看到红了的眼眶,看到了泪水,看到了依依惜别,看到年轻的男孩长跪在地——或许平日是飒爽的少年,或许这种告别方式在他们身上不常见,但这深深的一跪,却表达了最直白的哀思。
4个来自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生,每人手里拿着一束稻子。袁隆平院士是他们的名誉校长,如今,校园里摆满了送给老人的鲜花。
我们的实习记者,凌晨4点便赶到殡仪馆,睡在车上。
这一次采访,对年轻的他而言,不仅仅是工作日常,更是投身伟大时刻。
见证,记录,与有荣焉。
袁隆平院士在世时,十分喜爱孩子,重视年轻人的培养。
他曾拒绝采访,却立刻答应和孩子们一起合影。
他一次又一次鼓励、寄语年轻学子,字字句句,言犹在耳。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是基础,汗水要实践,灵感是思想的火花,机会宠爱有心人。”
“向前看,不要向钱看。”
“首先要注意身体,这是基础。”
很多年轻的90后、00后并没有饥饿的记忆,甚至很少接触农田,但在送别的现场,我们看到了太多年轻的面孔。
他们所流露的真情,让人潸然泪下。
一名正在参加数学竞赛、临时赶来送别袁隆平院士的湖南师范大学学生说,他想当科学家,因为他希望,推动国家、时代进步的伟大之人,不要只有像袁爷爷这样的年迈之人。
要有更多的年轻人。
年富力强,生机勃勃。
年轻的人,内心有一团火。
在袁隆平院士转身离去后,建设那样一个富足、美好的世界。
年轻的光,终将照耀中国。
关于热爱
“风吹过稻田,我就想起您。”
那个忙碌在稻田里的可爱老人,人们为何如此深爱着他?
因为生而为人,最庄严的情感,莫过于对生命的热爱。
袁隆平院士将一生奉献给稻田,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供给养分。
他拥有对中华儿女最深沉的热爱,将人民的饭碗,当作自己永恒的战场。
步履蹒跚跑去超市看米价,再笑眯眯地离开。
中国人不会再饿肚子了,绝对不会。他说得坚定而让人信服。
人民会记得谁是最可爱的人。
稻田不语,功同日月。
他功勋彪炳,可每个人都会亲切地叫他一声“袁爷爷”。
我们从未相见,这份亲切却自然而然。
他和我们每个人的爷爷一样,希望儿孙们吃饱饭,吃好饭。
从前,他曾给自己的妈妈写信:
“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
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
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
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
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
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在农田里奋斗了60多年,他终于可以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去做那场美好的梦——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
而老人坐在稻穗下,乘凉。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遥望星空,那一颗编号“8117”的袁隆平星,依然长耀夜空。
袁爷爷,花花还没长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