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讲求诗礼传家,无论哪朝哪代,都把读书看作一等一的大事,于是在千百年的历史流转中,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书院"也应运而生。"四大书院"指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区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市庐山)这三大书院无争议。其中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市嵩山) 与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区石鼓山) 有争议。排名第一的就是应天府书院。
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市睢阳区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邮票所选书院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据说是由于石鼓书院毁于日军战火,来石鼓书院实地考察的人只见山石、不见书院,而后改选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五代后晋时期,宋州虞城(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通儒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创办睢阳学舍。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兼妹夫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
北宋立国初期,急需人才,实行开科取士。当时睢阳学舍的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天下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远千里而至宋州求学者络绎不绝,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因丧母守制商丘,受知府晏殊之聘,主持应天书院。
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这是范仲淹在执掌应天书院时所作的《南京书院题名记》,足见当年应天书院的博雅学风和恢弘气势。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二月二十四日,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是为州县兴学之始。庆历三年(1043年)十二月,诏赐应天府书院升格为"南京国子监"。应天书院成为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应天书院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人才辈出而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之变,金人南下。赵构建南宋于应天府,不久迁往临安(今杭州),宋钦宗时书院遂毁于兵火,久废近250年。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都后,感到育人才、正风俗,莫先于学校。“治国以教化为是,教化以学校为本”。他说:“贤人,国之宝也。”“贤材不备,不足以为治”。他决定大力办学。南京国子监成为明朝最高学府,在永乐年间达到极盛,一度有监生九千余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当时邻邦日本、高丽(朝鲜)、琉球和暹罗(泰国)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便是在南京国子监编抄成书的。这部大“类书”,连同目录共计22937卷,分装11095册,总字数达3.7亿。现在东南大学老校区一带也是国子监的一部分,书院内主要景点有:崇圣殿、大成殿、前讲堂、书院大门、御书楼、状元桥、教官宅、明伦堂、廊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