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 | 南京越剧团的北上巡演一年路
1955年开始的北上巡演对南越很重要。
本来想要偷个懒,北上演出有一篇文章是国家一级编剧谢光宁老师写的,写的很详细,我就想直接用那篇。……里里外外找了一个星期也没能找到,使用了各种关键词无果,我铁定发过的。
……只好凭着记忆写一写。
谢老师这篇文章我觉得有历史参考价值,主要是他在一般资料惯常会提到的内容以外,提供了一些不太为人重视的视角。
南越北上开始,和上海那边还没磨完呢,这一点我忘记是他写的还是别人提到的了。
《范蠡与西施》
起初在一个电视节目里看到这张照片,记得是采访连波老先生介绍十姐妹,翻相册,看到这张照片,为之惊艳。
貌似直到今天也没见着清晰版
另外很重要的一个变化,我比较清楚记得谢老师这篇文章里有的:在北上之始,竺水招改变了云华的薪水结算方法。
之前,她采用拆帐制。这方法早在48年就进行了,剧场旱涝保收,演好演坏都由剧团负责,一旦上座佳,从主演到各级演职员,都将得益。具体的办法是看各人在剧团里的地位、贡献,比如竺水招她演出一场可能分得150张戏票【这个数字不是确切的,因为我不记得了
】。也就是说如果演出情况良好,她一天就可能分到百多元的样子,这得是成倍于普通职工每月工资了。
但并非没有风险。现在来看集中体现在两个时间段。
抗日战争结束进入超级通货膨胀,到了48年变本加厉,物价一日数变,一盒火柴50万一个馒头100万——也许第二天又涨了,市面上不认纸币,只认黄金。如此动荡剧场营业可想而知受到影响。竺水招把自己的黄金首饰拿出来为全团换生存最基本的大米;东山和玉兰签合约稀里糊涂签到了同一个剧场【好像叫明星戏院,80年代早期《戏文》或《文化娱乐》杂志上有一篇徐玉兰的采访,回忆剧场老板背着双方签了双份合同】。49年末以后物价基本稳定下来,但建国之始RMB统一发行,币值仍顺延从前的方式,随便甩出来一张都超级大额,我看到过54年云华的戏单还价值1000元,这个是旧币值,不是现在的拍卖价
对于50以后上座不佳的最显著情况便是演出新剧目。前文我们看到,云华不可能保证每出戏的上座都尽如人意,每逢此时,演职员分到的钱自然也就少了,而剧团并没有多余的钱拿出来进行补贴。
显然,这个方式抵御风险的能力非常薄弱。1955年竺水招在剧团改名为南京实验越剧团后,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办法:演员领固定薪水,不再发放奖金,如果演出有盈余,计入剧团公积金。这很有点现代公司的模式了,还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南越顺利完成了重组,并没有出现大的人员出入变动。
《南冠草》
左:筱幗英(杜九皋) 右:蒋鸿鳌(王聚星)
这个服装安排完全符合郭原本,杜表面为清商人,王出家
左:夏雯君 右:不认识
这飞扬的发丝
这里需要提到两位演员。一位夏雯君,她是在1955年入团的,而且好象经历过正式拜师。这无疑是竺水招在经历了54上半时期没人替代她的窘境之后做出的变动,但这也很难,因为演员作为她的B角,很显然不可能有充分的上场机会。剧团还有一位正牌的二肩小生筱帼英,通常剧中次重要的小生角色都由她扮演,比如《碧玉簪》里的王玉林;《柳毅传书》里跟着老渔翁唱渔歌的放牛娃;《南冠草》里打算劫狱的义士杜九皋。我现在能查到夏雯君扮演的角色,一是《二堂放子》里的沉香——劈山救母的沉香是竺水招本尊;另外看剧照有《天雨花》里左维明的贴身二爷。
左:筱水招(饰钱秦篆) 右:筱丹凤(饰夏淑吉)
这里的安排与郭本完全不同
另外一位演员的更替相当重要。原来剧团的二肩旦玉牡丹,她是竺水招同龄人,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云华早期戏单她的名字屡屡可见,如《琼宫盗月》里扮演红绡的知心大姐姐。【这故事蛮好玩的,一开场崔生见百姓流离,恨天恨地,要去告诉年伯,年伯反映冷淡,但热情招待,崔生看见了红绡……然后就一门心思琢磨怎么撩妹了,商芳臣的昆仑奴把红绡半夜负出,最后好象年伯还见着了崔生夫妻俩,一笑了之。我估摸着《鸯梦重温》也这个模式,一开始开宗明义,相当正道,后面专心谈恋爱去了:)——不要笑,不要笑,这个写法古已有之,那么大名鼎鼎的《悲惨世界》,里头有个很穷的有志青年为了理想抛弃九十多岁的祖父,接着讨到了老婆就回家当他的富二代去了。】《武松与潘金莲》这部戏里玉牡丹居然演王婆,有些奇怪,因为云华按说有位正式的彩老旦周馥香。此外她还在《宝莲灯》里扮演华山圣母,也就是她在剧团里的形式同芳华的许金彩非常相像,遇到双花旦的戏,会演比较成熟的那一位。这位演员至今不清楚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我一直以为是1955年,但南越的胡文哲老师问过知情人后很肯定的说不是,比这要早。但总之55年前后新来了一位二肩旦筱丹凤,她在《西厢记》里扮演崔莺莺,在《碧玉簪》里扮演李夫人,《红楼梦》中王熙凤,《莫愁女》演邱彩云。后期南越一团二团合并后,张玉琴可能更为重要些,早期《柳毅传书》的龙母也是筱丹凤,到了1963年的《柳毅传书》实况,还和电影一样是张玉琴。此外竺水招的《莫愁女》,以及老演员的回忆说竺水招《桃花扇》平时演出和张玉琴一起比较多。根据戏单可见《红楼梦》中她扮演薛宝钗。
我想找那张竺谢幕严上台献花的照片,找歪脖子也没能找到
这张已经1960年了,在北京,我竺年届不惑
北上演出经过了安徽。现如今不确定竺水招和严凤英的友谊起于几时,但很显然年前严凤英到上海参加华东戏曲会演竺水招跑了,合影小能手拍遍越剧界【尹桂芳五十年代少有和其他剧种文艺界人士的合影,硬生生被小能手拍到了你说厉害不厉害
】,单单没有竺水招。而在那以后这两个人仿佛一直挺好的,每次竺水招去演出严凤英都要送花;相对来说严凤英可能更加频繁一些到南京,她们的接触机会不算太少。
据说这里面有很多梅党,非常适于梅建国后行踪研究
期间还到了洛阳。与正在此采风《穆桂英挂帅》的梅兰芳先生碰个正着,留下这张大合影。
1955年12月演到了北京。
此行南越说是带了三出戏《柳毅传书》《南冠草》和《梁祝》。我估摸着一路上她们就靠《柳毅传书》走天下。《南冠草》不能作为票房倚靠,而《梁祝》则是由于南越在北京越演越火,演了三四个月还没离开明显戏码不够用了,《梁祝》的道具临时运送到京的。
可《南冠草》必须要带。
南越建团四十周年册上首先看到此照,十分倾倒
我竺发型不咋地,我竺气质杠杠的
现在提起郭沫若大家都很含蓄,但在当时他毫无疑问是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中国科学院院长。他的一些话剧作品此时风靡戏曲舞台,几乎没有剧团例外的,差不多进京演出的剧团都会带上一出郭沫若的剧作,而他刚刚写完的本子,油纸未干呢,就被大量剧团搬演,《蔡文姬》和《武则天》皆如此。早在南越以前,天津越剧团进京也是相同的方式,带了郭剧,请郭看,郭表示赞赏和欢迎,接着就有盛大的文艺活动。几年以后尹桂芳的芳华同样是这么做的,她带来了《屈原》。
南越的流程差不多。到京后就打出《南冠草》,专程请贴送到了郭府上。郭沫若也应邀前往。这一看结果就不可收拾,郭沫若看了非常激动,特地到后台对竺水招说:“这个戏你们改编得很好。你演的夏完淳就和我心里想的那个既是诗人又是战士的夏完淳,形象完全一样。”
【竺水招后来和商芳臣一起演《南冠草》,就对商说:你看看我有无诗人气象,不要演得不像诗人象死人-_-我竺自黑起来很狠的。】
自此后双方关系频仍,更重要的是郭沫若为南京实验越剧团——当时还只是一个民营剧团,采取了最直接的捧戏方式:他给南越送花篮,不吝赞扬,与剧组合影,把剧组重要人员请到家中做客,并以中科院名义,邀请南越进政协礼堂演出,招待在京的全体科学家。——除了最早50年就上京的东山(她们带的剧目同样精心挑选,其中就有《祝福》,这些戏更多是作为象征意义,联结纽带用的),还没有民营剧团得到如此隆重的机会。郭沫若还热情洋溢的推荐了自己另外一出戏《孔雀胆》,年轻小生配花旦,看似合适越剧,南越紧急排演,北京电台全程录音【找不到了!!!】并实时播放。——不过竺水招不喜欢段功这个角色,回宁后她再也没演过。
《孔雀胆》大理传说
段功夫妻相爱,梁王命女儿阿盖毒死段功,双双殒亡
也就是那一次,总理夫妇来看戏,随后总理亲自和老舍先生打了招呼:“你是满族人,南京市越剧团演出的《南冠草》剧本中有一些涉及到民族关系方面的词句,请你帮助作些斟酌和修改,让这个戏更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精神。”【——摘自计大为《竺水招传》】之前一直有盛传总理亲自为《南》写了唱词,这是夸大的说法,他就改了其中一两个不很恰当的称谓。可见民族方面的问题在当时看起来就还挺突出,挺严峻的,时至今日,《南冠草》复演的希望大概更加渺茫了吧?老舍同志看起来大北京老爷们儿,对越剧没啥印象,反正没有留下什么佳话
我一直很好奇在北京上演的《南冠草》是什么个版本。老老实实的说,郭沫若《南冠草》剧本格局上很一般,让夏完淳娶了妻,又让他和表姐勾搭个没完。竺水招这里删掉了盛蕴贞,把夏的妻子钱秦篆提上了重要地位,夫妻诀别,托孤,一心一意。话剧本好似一个和尚出家了六根不净,既想说这个又想说那个,世俗功名样样都爱。越剧本则斩掉了那些暧昧,令得这出戏清冷出尘,格调高雅。竺水招的版本尽管改编多次,但大框架一开始似乎就是这样的。
一九五六年初,竺水招还遇到一点小小的诱惑。她在北京演出,当时的社会气象很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特别成功,北京一切都处于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的状态,所以她的营业非常好。当时一个私人剧场——可能是吉祥戏院,就向她提出来,要不留下来吧,剧场经理打包票说可以帮助剧团在北京登记且改国营。——顺便说一句,北京剧场的老板们根据资料来看,未有经过上海私人剧场老板那样跌荡的遭遇,他们能量确实相对大一些,这话不能说是全哄竺水招的。竺水招听后没有表态,但也没有明着拒绝。这一来剧团里其他人就非常非常着急,理由很简单:如果在南京,离上海、离浙江,也就是离绝大多数演职员的家都不远,所以举团迁至南京,大家全心一意拧成一股,帮助剧团走出困境没有怨言的,一旦到北京,这种天长地远、人生地不熟,可不是很容易消化的。团里的党员还有当时共青团员中的积极分子——大抵有毕华琪、蒋鸿鳌她们,着急地打电报回南京,如此这般说了一通。南京市委立刻派人北上,把南京实验越剧团改为国营南京越剧团的一纸决定送到了北京,这样才算大石方落。资料显示,南越是南京市第一个国营剧团。据后来人的分析,竺水招的想法其实是一样的,她也不想远离家乡,但国营团决定迟迟不落,她有些着急,因此把这事吊着也借机加把火。也可见当时竺水招对加入国营已经心心念念了。
一九五六年二月正式成立南京市越剧团,郭沫若为剧团题词。三月八号,全国妇联邀请南越在政协大礼堂演出《柳毅传书》招待各国使节和专家。四月上旬,剧团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总理在完全没有事前通知的情况下,悄然来到吉祥戏院观演。随后国务院办公室打来电话,请南越去中南海,在紫光阁小礼堂演出《南冠草》。
演出完毕,竺水招和剧团主要领导及演员应邀至周总理家中作客。问及演出有没有困难,竺水招这样回答:
“我们这次出来巡回演出,各地文化部门都对我们照顾得很好,没有什么困难,只是从南方到北方来演出,路程比较远,演出器材的运输费、旅费开支都比较大,还要扣除娱乐税,剧团的收入所得不多,如卖座差一些,就做不到自负盈亏了。”
——摘自计大为《竺水招传》
次日,国务院就发出了免征娱乐税的决定。竺水招在开往石家庄演出的火车上,激动不已虔诚万分的写下了第一封入党申请书……
《武松》
补一张,除了打虎,咱还有哭戏
继续演出,剧团一路经过了石家庄、邯郸、新乡、汉口和武昌,一九五六年六月底,南越结束了第一次北上演出的任务,同时剧团积余四万余元。【1955年3月发行第二套RMB,折合比率为1:10000。】
南越这次巡回演出很成功,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圆满,不但让剧团从困境里走了出来,打了一个极其漂亮的翻身仗,且让南京市对这个新来乍到的剧团极为重视。竺水招、商芳臣、筱水招领衔的南京市越剧团从此成了南京以至江苏的一块金字招牌,具体而言就是但凡有什么文化活动,第一个接任的,那准是南京市越剧团。1958年她们南下巡演,发黄洇旧的宣传单上可见,用的“南京越剧院”名义。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随之而来的三年那个什么,竺水招心心念念盼望的江苏越剧院,可能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