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主任:呼吸学科的下一个蓝海在哪里?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呼吸学科已经经历了两次跨越式发展,下一个发展趋势是什么?

2018年3月,李强教授来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下文简称东方医院),担任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他进行过调研评估,并定下了第一个目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挺进上海综合医院呼吸学科前三。
“现在,我们基本上应该达到了。”李强教授对“医学界”说,“这三年我们从规模到学科建制,包括文章、基金、人才储备、亚专科建设等,基本上都达到了目标,未来的十四五期间,我们希望能够迈进全国一流方阵队伍。”

第一方阵

李强教授认为,一个学科的发展,既要赶上医院一个好的发展阶段,也要遇到一个想要有作为的院长。幸运的是,这两点他在东方医院都赶上了。
到东方医院工作之前,李强教授先后在上海长海医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长海医院是李强从一位小医生成长为呼吸病学知名专家的地方,从2000年5月到2014年12月,李强一直担任长海医院呼吸科主任,他认为他赶上了部队医院最好的发展阶段。
后来随着军队医院改革和他年纪渐长,李强希望能够在专业上还能有所突破,想在军队医院系统之外的医院找到机会,这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王兴鹏院长向他发出了邀请。从长海到市一,平台不同,李强就要重新思考如何去构建一个学科。
从2015年3月到2018年3月,李强教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整整工作了三年,吸引人才加入团队和着力建设专科实验室是他工作的重心。然而面临老院区改造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空间的问题,他的年龄也不允许他安心等待下去。
适逢东方医院新大楼启用,刘中民院长广揽人才,李强教授顺势加入东方医院。在李强教授迄今为止的职业生涯中,他说他对在东方医院的这三年非常满意,他来之前提的要求,医院都满足了,经过三年发展,他最初设定的目标也如期达成。
刚到东方医院时,当时东方医院的呼吸科人才储备相对薄弱,也还没有危重症和介入呼吸治疗平台。李强教授表示,缺乏这两个平台,就不敢接收疑难危重患者。
三年中,李强教授新招了十几位医生,各亚专科团队基本成型。“在临床技术方面,包括疑难病的诊治,危重患者的救治上,我们应该在国内处于第一方阵。”
空间、硬件、人才,用三年的时间,李强教授为东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他希望接下来每年都会有持续不断的成果产生,产出一些能影响指南制定的研究成果。

呼吸科的跨越发展

李强主任说,他们那一代人很幸运,呼吸学科的几次跨越式发展,他们都赶上了。
在李强主任读研究生的时代,呼吸还是一个没有多少人愿意选择的学科,因为其他学科都已经出现了一些新技术,解决了一些临床上此前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而呼吸科的医生还只能拿个听诊器听听呼吸音,药物也只有激素和氨茶碱。
“做住院医生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到急诊去会诊,患者咯血,用点垂体后叶素就没有什么好办法了,哮喘急性加重,用完氨茶碱就没别的办法了,就只能在旁边看着,慢阻肺、二型呼衰也是,用了药还不行,患者就走掉了。”李强主任说,“作为医生来说,不能够为患者解决病痛,那是最无奈、最难过的时候。”
那时候的呼吸科不只没有药、没有新器械技术,连教科书也是最少的。那时的第二军医大学的图书馆里,在李强主任印象中,心血管的教科书有两三书柜,肾脏病相关的书也有一大柜子,唯独呼吸学科,只有寥寥几本书。“就感觉看不到太多前程一样。”
这样的状态并未持续很久,很快,李强主任就赶上了呼吸学科的第一次跨越式发展:呼吸危重症的兴起。90年代初,长海医院建立起了呼吸危重病房,有了呼吸机、监护仪,也有了血气分析。“我们呼吸科医生一下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
“一些在我们这进修的医生回去后,一下就了不起了,因为会用呼吸机了。”李强主任说,“进修医生讲,此前医院买的呼吸机就是个摆设,患者要不行了,他们用一下给家属看,意思是我们尽力了,所以虽然买了呼吸机,但基本用一个死一个,后来只要一看上呼吸机,患者家属就说'完了,不行了’。”
“就是不会用,没有体系。”李强主任表示,重症抢救不能靠一个人,要一组人才能做好,呼吸重症医学的发展,为呼吸衰竭患者争取到了治疗时间,让呼吸学科实现了一次大跨越,以前束手无策的呼吸重症患者,现在能够抢救了。
呼吸学科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发生时,李强主任也还在长海医院,他说:“学科带头人一定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预判学科未来的走向,所以当时我们在国内应该是比较早的系统推进介入呼吸病的发展。”
介入呼吸病学的发展,被李强主任视为呼吸学科的又一次跨越式发展。“介入呼吸病学解决了我们内科医生原来无法诊断的一些疾病,有了呼吸介入技术后,各种疑难疾病,我们很容易就能够拿到病理检查结果了,治疗就能更有针对性、更精准。”
另外,以前让呼吸科医生无能为力的一系列疾病(像大咯血、大气道梗阻、支气管胸膜瘘等),有了呼吸介入技术后,也都能以更微创、患者更少痛苦的方式解决了。
呼吸学科经历这两次跨越式发展之后,李强主任表示,呼吸科的学科地位大幅度提升了,对优秀的年轻医生也更有吸引力了。“能够抓住这两次发展机遇的科室,就能昌盛发展,丧失一次发展机遇,一个科室可能就此没落了。”

培养院士的平台

虽然东方医院的呼吸科错过了前两次发展机遇,但李强主任来了之后,迅速建起了呼吸危重症中心和呼吸病介入诊疗中心。如今东方医院的呼吸科已有40多名医生,150张床位,疫情之前年门诊量已达15万,今年的目标是16万。
肺癌的治疗也是东方医院呼吸科的诊疗方向之一,肺癌的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也是李强主任的专长。“我们重点抓两头,早期肺癌的精准诊断,通过介入方式不开刀为患者根治;另外特别晚期的肺癌,患者有一大堆并发症,大家都觉得没办法了,但我们还有办法能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李强主任深知,学科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人才,而且他认为选人要比育人还重要。“要把寻找那些优秀的孩子当成非常重要的任务,时刻挂在脑子里,出去开会、参加学术活动、到大学讲课,一旦发现有优秀的孩子,就要想办法抓住,吸引到你的团队里来,如果一年能有两三个优秀的孩子加盟,五年之后,你的团队肯定没有问题。”
三年来,李强主任已经招揽了十几位精英加入团队。有了人,他也得以发展更多亚专科专业,如肺血管病、睡眠医学、慢性气道疾病、呼吸道传染疾病、肺间质病等。

“作为一个现代呼吸学科,在呼吸危重症和介入呼吸病两大支柱下,其他亚专科团队我们也基本都建起来了,我的目标就是,各亚专科的领衔医生,未来都要成为国内一线专家。如此一来,我们这个学科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科了。”

如今,李强主任正在着力打造专科联盟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科联盟是实现大医院与下级医院上下联动、分级诊疗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李强主任更看重的是,建立一个系统的高度紧密合作的专科联盟,就可以开展临床队列研究。
李强主任重点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为了真正实现临床研究的成果转化。“我跟我们的年轻医生讲,这些支点都打牢了,我们这个学科就是具备培养院士的平台,只要你们足够优秀,足够努力,就有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能。”

呼吸学科的下一个蓝海

呼吸学科已经经历了两次跨越式发展,下一个发展趋势是什么?李强主任已经有了判断。
“未来10年,呼吸康复将是呼吸科最大的蓝海。”李强主任说,“现在大家都看不上康复,觉得康复有什么搞头?我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随着很多急性病、恶性病治疗效果的改善,这些患者最终都会被纳入到慢性病的大池子里,将来会有大批的老年慢性呼吸患者等待着改善生活质量,靠什么?就要靠康复。”
在李强主任看来,未来谁能把呼吸康复做好,谁就能够占领呼吸学科的制高点。“如果我们现在的呼吸学科带头人,还不知道怎么去布局呼吸康复,将来就会失去发展机遇,或者说就会慢半拍。”
李强主任眼里的康复,也与传统的康复概念不同。“以前的康复是做做操、打太极拳、做推拿,未来的康复还会包括组织再生、各种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手段,最终目标都是让人生活质量更高,活得更有尊严。”
“不光是呼吸科,很多学科都一样,很多病最后没办法了,就要靠康复了。”李强主任说。
专家简介

李强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主任、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大内科及内科教研室主任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世界支气管病及介入肺脏病学会理事
亚太地区介入呼吸病联盟常务理事
中国介入呼吸病学创新产业联盟主席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介入呼吸病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肺癌学组副组长
本文首发:医学界呼吸频道
本文作者:田栋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