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性解中药之生姜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味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中药——生姜。生姜,顾名思义,就是生的姜。
那为什么称为“姜”呢?
姜者,僵也,是说它能够治疗感寒而僵直的疾病,所以称为薑(姜)。这个和之前讲的紫苏是不是特别象?没错,它们俩就是一对好兄弟,都是我们中华美食的重要调味品。尤其是烧鱼、海鲜一类的食物,更是必不可少。为什么呢?因为古人常处于风寒之中,饮食也常不卫生的时候,加一些生姜、紫苏之类的调料,既可以调味,又能散寒解毒,可谓是一物多用的典型。
生姜的药性是辛而微温,归肺、脾二经。辛温归肺,所以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证。事实上,生姜可能是我们最常用的发表药了。稍微吹了点冷风,回家以后,煮点生姜红糖水,就能预防感冒。甚至在过去,尤其是在北方,对那些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客人,进门以后要先给他煮一碗生姜汤。为什么呢?路途容易受风感寒,喝点生姜汤,可以袪风散寒,防患于末然。
当然条件好的,还可以再加点红糖。大家现在可能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往前推个30年,有生姜红糖水待客,可是很不错的待遇的。
如果是生姜和红枣配在一起,再加上桂枝、白芍和甘草呢?那就是桂枝汤。
所以你看,生姜其实是用来发散表寒最常见的药物之一。尤其是做佐使药用得比较多。因为它的力量不是特别强——如果真的很强,那就不是药食两用,而是药物了。比如桂枝,我们也把它作调料,可用得就远远没有生姜来得多,就是因为桂枝的药性比生姜要强一些的缘故。
辛就能够散结。生姜味辛,它可以散哪儿的结滞呢?生姜入脾经,所以可散中焦脾胃之结气,散胃中的逆气。胃中逆气得散,则胃气可以和降。胃气和降而不上逆,当然就不会有恶心、呕吐啦。所以生姜有很好的和胃止呕的功效,被孙思邈称为“呕家之圣药”。
生姜止呕,常常与半夏配伍使用,这就是小半夏汤。小半夏汤是止呕的祖方,是最关键、最常用的方子。但同样是止呕,半夏止呕的机制就不是辛散胃气,而是降气化痰。
这样的话,我们想想,生姜最适合哪种类型的呕吐呢?对的,胃中结(逆)气引起的呕吐。比方说,胃中寒气结滞引起的呕吐,用生姜就最合适。如果是痰湿阻滞,或者痰气交阻引起的呕吐呢?那就得用半夏了。
辛温入脾胃,就能散胃中逆气。那入肺呢?就能散肺中逆气。所以生姜还有温肺止咳的作用。生姜之辛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化饮。为什么生姜有化饮的作用?因为它辛温的力量比较强。化气无非辛热,生姜辛温力强,所以有化气之功,气化得行,则水饮自化,所以生姜有化饮的作用。
生姜辛温入肺,又能化饮,还能散逆气,所以有很好的温肺化饮止咳的作用。比如射干麻黄汤,就有用到生姜来温肺化饮。
辛香还能避秽,所以生姜也能解毒。解什么毒呢?一是和紫苏一样,解鱼蟹毒,这个我们应该是非常有生活经验的。其次,生姜还可以解半夏、南星毒。这个是生姜独有的特点。所以我们在炮制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时候,就会用到生姜。
最后要强调一点,象生姜这样辛温性质比较强的药物,热证和阴虚的病人就不可以用。同时,“多食姜则令人目昏”。为什么呢?还是与它辛散的特点有关,辛散太过则一方面热气上行扰目,另一方面伤津液而不能濡养,所以会出现目昏的症状。其实何止是生姜呢?大凡辛辣的食物,都存在这个问题。有时候麻辣火锅吃多了,可能都会觉得眼睛不太舒服,就是这个原因。
再提一下和生姜关系比较密切的一味药:生姜皮。
生姜皮是生姜根茎上切下来的外皮,味辛性凉而能利水。利哪儿的水呢?以皮走皮,所以特别善于利皮肤肌表的水。有一个名方“五皮饮”,就是把五种有利作用的皮合在一起,治肌表之水肿: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桑白皮、陈皮。这个方子做为治标之法,治疗水肿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稿约:“从头学中医”公众号是由“一小撮”热爱中医的人运营的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学习与推广。欢迎广大爱好中医的朋友们不吝赐稿。但凡与中医的学习和应用有关的稿件都可以的。录用后,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和其它自媒体将您的想法传递给更多喜欢中医的人。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从头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投稿信箱:28186361@qq.com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