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杨修作死事件,除了鸡肋之事,还有另外一件更加疯狂

作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元代的杂剧作品《陈州粜米》,意思是自寻死路,不知轻重,不知危险,在北京话、广东话、东北话中,都有用到“作死”这个词。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红楼梦》和《西游记》,也都出现了“作死”这个词,唯独《三国演义》中,没有“作死”这两个字眼,但是《三国演义》中,却出现了一位十分“作死”的角色,他便是——杨修。

杨修、字祖德,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当时是太尉杨彪之子,杨修天资聪慧,学识渊博,举孝廉后被任命为丞相府主簿,因此也被称为“杨主簿”。初为相府主簿时,曹操对杨修的学识极为欣赏,“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有时候曹操甚至感叹自己不如杨修,对杨修道:“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然而,杨修持才傲物,目中无人,也深受曹操所痛恨,终于有一天,曹操写信给杨修的父亲杨彪,道:“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这封信,算是一种警告。

然而,杨修仍然不改本性,最终因为鸡肋之事,被曹操以泄露军机为名,军法处置给杀了。“阔字谜”、“合字谜”,体现的是杨修的才思敏捷,本身这两个谜团就是曹操所设,用来考验手下谋士的,猜透这两个字母,本来就无可厚非。而鸡肋之事,杨修猜透了曹操的心思,并公之于众,曹操本就生性多疑,留这样一个杨修在身边,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杨修迟早会误事,从这个角度解读,杨修是死有余辜。

当年曹操平定汉中,想要进攻刘备,却因为马超阻挠不得前进,想要退兵又难以再次发起攻击,一时间曹操犹豫不决。夜里,曹操手里拿着鸡肋,一直在叹息,一时间入了神,随口说了一句:“鸡肋,鸡肋”。旁边的夏侯惇以为是口令,传达下去,杨修听到了,便道:“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

很快,周围声响惊动了曹操,他跑出营帐一看,士兵们匆匆忙忙收拾行李,曹操追问何故?夏侯惇将杨修的话转述给曹操,曹操听完大怒,下令杀了杨修。

然而,曹操要杀杨修,可能不仅仅是因为“鸡肋”这一件事,有人推测,还可能是杨修参与了夺嫡,所以被杀。当然,也有可能是各种原因糅合在一起,从曹操写给杨彪的警告中,可以推测,曹操一忍再忍,最后实在忍无可忍,便杀了杨修,鸡肋之事,仅仅是压倒杨修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杨修作死的事件,不仅仅只是鸡肋之事,还有一件更加疯狂,那就是杨修毁了曹操唯一的一部军事著作《孟德新书》。如果根据《魏书》,曹操确实写过《孟德新书》:“太祖自统御海内……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

然而,曹操的这唯一一本军事著作,并没有传世,而是神秘的消失了。于是《三国演义》中杜撰了这样一个情节:

话说当年,杨修拿出曹操的《孟德新书》一看,直接说是仿造《孙子十三篇》的,旁边的张松前来投靠曹操,却曹操却不礼遇他,本来就心怀怨恨,于是张松借刀杀人,拿起《孟德新书》看了一遍,随后一字无差的背诵了出来,并说这是战国无名氏所作的。

张松的潜台词就是曹操抄袭盗窃古人。其实这一切只是张松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曹操百口莫辩,一怒之下,将《孟德新书》给焚毁了。

而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便是杨修。

虽然杨修智慧过人,但是他却恃才傲物,毫不掩饰,可能有时候本是无心,但是口无遮拦展示自己的聪明,有时候也会误大事。这便是杨修之死的原因。

杨修死后,曹操赠送杨彪许多礼物作为补偿,表示自己内心的愧疚。然而曹操此人极其复杂,他的这种举动,是善意还是作秀,只有曹操自己心里知道。

曹操问杨彪:“公何瘦之甚?”

杨彪回答道:“愧无日磾(金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