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的「独处之道」是什么?

「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这句话或许是陈道明最贴切的写照。如今,他已63岁,算是「油腻男」中的一股清流。

事业上,他追求忘我,冯小刚说:「陈道明是一个清高到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

感情上,他忠贞不二。不喜应酬,却爱回家陪在妻子身边,这在「老牛吃嬾草」盛行、「陈世美」比比皆是、娱乐圈换妻如换衣的今天,的确是难得。

生活上,他弹钢琴,练书法,读书……创造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

做人上,虽然泥泞里滚过,卑躬屈膝地活过,却靠着自己独特的智慧,成为经历生活打磨,岁月洗礼,依旧内心清明的人。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社交可以摆脱孤独,获得幸福吗?

很多人误以为社交是摆脱孤独、获得幸福的最简单有效的途径。事实若真是如此,为何聚会场面越大,欢腾之后越感觉枯燥无味、内心空虚,幻灭感接踵而至?

反观自身,不难发现,当我们置身于人群中时,我们的本性开始随着对象而「异化」成为不同的模样。面对「异己者」,面对有利益诉求的对象,面对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人,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忍让、迁就、撒谎、迎合,时而拘谨,时而张狂,时而失落,时而兴奋。总之,内心没有一刻是安宁、平和的。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试图用连续不断的快感、欢乐、享受来掩饰悲惨的人生,逃避真实的百无聊赖的自己。但,天总会黑,人总要「卸妆」。

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独处的本质

叔本华曾说:「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能感觉到自身。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

因此,懂得高质量独处的人,选择了真实的人生,拥有了灵魂的自由和平和的内心,又谈何孤独?

独处让我们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

启迪多元思维

为何优秀的人都是善于独处的人?

独处是一种高级的能力。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便越孤独,也更偏爱独处。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谈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因为在社交聚会中,每个人都获得了平等的权利,而这又导致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权利和要求,尽管他们的才能素质参差不齐。

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而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的谈话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为了获得大家的认同,优秀的人不得不拒绝大部分的自我,抛弃是非,隐藏个性和优越之处,变得平庸和狭窄,用示弱和所谓的「和光同尘」去换取他人的好感和那份虚幻的归属感。

但一个人越有价值,越会发现,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

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多,那么,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这些人头脑里面的思想活泼,奔涌不息,不断更新;它们玩味和摸索着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多种现象,并将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和思想进行「互联」。

相比之下,内心空虚、平庸之人则喜爱与他人交往,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自己来得更加容易。此外,在这世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受到人们的强烈的关注,受人注意的东西往往缺乏真正的价值。

因此,一个具备了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人未必不合群,他们只是更偏爱独处。他们会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独处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自我赋能,更是一种自我认知。

正心正举

如何平衡独处与社交?

人是群居动物,尤其在年轻时,大部分人对于孤独生活的晦暗面是无法忍受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内心尚不够丰盈和强大,需要外界的刺激和反馈来获得自我的确定性,即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

然而这样做只会导致恶性循环,让自我「四分五裂」,成为他人的奴隶,并在痛苦和无聊中沉沦。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在人群中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避免成为对外界关系过分依赖的「乌合之众」,从而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和人格独立,出淤泥而不染。

具体如何做呢?

不要随时随地马上把想法告诉他人。

对别人说的话不要过分当真。

不要对他人有过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还是思想上。

对他人的看法,锻炼出一幅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这是培养宽容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永远保持空杯的心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习惯性的反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拨迷见智

孤独在外,自在在心。

开启自在之门

人在独处时,花鸟虫鱼、明月清影皆可为灵性之友,成为广漠人生里的点点诗意,欢喜而真实,这远胜于在人群中虚假的狂欢。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人只有在独处时,心灵方能游于天地之间,与生命、宇宙对话,发现世间万物之美。最终达到「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境界。

独处让人反思,让人清醒,让人看清自身的渺小,看清生命的真相,不为浮名所迷,不被虚利所惑。心无挂碍,自能不囿于得失,不困于成败。心清静了,人生自然澄澈如水,在精神的世界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Q:陈道明的「独处之道是什么?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