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怎样才能“迭代升级”?
文丨大胯 · 主播丨苏木
现在许多年轻人对于哲学类问题不是不关心,就是觉得没有太大的必要。比如,“如何拥有一个更好的人生”这一类的问题很容易被判定为“鸡汤”,觉得不足以思考,但是这个问题本身出现了问题吗?
并不是。
就好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早已不能唤起人们的深度思考。但在书到用时方恨少时,就悔不当初……
“更好的人生”表面上看是一个泛泛类的话题,但深层次思考之后,会发现它主要是以下四个关系的结合。
一、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网络上曾流传着这样一段对话:
问:白天,我工作繁忙,甚至连饭都吃不上,下决心晚上要早点睡觉;可是到了晚上,我怎么也放不下手机,一刷就到12点了,怎么办?
答:不是工作的问题,也不是手机的问题。而是如果你放下了手机,你就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我们通常会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与他人协作,才能获得资源。但更多的情况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我们通常会隐藏了大部分的自我,来取悦他人。这种类型的社交越多,人就会变得越浮躁。
乔布斯、雷·达里奥、尤瓦尔·赫拉利、科比·布莱恩特等各界成功人士都曾表示自己每天都会进行适当的“冥想”训练。因为冥想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精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进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阿尔图·叔本华曾说过:
完全、真正、彻底地感觉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是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宝贝。年轻人学习人生智慧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享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孤独”却“不孤单”,是内心富足的表现,能够和自己融洽相处是人生的至高智慧。
二、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孤独”和“与他人的关系”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哪怕是在真正独立之后,大部分人还是会主动投入和他人的关系当中。而这次是他们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
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同样,当别人与我们交往的时候,我们也要明白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这样,我们就给了自己自由,别人也有他们的自由。
自我的独立并不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因为从本质上来看,一个信奉独立和自由的人,同时也是相信人性向善的人。
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的本心是自私、无情的,那么“独立”自然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绝。所以,这类人就会使用一些诸如孝道、忠义之类的规则去约束别人。
即使没有逼迫、妥协和忍让,一个人仍然愿意对别人表达善意,那“独立”反而会在人与人之间的支持和帮助之间,增添几分主动和自愿。
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也就不去担心别人是否会失望,也不会期盼别人的回报与感激。我们的付出,只是出于自己的本能,尽管我们深切地知道“我们不必这么做”。
“独立”不是人际关系的终点。相反,只有在人际关系中独立了,我们才能真正地以一种成熟的姿态投入到一段关系中。
三、如何看待自己与财富的关系?
对于财富的价值观,有的人会选择“为了挣钱而挣钱”,而有的人是为了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然后顺便挣到了钱。
在旁人看来,这两类人可能最后都挣到钱了。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分清他们谁的思想更高尚,谁的思想更平庸?
往深一步思考,第一类人把地位、荣誉或财富当做了终点站,而总有另一类人在看清了这样的现实之后,反而选择把地位、荣誉或财富仅仅看作了里程碑——对于他们来讲,这意味着新的开始。
但在完成里程碑的过程中,他们早已挣到了第一类人想要的一切。只不过他们的目标并不止步于此——星辰与大海对他们的意义可能更重要。
绝大多数人没有过“财富自由”之类的巅峰体验,但并不代表这类体验不存在。所以,对于已经达到这种巅峰体验的人来说,他们很容易被绝大多数人误解。这才有了那句话:“高处不胜寒”。
实际上,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他们呢?
人们热爱财富、喜欢金钱,是很自然且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对于财富的追求的首要目标不应该是财富本身,而应该是“如何智慧地处理财富”。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曾说过:为聚财而活的人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除非我们知道如何将财富转化为快乐,这是一种需要教养和智慧的艺术。
四、如何体验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悲观主义者会认为: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只有痛苦是真实的。
但我们也可以转念这样理解:在我们还没有看清幸福的边界之前,追求幸福的路至无止境的,这时候的幸福就是欲望,而欲望一旦被满足之后,就是更大的欲望。
换句话来说:理性的人生,不一定要无止境地追求快乐和幸福,而应该追求平静。
如此看来,生活中的那些没啥痛苦、烦心事的平静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
只不过,得到的或已经拥有的东西,我们并不一定会珍惜;一旦失去了,我们就会觉得痛苦。
举个例子:
一位老和尚把一盆兰花托付给小和尚照料,不料小和尚不小心把兰花摔碎了,很自责。但老和尚并没有责骂小和尚,反而安慰他说:“我们当初养兰花是为了开心,可不是为了某一天兰花摔碎了而伤心呀!”
而辩证主义的价值观也告诉我们:
想要知道一个人幸福与否,不应该问他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而应该了解他有什么烦恼和伤心的事。
因为使他烦恼的事情越少,那他的幸福指数就越高。一个人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与他的欲望大小成正比——欲望越大,就越容易感受到痛苦。
开启自在之门
实际上,“更好的人生”就是下一个阶段的自我,否定上一个阶段的自我,比如:
· 我们认定自己是某种人,后来发现,其实不是这样;
· 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人际关系,后来发现,也不是这样;
· 我们觉得自己会走上某条人生道路,后来发现,同样也不是这样;
· ……
这种否定,就是我们人生的发展过程——这种“否定”,不是之前是“是”,然后生出了“否”;有了“对”,继而又“错”;而是“除了这个,还有更多”……
我们就是在不断对自我的否定中,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
它不仅是“否定”,更是“继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