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铁锚洲上的刀客

几乎每年的11月中下旬开始到新年的元旦之后,戴恒阳都要和附近的一些村民登上长江铁锚洲,开始他们一年一度割芦苇的刀客生活。割一亩120元,还要负责打捆,尽管很累,但对这些土生土长的江边农民来说,已经很知足。图为38岁的小蔡是刀客里唯一的女性。

早晨5点多点,长江铜陵胥坝乡,63岁的戴恒阳就开始起床,在简单地洗漱、用过早餐之后,带上磨好的柴刀和桌子上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的一袋米、一瓶小菜,开始上路。当然他不会忘记自己的一瓶125ml白酒,这些是他中午的伙食。图为中午,戴恒阳负责给同伴们做饭。

此时,室外东方天空刚刚泛出蓝色,气温降至零度以下。老戴紧走几步赶上了已经上路的同伴们。图为,累了一上午后,刀客返回吃午餐,他们一天一个人一亩地都割不完。

戴恒阳所在的胥坝乡本来就是长江的一个冲积洲,从铜陵前往胥坝乡需要过轮渡。

而戴恒阳从家里前往铁锚洲割芦苇,还需要渡过洲上的一条支江,尽管路程并不远,但他们还是起得很早,最重要的是希望早一点到芦苇滩,可以多一点时间割芦苇。图为铁锚洲是一片湿地,风景很美。

戴恒阳今年他已经干了一个多月。好在家就在附近,可以早出晚归,和过去的那些外地刀客相比,要自在很多。图为上洲上割芦苇,通常几个人配合分组,不过小蔡一个人一组,她50多天砍了几十亩地。

“这铁锚洲春夏秋冬四季都很美。”戴恒阳说,“春天这里有油菜花,夏天是成片碧绿的芦苇滩,秋天和冬天,这些芦苇金黄金黄的,你们城里是看不到的。最重要的是这里吃的都是绿色的,鱼是长江里的,鸡鸭都是自家养的,蔬菜是菜园里种的,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来玩。”图为刀客一年一季,持续两个多月。

戴恒阳一边“呼哧呼哧”踩着结冰的田埂和结满霜的枯草,一边和同伴们说笑着。半个小时后,戴恒阳和同伴们都来到铁锚洲上。此时太阳还未升起,东方泛出的红色光辉,将整个铁锚洲笼罩在一片红黄之中,在这个寒冷的早晨增添了一丝丝暖意。图为早晨,地上结了厚厚的霜,非常冷。

“现在在这里割芦苇的都是本地人。”40岁的程大玉说。长江铁锚洲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工栽种芦苇,后来不断“繁衍”,以至于发展到后来的一万多亩。图为刀客每天从清晨一直到天黑,重体力活,非常累。

每年的秋后,便有大批的刀客云集到芦苇滩割苇。“前些年,这里每年的这个季节除了本地人,还会吸引来自湖北和六安大别山区的人,他们吃喝住都在洲上。”图为刀客对刀要求很高,半天要磨一次。

程大玉从十几岁开始登洲当刀客,已经20多年了。“现在收割一亩地,只有120元,还要包括打捆,一天从早到晚忙下来,腰酸背痛,动作稍微慢一点,100元都赚不到,外地人越来越少。”图为身高臂长的程大玉,几乎一刀就是一捆。

“多苦的活啊?我们中午自己烧饭,手套一只月就要耗费十来双,手被割破是常有的事情。”程大玉说。

“240多亩!”看着身后已经倒去的大面积芦苇,戴恒阳有些得意。“这是我们6个人一个多月的收获。”抵达芦苇滩之后,戴恒阳和同伴们就开始割芦苇。伴随着“呼啦呼啦”的割苇声,一片片芦苇应声倒下。“这些芦苇将被装船运往下游造纸。”图为做饭都在芦苇滩一边,非常小心,一旦着火不堪设想。

图为中午回来,他们用淘米水洗手。

图为刀客们开始用午餐。

图为他们中餐的菜都是从家里带来的,冰凉冰凉的,依靠饭的温度热一下。

图为戴恒阳6人一组,吃饭都在苇地里。

图为戴恒阳在喝酒,他说酒可以解乏。

“以后,可能就看不到这样大面积的芦苇滩了,我们也不用再登洲割芦苇了。”戴恒阳说,原本铁锚洲上的芦苇滩有数万亩,后来因为栽树面积缩小了一些,加上现在长江修建三峡大坝后,铁锚洲已经持续很多年没有被水淹没过,一些人开始对这片土地产生兴趣,前几年上有的村庄就已经将一大片芦苇滩承包给别人开垦,种上麦子。图为饭后,疲惫的刀客简单小息一会。

拍摄手记:

几次到铁锚洲采访,发现芦苇滩逐渐被麦地取代,难免有些失落。

同样失落的还有戴恒阳这些村民,并不是因为他们将失去这片相伴了几十年的芦苇滩而当不成刀客,少了一份收入,而是对这片芦苇滩风景的留念。

和戴恒阳一样有些不舍的还有53岁的村民程享开,在他看来2000多亩的麦子并没有2000多亩芦苇重要,“至少看起来要舒服一些,至少每年还会吸引一些城里人来看看。”

从万余亩到几千亩再到,铁锚洲上的芦苇滩还能坚持多久?来年刀客们还能不能回到铁锚洲?从本世纪初,国家提出退耕还林政策,之后又多次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目的是希望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恢复植被。眼下各地正在打造湿地,目的也是希望用湿地来改变城市的空气。

遗憾的是,随着新一轮开发,铜陵胥坝铁锚洲耕地不断扩大,芦苇滩面积越来越小,可能短期内耕地承包带来的经济效益比芦苇来得更直接,但从长远来说对环境的影响可能难以估计。

也有专家建议,将这片芦苇滩保护进行生态开发,其价值未必比麦子经济效益差。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今年当地提出打造生态休闲之乡,依托丰富的铁锚洲原生态资源,探索开发“游铁锚沙洲、忆渡江历史、观天池芦苇、赏江套荷花、品特色江鲜、采锚洲四宝”等一系列特色旅游项目。摄影师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停留在纸上的规划,更希望有志者前来关注开发这篇湿地,或许你的到来就会留住这片湿地。

(0)

相关推荐

  • 徒步江滩,邂逅芦苇荡

    徒步江滩,邂逅芦苇荡 文/张满华 libera 初冬的武汉,风和日丽,看完画展,在美术馆附近吃过午餐后,考虑到今年的菊展已近尾声,于是改变了一下行程,没有去解放公园看菊展,直接步行去江滩,看看入冬后的 ...

  • 从后滩公园到卢浦大桥

    从地铁7号线后滩站出,到后滩公园其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沿耀元路由东到西来到耀江路,就到了黄浦江东岸. 站在黄浦江边,面前长满芦荻的沼泽中,是老码头留下的一个个巨大的水泥桩柱:放眼对岸的徐汇滨江,却 ...

  • 《常熟踏春》之二:沙家浜(原创摄影)

    沙家浜景区北扩之后,占地4000余亩以水面为主的土地,建成湿地生态保护区,与芦苇荡风景区连成一片,使之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保护和旅游观光胜地之一.湖光山色.芦苇低雁,更有菊黄蟹肥--国庆.中秋期 ...

  • 香溪镇洲上行政村概况

    香溪镇洲上行政村概况 洲上村距离香溪集镇西偏北1500米.村民委员会驻洲上得名.明代洲上是个沙洲,后因兰江改道,沙洲逐渐扩大,住户成村,故名洲上.地属平原,区域面积1.33平方公里,耕地516亩,山5 ...

  • 走进香溪镇洲上行政村:民国初期兰溪名流盛赞刘金台与夫人

    走进香溪镇洲上行政村:民国初期兰溪名流盛赞刘金台与夫人 洲上村距离香溪集镇西偏北1500米.村民委员会驻洲上得名.明代洲上是个沙洲,后因兰江改道,沙洲逐渐扩大,住户成村,故名洲上.地属平原,区域面积1 ...

  • 长江在历史上出现过几次“断流现象”?为何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人民的母亲河,在中国是十分重要的两条河,这两条河不仅养活了许多人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意义.长江是我国的最大的一条河流,同时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是世界第三大河, ...

  • 【美丽兰溪】兰江上的洲上村

    兰江上的洲上村 洲上村位于兰江的北岸,在清代及民国时期是一个比较繁华的集镇. 明代洲上是个沙洲,明代永乐丙申年(1416)洪水横流,泛滥于兰溪县,汇潭村吴氏家居房屋破坏,凶荒之后,吴元辅公迁居于由荒滩 ...

  • 1870年7月13日 长江上游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

    在151年前的今天,1870年7月13日(农历1870年6月15日),长江上游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 1870年长江大洪水淹没区域 1870年(清同治九年,庚午年)洪水是长江上.中游的一次特大洪水.自1 ...

  • 丽村梅溪洲上:秀毓山川有古风

    这里曾是个美丽的村庄.从丽村镇政府门口,过中心小学往北转一程山路,未几,畲上村前左拐入阡陌,穿邹坊,绿野间一片树林拥簇,旧屋隐约便是,遗世而萧然. 步入小村,杂树繁密藤蔓迷离,房前屋后枣树.柚树.桃树 ...

  • 知道什么叫流域型洪水么?浩浩长江,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洪灾悲剧

    长江,什么状况会形成流域型洪水? 荆江大堤 所谓流域型洪水,即整个长江流域险象环生,洪灾连片,如:1931.1954.1998这样的年份洪水.而因洪水为害酿成全流域洪灾,若非满足如下条件,只可认定为局 ...

  • 陆生作:九里洲上一缸藏

    新春.讲古. 紫竹园,双眼塘,若要银子,tang里tang.这是流传在九里洲上的一缸金银财宝. 九里洲曾因梅花闻名天下.洲上有庙有庵.在郭侯王庙(中华庙)左前方百余米处的水泥路旁,是余庆庵.庵距富春江 ...

  • 白鹭洲上的悲剧

    近日整修旧书,这一本<光>周刊,是一九四六年六月十六日出版的,前后封至少有二十个裂口,书页已经散开了,这种期刊用纸含硫高,纸质发脆,再不修补,随手一翻,有可能再开一个大口子,封皮上还用毛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