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玉】冯萌献先生二三事

冯萌献先生二三事

【推介语】楹联:挂或贴于楹柱上的对联,泛指对联,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看到这个解释之后,不少人就会认为“对联”跟“楹联”是一回事,其实不然。简单打个比方,对联相当于“造句”,而楹联则是“作文”。也就是说,楹联作为汉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只有达到文化(文学)修养一定的高度之后才能完成的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思想蕴含,否则只能叫最对联。如同美术字写得再好,也不能算书法家一样。“楹”是柱子,“楹联”是可以挂出来欣赏的对联,所以说,“楹联”一词的产生,显然是为了区别于“对联”。“楹联”与“对联”有雅俗之分。

本文是屈军生对自己与恩师冯萌献老师之间的交往的回忆,楹联创作自己是门外汉,就是对联自己也只是略知皮毛,但文中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追思之情令人感慨不已。

兴平冯萌献先生是我学楹联的恩师之一。他老人家虽已仙逝将近三载,但每每读其寄我手札,总感觉先生未曾离我而远去,时时督促我学习!

我是先结识兴平联家杨宏德先生的。在杨老的引荐下,结识冯先生的。后来,关系非常要好的杨冯俩先生就成了我的对联老师。在以后的时间里,冯老经常教导我,可惜自己学艺不精,无法撰出佳联而愧对老师的提携和奖掖之情。

乾县有几位文友爱好对联,经常在一起探讨切磋。冯老了解到具体情况后,来信让我和有关同志把这些同志组织起来,争取在二三年内把乾县的楹联学会搞起来。并让我把愿意加入省楹联学会的同志统计一下,以便及时办理入会手续。在冯老的指导下,我几经奔走,终于成就了“乾县老年诗词书画楹联学会”。并诚请冯老来乾县搞过一次楹联知识讲座。后来我本人发展了崔岳、孙公正、段鸣航、刘跟阳诸同仁加入了省楹联学会。通过学习会刊《三秦楹联》,大家都有所进步(见冯老的亲笔信)。

我常写信向冯老讨教,并请冯老掌眼把关我自撰的对联。在冯老的无私帮忙下,有所进步。

冯老通过我对乾师的豆万龙同学进行对联教导和提携,促使其在乾师毕业时,成功搞了一个书法对联个展。这个展览对其影响深远,使其走出陕西,进军京华。而今万龙先生在对联诗词书法方面,有长足发展有较大影响!我敢说,若没有冯老的慧眼识珠、倾心帮忙和鼓励提携,万龙先生也可能在某个县城的学校舌耕笔耘一生,漠漠无闻,无多大建树(见信札照片)。

先生的教诲,感人至深。先生的人格魅力,影响广泛。先生的文采,流馨千古。先生的精神,令我等顶礼膜拜!愿冯先生留世的大作,时常丰富滋润我们的心田!

2018.3.1.元宵佳节前夕于长安旅次。

说明:冯萌献男,1940年8月出生,陕西省兴平市人。无党派爱国人士。曾任兴平市文化馆副馆长、督导、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等职。市政协六届委员,七、八、九、十届常委,咸阳市政协二、三届委员、四届人大代表。

发表小说,散文等50余篇(部)。创作小戏8个,大型剧本《碧海银花》、《启棺辨贤》、《三巴掌》(合作)等10本,上演5本,均获奖。其中《女皇与公主》(亦《琵琶公主》,合作)获陕西省二届艺术节剧本银奖,并参加了中国二届艺术节荟萃,省电视台制作成电视戏曲艺术片。10集电视连续剧《魏野畴》(合作),被评为全省党史优秀教育书籍。创作长篇小说1部,对联2000余副、诗歌多首。对联曾获中央电台迎港归三等奖、翠华山征联1等奖及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10多次。有的联作被名胜景点刻制悬挂。合作编著出版了《可爱的兴平》、《兴平名人故事》等书。主编《兴平文化》《兴平文史资料》多期。曾获省政府、省政协、中国民间文学总编会、省文化厅等部门先进工作奖及省总工会自学成才奖16次,艺术成果奖22次。现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兴平市楹协主席、省作协、剧协、曲协、民艺家协会会员、市作协、民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杨宏德,当代著名联家,1933年生,陕西兴平人,号“关中道人”,长期从事军政工作。为中楹会名誉理事、陕西省楹联学会顾问、兴平楹联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兴平书协顾问。2006年10月13日在陕西兴平病世,享年74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