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轶事|潮州方言百余年音韵演变

潮州是粤东最早开发的地区,潮州方言指潮州汕头一带的闽语,目前使用人口600多万,如果连同后来繁衍的揭阳和汕尾市,应有1000多万人。粤东闽语自宋代后陆续从闽南地区迁移过去,1000多年来这里的闽语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还保存着闽南话的基本面貌,一般都认为是闽南方言的变种。19世纪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把汕头开放为通商口岸后,不少潮汕人陆续向东南亚移民,形成了“潮州帮”,在泰国定居的尤多,使潮州方言成为粤东和港澳、东南亚地区一种有影响的汉语方言。随着汕头港的开放,大批西方传教士进入潮汕地区后,记录了百余年前的潮州话,其中也包括潮人带到泰国的家乡话。由于潮汕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本地人也先后研究了自己的方言。将教会罗马字记录的语料和现在的潮州话作比较,考察这一重要方言在百余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就成为十分诱人的课题。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学文库”之《潮州方言一百多年来的音韵演变》(徐宇航著,2018年12月版),就是关于这项研究的一部有价值的成果。

该书最大的优点是在材料收集上下足了功夫。关于19世纪的罗马字语料,作者搜罗了12种,大多属于19世纪下半叶,不少是名家之作,有语言学价值的几乎都囊括在内。全书对于各书作者和书中体现的音系和字母符号也作了详细分析,拿来做比较的现代潮语的材料和论点,则有李新魁、李永明、张盛裕、施其生、林伦伦、张屏生、庄初升等人的研究成果,既是广泛的也是高质量的。正因为比较研究的两头都有丰富而坚实的材料,所作分析就有充分的说服力。时下相关专题研究不少是材料搜集不足、理论发挥过头,该书作者这种“跑马拉松”式的硬功夫值得赞扬。全书另一个优点是对潮州话200年间变化所作的比较,能抓住主要特征做详细考察。潮州话语音演变中,声母和声调变得少,韵母变得多,书中把重点放在韵母,对各项变化都进行了详尽说明,并且理出演变的历史顺序,所作分析比较有说服力。

除此之外,该书在运用19世纪罗马字语料和现今潮汕话做比较的同时,也观照了和罗马字同时代出版的地方韵书的材料。潮汕人继承了闽南人关注自己方言的传统,19世纪后就陆续有潮州话的记录,如《韩江闻见录》(1797)、《潮声十五音》(1909)、《潮语十五音》(1911)和《击木知音》(1911)。近年来也有些学者对此做了一些研究,该书作者经过仔细比较罗马字语料、方言韵书和现代方言,理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令人信服地纠正了一些学者判断的两种“十五音”是汕头话,《击木知音》是潮州府城话的结论。

从本土闽南话到潮汕话,字音存在大量文白异读是其重要的特征。字音文白读的异常消长是潮汕方言和其他闽南话、方言不同的重要特点,作者在书中称为“白胜文衰”,并就此作了恰当论证。正如陈泽平在评审意见中所说:“不恰当地将属于历史音系学范畴的音韵层次分析作为切入角度。分拆成音类的字音失去词汇和语体的依托,说明不了文白消长变化的实质,吃力而不讨好。”

闽南话的文白异读固然反映了不同音类的历史层次,但它又是和词汇、语义和语体的差别相联系的,潮汕方言的文白异读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这里试举出几点:就单字音说,以山摄字为例,文白异读有厦门、潮州共有的(反饭旦滩烂安寒天年先见);在潮州有缺文的(半潘满胆山敢面千件牵);也有缺白的(前煎箭连篇拦)。就多音词语说,以梗摄字为例,在潮州话中,青草、青春、青年、青蛙、青梅竹马、青云直上的“青”是白读;清册、清白、清单、清高的“清”是文牍,“清闲、清醒”是前文后白;“结冰、请教”是前后皆白。

潮州话还有比闽南话更多的训读音,例如“人生、人情、人物、人间、人微言轻”,所有的“人”都是训读的“侬”的音。除此之外,潮汕话的“白胜文衰”还有方言口语强盛的社会文化原因,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只用音类演变的历史层次,难以解释潮州话的文白异读;就是字词的常用度和词汇的语体特点和时代先后,也呈现出复杂的相互作用,只有作深入比较和综合考察才能探知其真相。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研究方言的语音并不能完全撇开词汇和语法。早期的方言研究在这一点上有缺陷。

书中指出,综合19世纪罗马字语料记录,系统探讨潮汕地区方言百余年来词汇特征、句法结构演变的著作尚未问世。补充这一环,对拓展方言研究广度、推进方言研究深度,皆有重要意义。我们期待作者在这方面的新成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0)

相关推荐

  • 被五条人笑死的你,知道他们唱的也是闽南语吗?

    宁愿"土到掉渣"也不"俗不可耐"的五条人突然火了?<乐队的夏天>播出前两期后,观众们都被猝不及防就换歌,一言不合就穿拖鞋上场的耿直乐队"五 ...

  • 【知识】闽南语的渊源、谱系大分类——原来是这样区分的啊

    归类 从语言系统来讲,闽南语被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认为是一种汉语方言.然而西方学者大多不认同此说法.理由如下: 第一,关于现今的不同汉语,其到底是不同的"语言"或"方言&q ...

  • 百年前的厦门话和现在不一样?

    建筑高度的背后,往往代表的是一座城市的发展速度.这一周分享的周历正面图为厦门最高建筑双子塔.在建设者们的打造下,厦门朝着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目标一路高歌猛进.与此同时,厦门话的生存空间似乎正遭受着挤压- ...

  • 明清两代,闽南人是怎么说话的?

    明 清 闽 南 话 今日闽方言的直接祖先早在魏晋之际就开始逐渐扎根于闽南地区,可以说,闽南人民说闽南话(及其祖先)已经有超过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但古代没有手机也没有录音机,时空穿越技术也尚未成熟,我们 ...

  • 鲁彦《厦门印象记》:“听没有”的厦门话

    鲁彦<厦门印象记>:"听没有"的厦门话 鲁彦夫妇于鼓浪屿寓所(1930年) 清乾隆末年,江苏名士赵翼到厦门公干.期间,赵氏在福泉漳之间频频跑动,与闽省各类方言作密切接触 ...

  • 最难懂10大方言四川话竟然上榜,第一你猜不到!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语言是拉近人与人关系的催化剂,尤其是在地域辽阔的中国,东西.南北各地区的差异尤为显著,这种差异着重表现在各地的方言上.我们都知道,十里不同语,不同的乡.镇.县.市都有自己 ...

  • 大学宿舍最难懂的十大方言,你家乡排第几?

    上大学平时大家沟通都是说普通话的,某一天宿舍内曾发生如下对话. 舍友A指着地面对另一个室友F说:帮我拿下"镯子". 室友F原地转了一圈:???,地上哪有"镯子" ...

  • 学林轶事|严以治学 笔耕不辍——历史学家蔡美彪的学术贡献与治学

    蔡美彪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所研究员,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立传的历史学家.近年来,他先后获得"中国蒙古学奖"以及"全国离退休先 ...

  • 学林轶事| 王阳明的至圣之道

    成就圣人的理想人格,是儒家自孔子以来最为坚定的信仰.虽然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荀子也说过"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 ...

  • 学林轶事| 寻常人家有清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学林轶事 | 从“诗话”说开去

    日前在小区里散步,有邻居突然问我,"诗话"是什么?能不能给简单介绍一下?我问他,为何对此感兴趣?他说,孙女大学读的理科,现在毕业了,突然说喜欢古典诗词,想考文科研究生.但毕竟她没有 ...

  • 学林轶事| 追随龚书铎先生问学记

    [核心提示]在当代中国,凡读过大学历史学专业的人,对龚书铎的名字不会太感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大多数同学上课使用的中华书局版<中国近代史>教材是由龚书铎等人编写的:二是在任课老师开列 ...

  • 学林轶事| 《吕氏春秋》题旨新解

    "春秋"一词,本是年.岁之意.古人认为春是萌发生长的季节,秋是成熟收获的季节,春秋连称就代表一年或一岁,后人便把它引申为编年体史书的称谓.唐人刘知几在<史通>中说:&q ...

  • 学林轶事| 叶嘉莹的文学生命之源

    叶嘉莹是当代知名的汉学家,她将西方文论引入古典文学研究,旧学新知熔于一炉,别开生面,独辟新境.就学者而论,足称泰斗:就诗人而言,亦允推大家.叶嘉莹自开户牖,走出了古典才女之小我,获得了心灵的突围.她在 ...

  • 学林轶事|“南中泰斗”方国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学林轶事| 印章款识里的“朋友圈”

    款识,原指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颜师古云:"款,刻也:识,记也."在印章中,则指由篆刻家刻于印面之外的四个侧边及印石顶部与印文相关的文字.图像等内容. 据<魏书·世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