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创新和日式改善

早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家号召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此后,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2016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比如,蒸汽机的发明触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福特汽车流水线的诞生使美国成为“车轮上的国度”等。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主要有两种: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互相促进的过程。

国家在创新方面的政策指引前所未有的强烈:在企业和科研院所组织层面鼓励科技创新,在高层次企业家层面鼓励管理创新,在广大普通技工层面推行工匠精神,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开创中国的智能制造2025高科技产业发展新局面。

我们每一个身处中国历史上这个最好发展时代的人该如何积极响应呢,我们不能一哄而上再一哄而下,俗话说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讲创新,我们必须仔细研究两个国家,美国日本,一个是西方国家,GDP世界第一,一个和我们一衣带水的东方国家,GDP世界第三,世界上两个科技最强的国家,研究他们的创新历史,也许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美国1776年7月4日建国,短短118年,1894年经济总量超过日不落帝国英国,1945年二战后,从政治、军事 、经济全面取代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大地位。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有三大要素:组织、物和人

自华盛顿将军建国到《独立宣言》的出台,美国制定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这二百年来证明,美国的社会制度符合美国的社会需要,这是“组织”;

美国有相当大的国土面积,丰富的矿藏资源,这是“”;

美国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绝大多数移民,包括人才,就有了创业创新的执行者---,前面两个是基础,而人是主宰国家发展昌盛的重要力量,人代表了创新主体。

日本,它现在的成功,不仅仅是二战以后的奋发图强,懂一点日本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与它19世纪60年代末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即明治维新密不可分。

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那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日本上上下下早已具备了创新的体系和创新的思想, 1945年战败后重建,只是重新走上既有道路而已,短短20多年时间,从战后一片凋敝至1968年GDP超过西德跃升为世界第二,可见思想体系开放远胜于物质禀赋

美式创新是颠覆式的,日式改善是渐进式的

美国人崇尚英雄主义,喜欢西部牛仔,喜欢独来独往一招致胜。

美国人的发明创造推崇0到1的跃变,乐于颠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

就拿现在的硅谷,美国一系列创新成果的发源地,但那里的人们不一定尊敬市值高、规模大的公司,因为那是把1复制到N 的公司,所以美国建国200多年就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与国民推崇0到1情结不无关系。

美国科技创新尤其如此,从近至远来说,乔布斯颠覆了诺基亚、摩托罗拉手机使用习惯,开创智能手机时代;

1947年,肖克利与另两位物理学家共同发明了晶体管,这个用来代替真空管的电子信号放大元件,成为电子工业的强大引擎,后来基尔比发明集成电路(IC),被媒体和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史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校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

1903年,在北卡罗来纳州,怀特兄弟的飞机在田野上空虽只飞行了短短的12秒钟,这却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跨越,是这对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兄弟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

1890年,麦考密克联合收割机发明第一次大规模解放农民工作方式,改变了以前1个农民养活4个城里人为可以养活78个,大批农民进城从事工厂工作,极大加速了美国工业化进程。

还有电灯电话、计算机、微软操作系统、激光、核能、航天等等,哪一样不是开天辟地的科技成就。

不仅科技创新,管理模式上创新亦如此。

亚马逊颠覆生产链模式,推动生产链业务向网络模式转型;

Facebook颠覆人际交往模式,给人们一种更直接更快速更广度的传播平台;

1913年福特将汽车流水线生产带入工业领域,从此流水线进入世界各个角落,创造了新的生产模式。

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体价值观,弱化个人表现主义,崇尚集体成功。

日本资源贫乏、地域狭窄且四面临海、民族单一的地理人文特点决定了日本人的勤劳、服从和危机意识,日语中mottainai和mudada在日本已成为宗教教义般的威力,视浪费为羞耻和罪恶。

所以日本人一切活动和产品立志追求极致,囿于早期发展水平与西方巨大差距,跟随、模仿、改变是日本创新工作的一大特征,讲求实用为主,这无可厚非,也一样闯出了一番天地。

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源于福特汽车流水线,在添加了准时化自动化(人)全员改善文化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日本汽车彻底打败美国汽车;

前面讲的晶体管初期也是美国发明,但只为军方服务,日本SONY公司在贝尔实验室晶体管的基础上,用“磷掺杂”开发出高频晶体管,并广泛应用于小型收音机、录音机、随身听、电视机等民用产品,产品轻薄短小但品质卓越,有力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

Made in Japan就像Made in German,都曾经是一个屈辱的代名词,前者是美国有意强化,后者是英国有意强化。日本SONY公司第一次将磁带录音机出口美国时,故意将出口产品上的“Made in Japan”印得很小,由于字体实在太小,常常被美国海关勒令退回重印。

日本在民用上创新可谓到极致,松下有一款电饭煲,它要求每一粒米要在锅中能跳舞,以便充分煮蒸,煮出来的米饭直接可用于寿司,这个电饭煲有6000多项专利,这就是日本追求持续改善、精益求精的典范。

所以很多外国人到日本购买电饭煲、马桶盖以及身上背负12把菜刀就不足为奇了,都是对高品质高质量产品的向往,我们毋需抨击,应该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正道。现在看看,Made in Japan真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希望Made in China也是如此,至死地而后生。

美式创新重现实、重物质,日式改善重长远、重管理

美国是现代科技文明的国度,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可以说90%的科技基础发明都在美国,不论以诺贝尔奖以及其他奖项得主的数量、科技论文的数量以及引文质量衡量,还是以海外学生到美国留学的数量或者大学创办高科技公司的数量衡量,美国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

“二战”期间以及随后的冷战期间产生的一系列最前沿的新技术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如电子计算机、商用运输机、半导体、集成电路、卫星通讯、核能、抗生素、杀虫剂、新材料、数控机床以及现在人人离不开的互联网等,以上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高科技成果都是军工产业的副产品,或多或少从中都可以找到原子弹、激光武器、卫星导航、雷达、轰炸机等的一些影子。

当时世界正处于美苏两强争霸,军事霸权符合美国等西方国家武力称霸的狭隘逻辑,但不可否认这些成果同时也推动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美国的依托大企业和科研院所,如通用电气、西屋电气、德州仪器、杜邦、洛克希德以及贝尔实验室、休斯实验室、林肯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以及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等,建立完备的创新工业体系和大学体系,政、研、产结合紧密,再加上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吸引了全世界的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重大创新成果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造就了现在的科技美国。

日本,二战战败以后,人民生活困难,国内百废待兴,能吃上一口饭住上不漏雨的房子就是幸福生活了,所以生存是第一要著,当时的日本没有奢侈的资本。

美国追求高精尖,设备、资金、环境高大上,日本则因地制宜讲究短平快,以人为本,靠理念、质量和效率取胜。

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汽车工业,美国是汽车工业的发源地,是汽车产业的鼻祖。亨利·福特对美国汽车工业贡献可谓居功至伟,通过组装流水线生产,将一台T型车生产时间从12个小缩短为93分钟,生产效率提高至775%,由于大规模生产,福特汽车成本从1910年的950美元降到1921年的214美元,产量从1910年的19000台提升至1921年的100万辆。

在底特律两大同行通用汽车、克莱斯勒汽车的共同努力下,将汽车由奢侈品变为大众普通消费品,一下子将美国变为“车轮上的国家”,彻底转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整个社会进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好景才结束,美国汽车工业被日本攻城略地,打击的体无完肤,这种情况一致持续到1990年秋天,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汽车计划”研究项目的结束,一本《改变世界的机器》书籍发表以后。

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管理系统和以日本丰田为代表的精益管理系统相互竞争的故事才开始浮出水面,最终以精益管理系统(以丰田汽车为代表)击败传统大批量生产系统(以福特汽车、美国通用为代表),从那时起,丰田精益生产模式随即风靡全球。

这其中将日式改善展现的淋漓尽致。1949年,福特一个红河联合汽车工厂单日可生产汽车7000辆,丰田从1937年成立13年来总共只了2685辆汽车,差距可见一斑。

从1937年至1952年,丰田掀起学习福特热潮,学习其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模式,期间遇到两个瓶颈,一是丰田资金困难,买不起数量众多且价格高昂的数控加工设备;二是国内消费低迷,二战战败以后国家满目疮痍,汽车绝对是奢侈品,那时日本发展汽车工业可谓是举步维艰。

丰田喜一郎和大野耐一以自动化(更关注人的能动性而仅非设备)和准时化生产为两大支柱,以人为本、持续改善为基础,创造性发明了精益生产模式。

快速换模替代大量昂贵设备采购,从美国的1天换模缩短为3分钟换模时间,实现购置少量的昂贵设备进行柔性生产,从而使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开展JIT及时化生产,消除中间库存,提出零库存概念;

推行员工合理化建议制度,每位员工平均每年被采纳的建议达8.8件,极大地调动员工改善热情,树立正能量,各种浪费成本持续下降;

丰田公司每一位员工既是教练也是学员,几十年如一日教授和训练自主改善流程的能力,他们关注流程而不是结果,认为正确的流程方能产生好的结果,而好的结果却不一定能够持续,很多带有偶然性。

所以丰田的理念是通过改善和自我进化,形成一种制造好产品的生产方式,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并上升到文化管理层面。

丰田汽车从1949年的名不经传到2012年登顶全球汽车利润第一大户,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家美国最大的车企利润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丰田一家,并且至今还稳坐第一把交椅,令人唏嘘不已。

松下幸之助的自来水经营哲学、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哲学无不透露出东方儒家中庸管理思维---以人为本,这与西方泾渭分明的契约经营理念属于两个世界。看来美国创业在行,日本守业在行,倒也符合产业分工逻辑。

美式创新、日式改善与国民文化和国家禀赋有关

影响创新的因素有许多方面,与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经济状况、制度体系等密切相关,综合作用形成一国的创新文化,没有好坏之分。

第一国家禀赋影响国民创新性格,美国国土面积962万平方公里,人口3.2亿,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家,地大物博,国民性格开放,房子要住大的,车子要开大马力的,水电气油更是敞开供应,地理禀赋不像日本有小国寡民的心态,故在行事风格上大开大合,看不上小发明小创造,追求颠覆性创新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日本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持续小改善是企业获胜的法宝,每天进步一点点,几年后就能达到事业顶峰,美国与日本之间创新观念比较用龟兔赛跑最恰当不过了。

第二工会过于强盛影响持续改善文化,人人都知道美国有一个令人窒息的强大工会,俗话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美国底特律三大汽车厂商时时濒临崩溃,其中也有一份联合汽车工会(United AutomobileWorkers,简称UAW)的功劳。

20世纪70年代是UAW的鼎盛时期,在UAW的领导下,底特律车企罢工是家常便饭,慑于UAW的威力,三大车企一次又一次签下城下之盟。

UAW为工人争取到后来令UAW主席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条件:工人每天只工作4-5个小时,但必须按8小时支付工资;工人分工明确,若做额外工种的工作必须支付加班费;工龄达到30年后不管工人年龄多大都有权退休且所有福利待遇与上班时保持不变;带薪休假一再延长等等,甚至禁止在装配线边吸烟也不能去除,UAW似乎忘记了工人们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业务,不停地扼杀那些给自己成员下金蛋的鹅---三大车企,在这样重重保护下的员工哪有心思去创新。

福特再宏伟的流水线创新文化也架不住执行时的一点一点侵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最后克莱斯勒、通用电气申请破产,福特也差点关门倒闭。

美国流行跳槽文化,当然人员的流动也带来不同技术的碰撞、交融,新的重大技术成果产生成为可能。

而日本与员工是终身雇佣关系,管理层与员工没有过大阶层差别,双方风雨同舟,劳资关系和谐,可以集中力量追求工作的精益求精,这也拜美国所赐,日本第一部新劳动法也是二战后美国为日本定制,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第三法律万能主义影响创新精力,美国最好的职业前两名是医生和律师,这儿只说律师。

律师过多涉足美国商界以及社会其他事务,2010年,美国的诉讼案件数量就直逼100万件,有人戏称美国企业不是在打官司就是前往打官司的路上,IBM公司前总裁约翰·奥佩尔曾经写了一篇论文“诉讼成灾的美国社会”。

由于公司管理层不相信员工,员工也不相信公司管理者;政府不相信企业,企业也不相信政府;丈夫不相信妻子,妻子也不相信丈夫。长此以往,大家只能相信律师了,因为律师和委托人之间的谈话和通信内容严格受到法律保护,除此以外,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在法庭上曝光,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和个人哪有精力去创新和精益求精呢;

而日本,人们间习惯于互相信任,即使有摩擦,也是沟通解决,很少到法庭上打官司,美国每年有3.9万名人通过司法考试,而日本只有3000人,美国在努力培养律师的同时,日本则在努力培养技术人才,日本每年工科毕业生是美国的2倍,所以日本产品持续创新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

第四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是美式创新的保障,美国专利保护系统始终保持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专利保护系统之一,“知识产权富民”、“知识产权强国”在美国已成通识,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美国创新的主要基石。

从19世纪至今,美国的专利系统是推动科技发明的主要推动力。专利系统和高科技产业密不可分,因为在高科技产业中,创新能力的利用正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哈佛商业周刊研究表明,50%的美国GDP增长来自产品和服务创新,美国的创新能力把其他国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甚至美国一个州的专利数量都比很多国家还多,光是加州一个州的专利数就比德国还要多。

全球前10国家和地区中,除日本以外的国家或地区专利数量还比不过美国前十州的专利数量。中国专利数量排名第12,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由此可见,美国拥有无与伦比的创新文化,与其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不无关系。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变化、结构转型和动力换挡的关键时期,面对工业4.0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营造有利于杰出科学家、发明家、技术专家、企业家、工匠不断涌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华为、海尔、中铁、南瑞等少数科技强企可以学习美式创新,而广大管理基础还很薄弱的普遍中小微实体制造企业,要循序渐进,鼓励学习日式持续改善,强调员工思想解放要远胜于设备解放,管理创新远胜于技术颠覆创新;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没有成果保护哪来创新热情,这是科技立国的前提和保证,目前这方面倒恰恰是需要政府大力关注和引导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