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的人自我伤害最大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看到一些人思想观念非常保守,有的到了顽固的程度,并且还不自知。
时间,不愿意付出超过8小时以外的时间;技能,不愿意去辛苦学习自己擅长技能以外的技艺;分享,时刻保护自己那点擅长,生怕别人抢走自己的饭碗......
实际上,他正慢慢跌进被边缘化的深渊,被离职或被社会淘汰逐渐成为铁板钉钉的事实。
这类事情在当今社会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 1/3 时间保守


很多人到点下班,部门安排的一些突破、创新、改善的事务没兴趣,自己也不主动去深入研究、探讨、攻关一些与自己本职工作纵向深度上的一些技术和管理细节。
譬如怎样提升一些标准工作含量,从30%提升到31%,或者优化技术、工艺、流程设计,实现材料或作业工作量的降本。
或是总结一些过去问题的注意事项,形成工作提醒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都需要额外的时间去思考,去研究。
由于这些工作绩效反馈期较长,有的还不容易衡量,一切围绕工作绩效的人不太愿意干这些看似无关的活,时间都是用来挣钱的。
这些人员普遍不愿意加班,可是下班以后,时间和精神百倍。
现在抖音害死人,往沙发上一躺,刷了一个又一个,推送的都是你喜欢的东西,没有歇的时候。还有就是游戏,网上很多人吐槽目前大量的手游耽误了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用电子鸦片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所有这些都是算法高手的功劳,就冲着人性弱点去的,奖励、不确定、成功、过关等。或者打打麻将,追追剧,遛遛狗,2-3个小时就没有了,有的甚至玩到深夜。
处在事业期的人活成了油腻大叔,第二天上班却萎靡不振。
简单的欲望,只需要放纵就可以实现,而高级的欲望,向来是反人性的,放纵是实现不了的,需要的是自律和克制。
这儿不是批判闲暇时的娱乐活动,而是告诉天天这样还抱怨自己收入为什么这么低的人,在时间上,对工作事业上的追求非常吝啬,在娱乐上却敞开供应。
我们都是普通人,天赋异禀的人罕见,一切取决于自己时间的分配。
这个社会很公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
时间是决定成为专家、工匠的唯一瓶颈因素,但它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不少,大家都一样。社会上有一个10000小时练习成为专家的说法,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有一位美国企业家问华为领导,你们公司怎么在30年间做到了世界领先的,他答道:“不,我们是60多年,因为我们每天是2x8小时在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只能产生普通劳动者,不可能产生音乐家、舞蹈家、科学家、工程师、商人、工匠……”
厉害的人,向来都是自己在主动找虐。
  • 2/3 技能保守


不想多学一些技能,希望一招鲜,一直干到退休,在当今这个时代,这个想法已经非常奢侈。
实际经营中,产品线此消彼长非常普遍。
一个企业,不同产品线销售量各有波峰波谷,如果从业人员只会一样,那自己的工作实际也会呈现波峰波谷,那么怎能保证自己的业绩、薪酬平衡稳定呢?
如果自己熟悉的产品线被整体消灭了呢,这种例子在现在并不鲜见,恐怕永远也迎不来自己薪酬波峰的那一天了,届时才仓促应战,恐怕失业就在所难免了。
没有危机感,是技能保守者最大的危机。
要么在纵向深度上把自己研习成为专家、工匠也行,但是要保证你的岗位和技能要具有普适性,譬如叉车高手,焊接工匠,算法、架构专家,或精益生产管理专家等。
组织有木桶短板现象,由于历史原因,销、研、产、供各职能发展不平衡,决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是最短那块木板。
但对于个人而言,则没有木桶短板现象,企业可以选拔有专长的人去担纲某一职位,如果你是能力平平者,将终有一天会被别人替代掉,成为35岁、45岁现象。
有些岗位、行业,在遇到跨界或降维打击,整行业被连锅端时,这个专家、工匠就不一定适用了。
现在社会,技术发展迭代太快,创新模式层出不穷。
自从汽车发明以后,驾驭技术再高超的马夫肯定会失业;自从蒸汽机发明以后,绝大多数手工作坊从业人员面临失业,如手工织布工,打铁匠等。
手机出现后,与书信有关的业务消失,与照相机、胶片有关的业务也大幅萎缩;移动支付实现后,银行一线柜员的需求锐降,疯狂过一阵子的自动取款机热也冷寂了下来,想想这里面涉及多少行业,多少岗位的消弭。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际,后面这种情况会更甚。如无人驾驶对司机职业的冲击,智能翻译对翻译员职业的冲击,AR技术对电视、商场购物的冲击,量子通讯对传统通信的冲击等等,这一切你知道吗?
你是属于什么职业的?以后的世界实质上就是个行业快速轮换的时代,一个人一辈子,不知道要被动换多少种职业?
当然肯定也会继续是专家的时代,因为在行业稳定期,专家、工匠依然抢手。
所以你必须时刻勤奋学习,不能满足于企业小圈子里的翘楚,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兴亡,决定你成色的,最终是这个行业,是外界的社会。
  • 3/3 分享保守


以为自己多年的秘笈被分享出去以后,就砸了自己饭碗,孰不知,自己的饭碗已经漏洞百出。
这种工作氛围的组织呈现以下几种表象,大家不妨对照一下。
一是组织气氛压抑。因为思想保守,技能保守,大家互相交流、沟通不多,这样的组织,平时工作气氛沉闷。抱怨、风凉话、不协同充斥于整个组织上空,想的、做的、说的都是负面情绪。
这种气氛还具有快速传染性,假如有一个新员工初来乍到,不谙行情,兴高采烈地主动承办一件公共事务时,当需要这个同事协助时碰壁,需要那个同事帮忙时被冷言冷语,他的热情一下子跌入深深的冰窖,从此也被同化了过去,组织重新恢复冷寂。
实际上,一个组织或一个企业经营不行,不是产品和技术出了问题,而是协同不畅成为组织最大的内耗。
不信,好好听听下面人员的抱怨,这是直接和间接组织管理者的责任。
二是培训活动枯竭。这样的组织,里面的人忙时都在埋头干活,冲业务绩效,这个没有错;但闲时,东张张西望望,抱怨东抱怨西,就是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不愿意经验分享这是弱者思维,这是不思进取者思维,这样的人最后反而会最先被淘汰。
一个组织有10个人,1个人不愿意分享,另外9个人也不会分享给他,假设每一个人都有1项绝活的话,9个人都各自有9项绝活。
而那一个人只有1项绝活,如果这个人这项绝活被另外9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人突破,剩下的只能是那一个人孤芳自赏了。
一旦面临经营危机或市场寒冬,请问,谁会第一个被淘汰?!
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是经验交换一下就是两种经验,隐性知识分享是最快的进步。
培训,本来就是教学相长,教者也是自我知识和体系逻辑的一次检验和提升,知识分享于公于私都是一件幸事。
三是过于看重眼前利益。认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到年底A、B、C、D绩效评价时,自己吃亏。
私以为,本领事大,绩效事小,因为能人、工匠向来是这个行业、是这个社会在定价,而不是企业。
很多感到怀才不遇的人,绝大多数是怀薪不遇,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这种意识,只有在自己被离职或企业整体倒闭时,被迫再求职时才会愈发明显。
新的东家不会问你,你在原来的企业多么牛逼,而是你目前在他们企业是不是牛逼,给你定一个什么价!
你以前平时与原单位同事在知识、经验上互相提防,还有什么意义?
不要再有这些只能害己的思想和行为了,因为实际上你根本损不了别人。
一个部门10个人,希望每一个人在行业内都能成为专家、工匠,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而不是这10个人在行业的末位、在一个小小的部门中互掐,共同被这个社会、这个行业所淘汰。
做人,要意在长远,意在外界。
保守,在300年前或还可行,有数据统计,公元1700年以前的10000年,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成就几乎是一条平坦的直线,几千年上下没有多大区别,异常稳定。
那时马夫这个职业不仅可以干一辈子,而且几千年来祖祖辈辈一直如此。
可是,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太快,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经济发展成就趋势就如同高尔夫球杆,经过长长的平坦之后猛然陡立,从此进入几何级成长态势。
就像摩尔定律,18个月翻一番,用当今世上一、二年,比作公元前数百年、上千年描述一点也不为过。
最后,套用一句俗话:保守是失败者的滑铁卢,分享是成功者的墓志铭。

作者 : 周洪涛

--- END ---

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请点击右下角在看

点击下面二维码,精彩内容每周一、四晚为您呈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