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虚灵顶劲的关键--夹尾真人著
2019-01-27 天地虚怀x... 阅 189 转 11
--夹尾真人著有一次先生和我聊马,说着说着,他忽然问我,你知道赶马车吗?怎么让马跑的快?我立刻回答,用鞭子使劲抽马屁股呗。先生笑了,说,那是一个人骑马时候干的事,会赶马车的不会那样。接着解释,赶马车,把各匹马搭配好之后,是不抽马屁股的,是用人手里的缰绳去点穴。我听了觉得稀奇,赶马是点穴?这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啊。先生给我解释了一下。驾车的人,用手里的缰绳,实际是在抽马的后脖子的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相当于人的大椎穴的位置。如果人去抽马屁股,马只是因为疼往前窜几下而已,但如果是抽到马的大椎穴的位置,相当于是在激发马的全身潜能,马是越跑越精神的。当然,跑完之后马会很累,但在战场上,顾不了那么多了。这里面驭手的学问就很大了,缰绳必须要抽出“软中硬”的劲道来,而且大小得合适,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这个精细程度,就像点穴一样。说完赶马的技术,还是要回到人身上来。前几篇博文里提到,逝去的武林这本书里,有个军官的故事,可能有的朋友没读过那本书,我摘录在下面:“禅宗有“话头”,就是突然一句话把人整个思维都打乱,就开悟了。这个“话头”从书上看,没有用,得真人和真人地冲突。尚式形意也有这种“给句话”,这句话本身可能有意义,可能也没意义,就是为了刺激。先举一个有意义的。有一个跟日本人打过仗的军官(忘记叫什么,很有名的一个人),是个彪形大汉,会使双刀,听说尚云祥研究一种能够速成的拳术,就来拜访。他是真正上过战场、肉搏过的人,虽然只是粗通拳脚,但这种人反应极其敏捷,一般练武的人对付不了他的,这就是“上一次战场,抵十年功夫”的道理。他一副生龙活虎的劲头,周围有什么动静,他脖子本能地一激灵,视线就对了上去,真跟野兽一般。他为自己的反应能力很得意,说:“我这怎么样?”尚云祥说:“很不一般。但你这,反应是反应,反击是反击,没用呀!”他很不服气,尚云祥说:“我教给你一个反应和反击在一块的法子,好不好?”尚云祥就对他说了一句话。听完了这句话,军官就服了,说这个法子太好了,用到战场上,孬种就成好汉了,非要每个月发尚云祥一份军饷,尚云祥没要。但那个军官还真给尚云祥发了三、四个月的军饷,退回去又送来,最后一个月是从南方寄过来的,那军官后来也许战死了也许落魄了。至于那三、四个月的军饷是军官个人付的,还是国家部队上给尚云祥设了个编制,就不清楚了。尚云祥对军官说的这句话,是有确切含义的,是个窍门。形意拳有练法、打法、演法(表演)三种变化,尚云祥说的这句话属于打法。一个军人上了几次战场,对于实战肯定比常人领悟得多,但形意拳的打法,是经过了近两百年,几代人,上万次比武积累出来的经验,比一个人几次实战的经验肯定要高超,确实有道理,所以能让那个军官一下子就折服了。也正是因为那军官自身有体会,所以一点就透,说给练了十年形意拳的人,可能都没这效果。”尚云祥告诉军官的,就是让军官惊尾椎。尾椎和头的关系我前几篇博文里已经提过了,但有一个问题其实是最重要的,这个军官是战场上杀出来的人,为什么他的自然反应只是惊到后脖子,而不是直接去惊到尾椎?在很多小说里,都形容人在惊恐的时候,“脖子后面的汗毛都立起来了”,这种形容很多,但从来没有说,尾椎后面的汗毛都立起来了。这其实一个人,如果不练武,本能的惊只能到后脖子,也就是大椎穴这个位置,就停住了。但动物就不一样,我上面提到的马被抽打了大椎穴,是全身一激灵,全身之气为之一振的。猫被偷袭的时候,也是全身的反应,所谓惊尾椎,就是从头到尾,整条脊柱都惊炸起来,反击出去,而不是某个部位的反应。看下面这只小猫的反应。 那么怎么才能像动物一样,做到整条脊柱的惊炸,而不是一惊只到后脖子就没了?答案其实就是我以前说过N次的练法,含胸拔背。之所以一般人只惊到后脖子,是因为一个不练武的人,双肩是不松的,大脑接受的外界刺激,一到大椎穴的位置就淤在这里了,因为肩井穴不开,肩背的筋肉都是死的,瞬间下意识的惊炸反应,是传导不下去的。除非是那个惊吓非常大,人在极度受惊的时候,才会有全身的哆嗦反应。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练功吧。前辈们总结的几个要点,实在是含义很深的。肩不松,甚至影响发声。我每次练到气上来的时候,都会从身体里自然的发出低吼,像是从里往外走的意思。为了验证自己的吼叫是否达到动物师傅们认可的水平,我和一个原来练意拳的哥们,一起去动物园关豹子的地方做了一次实验。试验结果是令人捧腹,母豹子听到我的叫声都有反应,会看我,一只正在闭目养神的母猎豹甚至像受惊一样,猛的抬头四处找,看是哪里的声音。但是公豹子都没有反应,如同我在放屁一般。据此,我哥们得出结论,我的发声至多像公豹子发情的哼哼。 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它在高速奔跑的时候,全身都在高速运动,非常激烈,但这些剧烈的运动,丝毫不影响它的头的稳定性。看这个动画里,即使猎豹要转弯了,头也很稳。这个奔跑实在是太美了,从头到尾巴尖,浑身上下如此完美的配合,一丝一毫的多余和缺少都没有,太美了。我看狮子奔跑,也是这样,无论动作多剧烈,头永远是很稳的。大多数动物都有这个本事。这是生存的基本功。这个本事,仰仗于非常松的脖子。我在练脚底功夫的时候,重新发现了大椎、肩井的作用。原来师父总提醒我,头上的顶劲,必须要落实在脚底板上,否则就是没练好。确实,在大椎和肩井松的前提下,头上一顶,全身的重量立刻下降到脚底,落在脚底板下面的大地上,丹田会立刻微微鼓起来,涌泉也会跟着一动。我体会,头上的顶如果对了,全身都会跟着对了,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我觉得脖子在很多时候很像腰。腰不活,就没有力气,全身笨拙,脖子不活,似乎整个人就没有灵动的感觉,也可以说不整。人的身体构造非常奇妙,脚底是全身的映射,头也是全身的映射。我觉得中医的望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看人的五官脸色,五藏的情况都能有个大概,然后让这个人走几步,看他的步态,最后可以让他做几个动作,看看腰的状况,如果能有一定数量的案例做基础,估计可以总结出一些很有用的诊断依据。如果能有个专业的机构做统计研究就好了。我自己的陋见,脖子根部是非常僵硬的,有点像没练蹲猴之前后腰那个部位。周天的资料里面说,到了玉枕穴是牛车,周天从这里通过非常费力,我怀疑这种费力与脖子根部的僵硬有很大关系。因为我自己练虚灵顶劲的时候,玉枕会感到比较轻松舒畅。如果脖子僵硬的比较厉害,气的正常循环肯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道理应该像堵车。有些疾病,虽然病灶不在头部,但会不会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有的心脏病,我怀疑是头部堵车的连锁反应。参同契开篇就说:“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龠。”人的头是乾卦,足是坤卦。如果头有问题,足有问题,等于是“众卦之父母”都病了,那么后面的什么坎离之类的热闹事,都是无源之水。按照丹经的原理,乾坤是体,离坎是用。落实到医学上,也许可以说,肾病去脚上治,心脏病去头上治。《参同契》是在强调,整部易经,根本就是乾坤两个卦。所有其余卦,都是乾坤两卦变化出来的。坎离不过是乾坤在后天八卦里的代言人而已。在人体上,也是脚底与头部,能够映射全身的状况。在八卦掌里,也特别重视头和足。我师父总说,头才是一身之根节。先倒重心再转腰,不要倒重心和转腰一起来。1 一代宗师杨澄浦说过“不懂顶头悬,白练三十年”。意识上百会穴有一小绳上提,下巴要微内收。脖子要后靠,靠着衣领。2 太极拳讲究“留余”,腿不能蹬直,手也不能伸直。要留点余地,留余地是为了更好的变化。即便在发劲的时候也要打出八九分,留上一两分,不能把全身的劲整个往外打。3 人有四个生理的自然弯曲,颈椎、胸椎、腰椎和尾闾。颈椎是向前的,下颚内收,顶劲领起,是为了把颈椎拔伸。胸椎是向后的,含胸是为了胸椎的拉伸。腰椎又是向前的,塌腰不是往前顶腰,这样就把腰顶死了,内气不能畅通,上下身形成脱节。腰、裆、胯是连接人体上下体的枢纽, 这一块一定要它通畅、松活,才能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应在松胯的前提下尾闾下垂,尾闾像一个秤砣一样往下坠,往下拉。与顶劲形成对拉 整个身躯像一张弓。一身备五弓,最重要的就是这个身弓。在松胯下沉的基础上,打拳就像坐在凳子上,尾闾向下一个垂线,两个膝关节向下一垂线,形成一个不停变化的三角形。4 屈膝松胯开裆,开裆要很饱满地向外撑劲。开裆不是两膝越往外开叫开裆,而是会阴穴开才是开。腿前后都开才是开。5 虚脚的扣很重要,要先扣脚尖再外翻,劲才饱满。6 太极拳又称为“棚劲拳”。从起势开始一招一式棚劲都不能丢,动作要饱满,棚劲是太极八法中的第一劲,也是贯穿始终的。7 太极拳符合儒家道家的哲理,不丢不顶,不卑不亢,不贪不欠。做人也是这样,拳练好了也是对你人的修炼。8 结缘太极要知足,学习太极要知不足,练习太极要不知足。太极永远无止境,终生不能尽其妙。9 练太极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一层一层地来,一层功夫一层体会。一成深一层,层层妙无穷。10 练拳时要做到“三平”:头要平,肩要平,胯要平。11 太极拳要求要有 整体劲,外三合要合好,还要交叉相合。揽扎衣时右手像有根绳子把左脚带过来;单鞭也同样,左手打开时右脚跟着扣过来。后塌前碾缠的劲要出来。击地拳转身时、金刚捣碓提腿震脚时、第三金刚捣碓转身时都像是有皮筋扯着一样,既协调又清清楚楚。12 先倒重心再转腰,不要倒重心和转腰一起来。13 松还有几个阶段:第一是不知松,动作僵硬,说得多了你有了一点体会,但还是不会松。第二是不敢松,有放松的意识了,但腿上没劲,想松松不了,一开步松沉腿直发抖也松不下来。第三是不能松,到了一定时间,腿上有劲了,也知道松的好处和怎样松了,但细节做不好。真正松开的目的并不是把劲都丢掉,是为了让全身各部位协调起来,更好地重新组合。比如发力时有向前伸的肌肉,也有向后的拉扯的肌肉,让你放松在发力的一瞬间再用力,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对抗肌的用力,如果有一百斤的力达到稍节还有八九十斤的力。若非常紧张的话可能只剩下二三十斤的力了。就像电的损耗一样,在传导的过程中损耗掉了。14 发劲前要蓄好劲,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15 做缠丝练习时,要身体带动,以身领手,手随身转。大圈是公转,公转好学,学一套拳就会了,有了型,会划大圈。但有没有内涵,就要看顺逆缠丝,螺旋缠绕的自转运动。自转要与公转相结合,内容就更丰富了。16 陈式太极拳有很多剪刀劲,反方向的劲。手和膝用的是相反的力量,膝在人腿外内扣时上肢的劲向外走,反之膝在人内时劲向里走(或脚向外扫,上肢的劲向里来),相反的方向运动成为剪刀力。掌握了这个原理,可自由发挥。17 陈鑫的缠丝劲论说的就是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不懂此劲不懂拳。不懂得缠丝就是不懂拳,就是瞎胡练。重心要到位:年龄小的蹲得低一些,年龄大的架子高一些,但不管高低重心要到位。比如:揽扎衣式的右腿,膝关节要和右脚尖相对照,要垂直,才有支撑力。否则,一推就倒。18 虚脚要扣,扣好再松胯。才能够圆裆,圆裆可下盘更稳,八面支撑。19 倒换重心时要始终保持裆走后弧,膝走八字的方式。这是一个规律。20 掩手肱拳的发力不能只注意右手的拳头上,要把注意力放在左手上,左肘的后肘尖上。左肘肘劲打得好,右手的力量才能大。右边的力要往前,拧腰扣裆。松左胯,为右边让开道。(把左边的门打开,右边才能过得去),右腿要蹬地,结合松胯转腰,以腰为轴产生旋转,形成离心力。如伞上的水珠,要把它摔下来,手一拧伞把,水珠就形成了一个切线下来,不会随着伞边走圆的弧线,这是离心力形成的切线。前拳后肘要对称,要在一个平行面。还有,打前要收好,蓄而后发。欲右先左,欲左先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发劲时要发声,通过鼻口自然发出“哼”的声音。21 打拳过程中,上肢(如单鞭)既不能挺,双手不能拉得太直,也不能丢,要舒展饱满。手型在到位的时候要坐腕,中指领劲,形成外边有棚劲,里边有撑劲。22 太极拳不是广播体操,它是通过练习把动作、意念和呼吸三者密切结合,形成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要通过放松下沉走出气感,才是太极拳内在的灵魂。